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磁悬浮技术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磁体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具有无接触、无摩擦、使用寿命长、不用润滑等优点。在汽车工程领域中利用这一技术,能很好弥补传统发动机能耗大、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等不足。这一类活塞式电磁发动机一方面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具有很大的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论述了磁悬浮风力发电机主要关键技术:风轮叶片的设计、支撑技术、风力发电机技术、控制技术、能源储存技术现状;进一步比较了水平轴和垂直轴磁悬浮式风力发电机进性能;并展望了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磁悬浮铁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以TR为例论述了EMS型磁悬浮铁路的技术经济特点,并将TR与其他类型的磁悬浮铁路以及ICE高速铁路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展现了TR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的磁悬浮技术和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对常规的机械式动平衡仪进行改进,提出了利用磁悬浮技术对动不平衡质量进行不停机自动切除的方案.即在不停机的情况下,采用激光加工器对不平衡质量进行自动切除,使转子由不平衡到平衡.分析转子的动平衡特性和磁悬浮的振动特性,建立振动方程,对工作平台的结构进行分析设计.该方法与传统的在停机情况下对不平衡质量进行切除相比,提高了动平衡的精度和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导致的磁悬浮力、磁牵引力等磁悬浮现象规律性的进一步认识,进行了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实验.具体研究了磁悬浮力、磁牵引力与铝盘转速的关系,磁铁与铝盘间纵向距离变化对磁悬浮力、磁牵引力的影响,磁铁与铝盘间横向位置变化对磁悬浮力、磁牵引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悬浮力、磁牵引力与铝盘转速满足线性关系;随着磁铁与铝盘间纵向距离的增大,磁悬浮力、磁牵引力减小;随着磁铁与铝盘间横向位置的改变,磁悬浮力、磁牵引力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新的抽层方法直接研究了磁感应屏蔽电流沿纵向的传输对单畴YBCO大块超导体磁悬浮力的影响. 将直径为30 mm, 厚度为7 mm的单畴YBCO块材, 从其半高处沿平行于样品上表面的方向用线切割机逐步切成两个薄片. 每次切进5 mm, 且在每次切割前后均要测试样品的磁悬浮性能, 结果表明, 任何小的抽层都会降低超导体的磁悬浮性能. 这是由于抽掉的薄层减小了超导体上部和下部之间的接触面积, 阻断了感应电流沿纵向的传递, 从而减小了对磁悬浮力有贡献的有效面积系数. 当样品被分成两半时, 样品的磁悬浮力衰减为原来的50%, 且样品的磁悬浮力正比于平行于样品上表面的有效面积系数.  相似文献   

7.
季国庆 《科技信息》2012,(8):350-350
本文阐述了磁悬浮交通技术在我国的研究水平,分析了上海磁悬浮运营示范线路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磁悬浮系统的耦合动力的分析模型,并提出了磁浮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大跨度轨道问题。  相似文献   

