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敏 《科技信息》2008,(1):168-168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大爆发,使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受到污染,无锡市政府采取了应急措施,收到了成效,但也暴露出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不足和问题。作者观察并总结了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若干经验和教训,以期给地方政府在处理类似危机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鲁晋  张钰 《科技资讯》2014,(3):215-216
最近几年,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市的饮用水发臭,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治理蓝藻成了无锡市的当务之急。在除藻过程中,除藻器得到了应用,但是除藻器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利用传统的控制器无法得到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就是结合传统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的优点,设计一个模糊PID控制器来控制除藻器,使其能够很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6月10日,无锡惊心动魄的饮用水危机刚刚过去,本着帮助读者正确了解太湖蓝藻暴发影响水质的原因,增加科学知识,自觉保护环境,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愿望,记者专程前往无锡,走访了无锡市政府、无锡市科技局、无锡市环保局和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部门。  相似文献   

4.
碧水之灾     
2007年5月底,太湖水面漂起了一层厚厚的绿油油的泡沫,整个无锡市的城市供水系统也因为水原严重污染不得不暂时关闭。忽然之间,一种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微生物——蓝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蓝藻是如何形成“水华”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赵士彬  张布伟 《科技资讯》2014,(10):121-122
太湖是富营养化的浅水型湖泊,也是重要的水源地,如何提高其供水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蓝藻暴发导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富营养化引起的,本文针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快速诊断,应急处置技术,阐述了适合太湖水源保护区污染事故快速诊断技术和应急处置技术,并指出应从快速检测技术和应急处理技术出发建立藻类爆发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6.
蓝藻爆发后南太湖水域浮游生物及富营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南太湖近岸水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爆发后该水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测区内鉴定有浮游植物243属种隶属于7个门,其中蓝藻数量最多,绿藻次之,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175属种隶属于4个门,各站点种类分布较为均匀.调查区域内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浮游植物,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23和1.703,多样性程度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表明,调查水域有不同程度富营养,呈由东至西(幻溇港至新塘港)富营养程度递增趋势,新塘港达中度富营养,湖心区水域富营养程度高于支流入湖口水体;说明南太湖水域水体的富营养污染可能主要受到蓝藻大规模爆发的西、北太湖的影响,而从湖州市各支流水系进入的富营养污染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部分流域高温少雨,太湖、巢湖、滇池、珠江相继暴发大面积的蓝藻,局部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受到影响,这是继松花江污染事件后,水安全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蓝藻,这些顽强的东西,以人类工业、渔业生产而排放出的废水为养料,轻易地就占据了大片的水域。说"不可避免",是因为在几次蓝藻灾害中,我们都看到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大自然已向我们进行报复,向我们发出强烈的警示。  相似文献   

8.
詹雪荣  李玉琼  张扬  李超 《科技资讯》2011,(17):128-129,131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之后,对太湖水质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2010年4月、6月、8月和10月的太湖梅梁湾处水体进行取样,利用WGY-1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蓝藻出现前后的太湖水的荧光光谱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太湖水荧光光谱在300nm~380nm带宽内的谱峰由氮磷化合物引起;(2)太湖水中氮磷化合物中的磷浓度越大,对应的光谱峰值越高;(3)2010年太湖中蓝藻的数量与其中的氮磷化合物中的磷的浓度呈正相关,即湖水中氮磷化合物中的磷会促进蓝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水岸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蓝藻暴发与饮用水源地污染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已作为重要的生态修复工程加以实施。笔者综合分析了太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及面源污染物来源;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防护林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机理及影响生态防护林带生态效能的因素等;探讨了水岸带类型、分区与立地条件的划分依据,水岸生态防护林带营建宽度的确定方法,适宜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技术,并提出了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最高境界     
2007年夏天,太湖北部爆发蓝藻,导致无锡全市断水多日。以后太湖蓝藻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据悉,江苏已采取各种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太湖,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太湖里投放鱼蟹,这叫“以鱼养水”。  相似文献   

