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某些黄烷酮、黄酮和查耳酮的合成方法,提出以丙二及相应的芳香醛、酚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缩合和Hoesch单酰基化反应,同时水解、脱羧、关环而直接得到黄烷酮类化合物,以α-卤代-2-羟基苯乙酮类化合物与芳香醛在5~10%NaOH乙醇水溶液中室温下反应,直接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省去以往通过查耳酮、黄烷酮的卤化、水解或脱卤化氢的繁琐步骤,提供了合成黄酮的简便方法,同时探讨了查耳酮的合成和关环。  相似文献   

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快速分离纯化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 水(4:6:3.5:6.5,V/V)为溶剂系统,转速850 r/min,流速2.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从500 mg粗提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 (87 mg)、木犀草素 (35 mg)、槲皮素 (46 mg)和芹菜素 (92 mg),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纯度分别为94.6%、92.5%、98.2%、97.5%。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灯盏细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快速、高效且纯度高。  相似文献   

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树脂纯化等技术在提取纯化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并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枸杞中黄酮类化合物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吸附法筛选适合纯化枸杞黄酮类化合物的大孔树脂,并优化其动态吸附纯化工艺。静态吸附纯化试验表明:供试4种大孔树脂中,HPD-100对枸杞中黄酮类化合物吸附量最高,解吸率达到82.15 %。动态吸附纯化试验表明:上样浓度为5.0 mg/mL、上样流速为2.0 mL/min、洗脱液乙醇质量分数为50 %、洗脱速度为1.5 mL/min时,枸杞总黄酮的纯度为78.53 %,回收率达71.35 %。  相似文献   

5.
侧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从侧柏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对侧柏叶黄酮类化合物在光、热、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方面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侧柏叶黄酮类化合物在pH值为5-6的条件下稳定;碳水化合物对化合物无明显影响;紫外灯照射会使侧柏叶黄酮类化合物颜色加深;金属离子K^+,Na^+,Mg^2+基本上不影响侧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而Ca^2+,Al^3+,Fe^3+对其有破坏作用;体积分数为0.01的H2O2和Na2SO3对侧柏叶黄酮类化合物稳定性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从其多种生物活性方面进行评价,为该类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黄酮类化合物多种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7.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竹叶提取物(Extract 0f bamboo leaves,Ebl)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植物类黄酮制剂,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及保护心脑血管,防治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生物学功效.就竹叶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结合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以乙醇为溶剂的银杏叶中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将此条件下浸提液蒸干,得粗提物,其黄酮含量为2.98%,定性试验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醇类。  相似文献   

10.
天然食品抗氧化剂-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食品抗氧化添加剂的可能性、作用机理及效构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前景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以6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银杏茶,比较其感官特性和理化特性,探讨银杏茶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采用银杏鲜叶--摊干表面水分--切成0.5-1cm宽的丝--电炒锅杀青--揉捻--炒干工艺制得的银杏茶综合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洱茶为材料、水为提取溶剂,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溶剂用量、浸提次数4个因素对其所含茶多酚和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综合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 h,溶剂用量(固液比)1∶10,浸提次数1次.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物干物质得率为20.65%,其中茶多酚含量为30.47%,茶多糖含量为57.26%,且该提取物作用于高脂饮食小鼠降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间接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原子吸收法。基于茶多酚与碱式乙酸铅发生络合反应,定量生成难溶于水的黄色沉淀,经离心后,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过量的铅离子,可间接测得茶多酚含量。其线性范围为3~25μg/mL,RSD=1.3%。测定结果与经典滴定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微波在茶多酚提取技术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不为介质,对绿茶进行微波处理,结果表明,料液比(W/V)1:20,时间3min,微波浸提2次,再50℃水溶液浸提1次10min,茶多酚浸出率达90%以上,与传统水煮法及溶剂提取法相比,此法提取率高,省溶剂,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提取过程中萃取剂种类、用量、萃取次数对茶多酚收率的影响 ,得到了安全无毒的复配体系来去除色素及咖啡因。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析表明 :用 80 %乙醇浸提 3次、用TPB2 83复配体系洗涤、乙酸乙酯萃取后茶多酚中儿茶素含量达 81 3 % ,咖啡因含量仅为 0 8%。所得产品经化妆品应用实验表明 :3 %茶多酚添加物可改善皮肤色素沉着 ,对黄褐斑的有效率达 40 % ,且可以有效改善化妆品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滤纸基质室温磷光法 (PS- RTP)和高锰酸钾滴定法研究了饮茶过程中的冲泡水质、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及冲泡次数等对咖啡因及茶多酚溶出等的影响 ,从而对人们日常正确合理地饮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验表明 :冲泡茶叶的水最好用自来水 ,水温控制在 95℃以上 ;冲泡时间 15 min以上 ;冲泡次数最多 3次 ;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红茶高 ,而它们的咖啡因含量则相差不大 ;茶汤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可与冲泡水中的 Ca2 、Mg2 、Fe3 等离子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葛根的综合利用及深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葛根资源及利用现状后 ,根据物尽其用、综合利用的原则 ,研究了葛粉、黄酮并提工艺 ,及其深度开发方向 ,为葛根的进一步产业化 ,提供了一条较为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简要地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与性质,着重对从茶叶中提取荼多酚的工艺进行了探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出萃取物中的六种茶多酚,并以分光光度法定量。通过该工艺提取得到的产品色泽良好,得率及纯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在鱼肉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鲜鱼肉经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后,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pH值均与贮藏时间呈正相关,表明茶多酚能延长鱼肉的保鲜期,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锌盐热分解法制取氧化锌纳米微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活性羧基多、无毒无害、对金属离子沉淀率高的优点,因此利用茶多酚作为有机沉淀剂制备了氧化锌纳米微粉,研究了前驱体的形成条件、分解温度、焙烧时间,并对所得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