8.
混合磁悬浮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设计与建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水轮机组的重量支承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对水轮机组转子系统磁悬浮承重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永磁悬浮装置与电磁悬浮装置相结合的水轮机组转子承重系统.对混合磁悬浮水轮发电机组转子承重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时,采用永磁悬浮装置承担水轮发电机组的基本重力负荷,采用电磁悬浮装置承担水轮发电机组的重力可调负荷.考虑到高速运转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系统并不全部浮起转子系统,而是分担转子系统的大部分轴向负荷(即减载).对永磁材料和电磁装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在永磁悬浮装置承重部分对气隙磁场强度与气隙厚度、永磁体体积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永磁悬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电磁悬浮部分对电磁悬浮力大小与电磁悬浮装置结构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电磁理论和承重系统的构造,建立了电磁悬浮支承装置和永磁悬浮支承装置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磁悬浮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选用A/D采集板作为计算机和磁悬浮系统的接口.采用工业上应用广泛的积分分离的PID控制策略,并通过C语言编程,程序简单易于实现.从实际控制曲线可以看出其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磁悬浮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由于磁悬浮系统的复杂性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采用RBF神经网络(RBFNN)对非线性磁悬浮系统进行辨识,再根据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原理设计了非线性磁悬浮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状态反馈控制器与自适应PID控制器,并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能很好地控制本磁悬浮系统;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对于此非线性磁悬浮系统位置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该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态特性和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toTron平台的汽油发动机控制器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MotoTron控制器快速开发平台,开发了面向实际应用的汽油发动机快速原型控制器.在MotoTron平台的开发软件MotoHawk中建立了控制器系统框架,配置了底层软件,并定义了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在Matlab/Simulink中,开发了汽油机控制策略,包括电子节气门控制、空气量控制、喷油控制、点火控制和附件控制等;在台架上进行了发动机起动测试,验证了发动机控制各功能模块.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起动迅速、可靠,工况转换平稳,各工况的空燃比可控,实现了发动机控制器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控机械自动变速车辆发动机转速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AMT车辆发动机控制方式和特点,提出了AMT车辆起步和换档过程发动机转速控制目标;对机械式节气门发动机通过加装电子节气门实现了发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的要求;建立了发动机转速模糊控制器,并应用于所开发的AMT控制系统.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改装的电子节气门控制性能良好,所建立的模糊控制器能够较好满足AMT车辆发动机转速控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油发动机气缸进气量变化引起空燃比变化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PID的反馈控制器保证空燃比能够快速恢复到理想值。首先给出一种基于模型的进气量估计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空燃比前馈控制器;然后将前馈控制与PID反馈控制相结合实现发动机喷油量的调节,利用基于实际实验数据构建的仿真器对提出的算法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与分析;最后通过发动机实时控制实验平台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对汽车的质量至关重要。汽车发动机生产输送线采用顺序作业的流水线工艺过程。其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PLC-300系列控制器作为整个输送线的主体控制器,I/O系统作为控制信号的采集系统,采用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进行通讯,自动完成将发动机部件进行直线移动、旋转、举升,翻转等操作。采用WinCC人机界面软件组建成系统的操作监控站进行产品数量、生产节拍的监视。本项目组成员在此基础之上又根据生产实际制作了相应的适合学校教学自动线实训系统,进行教学设备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限时间控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时间控制技术的控制方法.根据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的特点,将高度控制和速度控制看作2个子系统分别设计控制器.采用非线性动态逆与有限时间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设计了速度控制器和高度控制器.速度控制器设计时考虑了发动机的动态,使得飞行速度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给定值.飞行...  相似文献   

16.
目前汽车测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控制的系统设计也更加复杂,导致汽车电控单元的开发周期持续增长。硬件在环技术用于控制器开发的V模式中,能够有效缩短开发周期,提出一种基于Veristand的硬件在环测试系统。首先对电子控制单元(ECU)硬件在环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然后具体描述硬件在环的Veristand系统流程和模型构建的方法;最后开展关于ECU硬件在环的发动机台架测试,证明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8.
凸轮式三组元燃料配比器是某种热动力水下航行器推进系统的关键组件,其配比精度直接影响燃料的效率和动力系统的性能.因此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三组元燃料配比器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该型燃料配比器的性能仿真,得出该配比器转速、压差、流量和配比精度之间的关系,用以研究其在一定压差和流量范围内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验证国产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雨天环境下使用能力,以装机条件下该型动力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装机条件下发动机吞水试验、模拟雨天滑跑溅水试验以及雨中适应性试飞3项试验研究了该动力装置雨天环境使用能力。经试验发现,发动机在装机吞水条件下发生喘振,在溅水试验和雨中适应性试飞过程中工作正常。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雨天环境验证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该型发动机吞水后喘振故障,系统验证发动机雨天环境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改进模糊PID算法的空燃比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动机瞬态工况空燃比进行控制时,由于单缸汽油机本身固有的非线性和时滞环节,传统PID控制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构造了一种带动态补偿的模糊PID控制器.首先搭建了单缸机仿真模型,并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于空燃比控制中,以适应系统的非线性;然后针对单缸机系统中固有的时滞环节提出一种动态时滞补偿器,以降低时滞环节对系统的影响;再将该时滞补偿器耦合于模糊PID控制器中,应用于单缸机瞬态工况下的空燃比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模糊PID控制器不仅能补偿系统中时滞环节带来的非最小相位影响,而且能很好地适应发动机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从而使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