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俊英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61-61,108
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断寻求新的惊爆点。也逐渐用“1:1营销”代替“大众营销”,用“顾客占有率”代替“市场占有率”,用“整合品牌传播”代替“大众传播”。广告语就为整合品牌传播提供连贯性、一致性和持续性的作用。整合品牌传播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概念,普受全球各个市场及广告主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刘鹏 《科技信息》2013,(24):81-81
对于国有煤炭物资采供企业来说,要想积极进行市场拓展,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营销是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推广是永无止境的,不仅需要坚持以人本管理为核心,还要以诚实经营为根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热情。只有如此,才能使煤炭物资采供企业伴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精品战略的实施而不断壮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艳平 《科技资讯》2011,(2):142-142,144
品牌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企业竞争已体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品牌建设、品牌营销是创造和保住客户的最有效手段。品牌建设不但提升企业利润,更可使企业整体价值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内衣品牌的创立要紧随消费者需求变化,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通过展示个性参与市场竞争。本文试图从分析“爱帝”内衣品牌创立的过程,说明品牌对于企业的经营和营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张永进 《科技信息》2011,(35):I0430-I0430,I0490
企业文化建设绩效评价设计的范围很广,所受影响因子也很多.并且十分复杂。但是如果能对其绩效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的话.对企业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要做到对企业文化建设绩效的整体状况做出尽量客观、准确、完整的评价.就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察,选取适当的指标和评价对象是关键。根据以上原则.把企业文化建设绩效的评价指标做出如下的拆分:笔者把企业文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归结为“三个方面”、“四种维度”、“六大内容”。“三个方面”是指围绕企业文化的经营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种维度”是指考查企业文化的一致性、适应性、持续性、先导性。“六大内容”,是指为了考查操作的方便性.在指标的具体设计方面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文化网络和组织管理、环境因素、行为习惯、社会形象这六大内容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银行营销是指银行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把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实现银行盈利目标的管理活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在市场规划、市场策略、市场定位、客户管理、营销业务、营销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营销策略.要树立主动营销理念,积极实施文化营销、特色营销、合作营销和金融品牌营销,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银行业的发展,并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通过编制、监督控制预算执行,调整、考核评价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等过程,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有效控制的科学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是“四流”整合.即从企业的战略高度,以资金流为中心整合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需要铁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挖潜提效,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8.
赵昆 《科技信息》2010,(4):288-288,291
在传统品牌传播渠道日益拥挤和嘈杂的情况下,品牌管理者需要重新寻找有效的传播途径。体育营销作为整合品牌营销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被众多实践所证明。在分析体育营销传播概念和进化过程后,以耐克公司为例,探讨耐克在体育营销传播过程中对其品牌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营销管理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管理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一部叫做“生产供销科(处)”或“生产经营科(处)”。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部门已经不适应币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认为、企业的营销部门是为厂实现企业目标.实施管销计划.面向币场和顾客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内部联结其它职能部门,使整个企业经营一体化的核心。可见,企业的外部市场和内部生产是企业营销部门的两极,企业营销部门是联结外部市场和内部生产的职能部门。因此,在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时,应首先对企业营销部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我国的体育营销带来一个广阔的前景。企业成功地实施体育营销的关键因素包括:创造力、整合和持续性。我国企业在体育营销中应该采取的对策是:注意保持体育营销策略的系统化和连续性;使产品附加中国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质,显示体育营销的的文化传播特色;用整合营销的观念从事体育营销;企业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青海省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品牌文化经营理念淡薄、市场定位不准、品牌发展战略不明确;②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创建品牌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③企业品牌产品的质量不稳、科技含量低;④企业品牌管理不规范,品牌产品营销方法陈旧;⑤创建企业品牌及品牌文化的内外部环境尚未形成。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企业购并、价值链重构与持久竞争优势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购并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购并后企业价值链的重构,创造竞争优势是实现购并企业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企业购并前必须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并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购并企业双方价值链;购并后通过价值链重构探求实现企业成本优势和经营歧异优势。重构过程中要关注企业文化重塑、品牌整合及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刘建国 《科技资讯》2022,(7):242-244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内在的、柔性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增加企业文化的传承,强化和管理企业文化的传播,激发企业文化的活力,拓展企业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数字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是打造企业形象和品牌、创建企业门户网站、做好企业资源管理以及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4.
广告—一个生产形象的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广告业正在走向成熟,由“请消费者注意”开始转向“请注意消费者”。在我国商品市场相继经历了生产竞争与品牌竞争之后,“个性形象”越来越成为消费者追寻的享用价值和商品的营销卖点,市场也由此进入了一种以品牌个性为企业竞争实力表现的形象竞争时代。生产和经营品牌形象,正是现代广告产业为企业服务的核心内涵。形象是产品品牌的无形资产;是超越于产品自然属性之上的文化附加值;是存在于消费者心智中的营销价值。广告  相似文献   

15.
白华艳 《华东科技》2022,(12):74-76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既丰富了信息传输渠道,也带动了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新媒体营销策略,借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向心力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新媒体营销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内容深度不足、过度营销等。为此,企业须立足于“互联网+”这一背景,深入研究新媒体营销策略,从而充分发挥出新媒体营销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6.
徐焕明 《广东科技》2007,(8):179-180
电力多经企业自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形成后,随着原有运行模式与利益格局的打破,外部政府的监管和规范行业管理力度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往依赖主业关系而建立的垄断地位面临打破:内部面临着诸多的变化,暴露出缺乏管理人才、管理架构不完善、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不清晰等问题。电力多经企业要想在改革的浪潮中立干不败之地,应适时改变旧观念,想方设法增加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由“依赖主业”向“依靠主业”到“适应市场竞争“战略性的转变。本文着重从“人才、管理架构、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企业关键要素提出观点,探讨电力多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7.
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赛场,也是企业营销的决赛场。在运用体育营销传播策略时存在着关联度、创造力、整合和持续性等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应谨慎实施符合体育营销特点的策略:保持体育营销策略的系统化和连续性;使产品附加中国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质;运用整合营销的观念;企业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为民族文化发展开创了全球视域,利用网络促进民族文化发展需要整合传播民族文化的先进理念,坚持网络媒介发展的正确导向.文化的经营应坚守文化理想,着力打造本民族的文化品牌,依法防治信息污染与文化异质化.  相似文献   

19.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表现。品牌作为企业高品质文化象征,隐舍巨大的经济价值。打造民族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企业文化为后盾,信守承诺为根本,战略管理为手段,从而全面提升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表现.品牌作为企业高品质文化象征,隐含巨大的经济价值.打造民族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企业文化为后盾,信守承诺为根本,战略管理为手段,从而全面提升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