11.
太湖饮用水源地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溯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引起的水质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太湖饮用水源地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对太湖饮用水源地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对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浓度分布,同时采用2种方法(特征化合物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太湖饮用水源地表层沉积物检测出11种PAHS,总量介于nd~280ng·g-1之间,平均值为114ng·g-1.和国内外其他湖泊、河口及海湾地区相比,太湖饮用水源地PAHs污染处于低水平.太湖饮用水源地表层沉积物PAHs组成以4环及5~6环PAHs为主(分别为43.86%和50.88%),2~3环PAHs相对较低(5.26%).太湖饮用水源地表层沉积物PAHs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包括汽油、柴油、煤、木柴等)的燃烧,但也与石油污染有关.本文成果可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污染治理,控源是基本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生态清淤是有效措施,促进河湖良性互动是必要途径,正确把握湖泊的生命规律是重要课题;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藻型生境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现有的入湖污染仍远超湖体允许的纳污能力,一旦温度、水流、光照等外部条件适宜,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3.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将江南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描绘得诗情画意,而如今,无锡市民再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滋味.今年5月底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再次敲响了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警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4.
蓝藻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因此,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 蓝藻是水体生物污染的一种,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尤其容易引发水库蓝藻污染灾害.蓝藻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使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散发着臭味.长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为死湖.更为严重的是,河流湖泊中的蓝藻含量过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据了解,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区大.  相似文献   

15.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将江南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描绘得诗情画意,而如今,无锡市民再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滋味。今年5月底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再次敲响了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警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6.
姜文来 《科技潮》2007,(8):26-29
近日太湖蓝藻爆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无锡自来水发臭,难以饮用,市场矿泉水(纯净水)供应紧张,整个无锡笼罩在饮水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中。有关专家判断,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太湖蓝藻蔓延的面积将越来越大,蔓延时间将持续整个夏天。如此,后果将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了无锡市区饮用水污染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城市、乡镇工业的迅速辊乡镇工业的崛起,各类废水排入量剧增;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氮、磷成份对水体的污染;城市人口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造成生活用水的污染。文章还根据无锡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外控、内治两个方面的一系列改善市区饮用水污染状况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太湖蓝藻厌氧发酵后沼液高碳高氮磷的特性,研究接触氧化-水生蔬菜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太湖蓝藻厌氧发酵沼液的效果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接触氧化池为后续的水生蔬菜湿地减轻处理负荷,组合工艺出水中平均化学需氧量ρ(COD)< 50 mg/L、氨氮质量浓度ρ(NH3-N)< 1.5 mg/L、总氮质量浓度ρ(TN)< 5.9 mg/L、总磷质量浓度ρ(TP)<0.5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太湖蓝藻厌氧发酵沼液有机污染物,接触氧化池的生化处理对烷烃类污染物、芳烃及杂环类化合物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通过电镜发现:空心菜根系有巨大的表面积为拦截颗粒物和微生物的富集提供便利.组合工艺出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质量浓度低于0.3 μg/L.接触氧化池和水生蔬菜湿地富集的大量微生物协同降解藻毒素是其去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太湖梅梁湾水污染及蓝藻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太湖梅梁湾污染及蓝藻扩散、运移变化计算模型,模型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a)基于GIS构建的计算网络;(b)基于水动力学基础的水质扩散运移模型;(c)水质进程模型,包括衰减模型和溶解氧模型;(d)蓝藻浓度计算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模型模拟梅梁湾总磷、总氮、溶解氧和蓝藻质量浓度4项污染指标的扩散、运移变化,精度较高,其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70,0.74,0.88和0.8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小微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等方法,提取无锡市小微湿地斑块信息,结合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无锡市小微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近20年来无锡市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7.8万hm2减少至2020年的10.4万hm2,其中小微湿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1.9万hm2减少到2020年的1.5万hm2。(2)从空间分布来看,无锡市小微湿地主要分布在宜兴市,其面积占无锡市湿地面积的40.0%;从湿地类型来看,以自然湿地为主,比例高达61.0%;无锡市小微湿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20年季节性小微湿地占小微湿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3.8%。(3)无锡市小微湿地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其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人类活动对小微湿地面积下降影响显著,湿地和其他地类间的转化加速了湿地面积萎缩。【结论】无锡市小微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