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自适应滤波技术,提出了扬声器频响特性测量和补偿的一种方法,给出了仿真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大惯性系统快速测量的自适应动态补偿方法。依据这一方法,我们已研制出“自适应动态校正快速测量仪”样机。该机可使测量速度提高8倍,预测精度达到1.5%。  相似文献   

3.
自适应原则指出:在构成光学系统时不但要构成测量信号的载体,还要设法实现对于噪声(扰动)实时的或短时间的预报和补偿。基于测量系统的响应函数给出了自适应原则的通用表达式。它可以用来对系统进行分析,决定补偿因子及进行修正。自适应原则可能成为所有精密测量系统设计的一个方法。应用这个方法的先决条件仅仅是噪声影响的相关性,目的是消除噪声对测量的影响。该方法特别适用于1/fn噪声和低频信号混合的情况。文中同时分析了实现自适应原则所应该采用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坐标测量机上安装激光测头时机械调整误差大以及传统补偿算法鲁棒性差的缺点,提出了三坐标测量机非接触扫描测量时PH10回转体上光学测头安装姿势误差的补偿方法,建立了安装姿势误差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标准球球心的最小二乘拟合,给出了误差模型待标定参数的无约束最优化目标函数的惩罚函数形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在并行组合模拟退火算法中采用了改进的多点交叉算子和自适应变异算子,同时使用了两次最优保存策略,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求解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开环自适应解耦控制器。该控制算法将简化解耦原理应用于自适应系统,可实现静态解耦和动态近似解耦,给出了当系统存在有界扰动、未建模动态和解耦残差时的鲁棒性分析。利用动态补偿和按区域极点配置两种方法,得到了可以提高鲁棒解耦算法暂态性的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磁轴承支承转子质量不平衡引起的同频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s, MRAS)的转子不平衡量辨识与在线补偿相结合的算法,该算法鲁棒性强且能够有效简化控制器结构。针对转子在两个轴承平面内的等效不平衡量,提出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不平衡量辨识算法,根据Popov超稳定性理论进行自适应律设计并通过设计相位补偿角保证辨识算法在全转速范围内的稳定性;针对模型误差和复杂工况带来的系统参数变化,根据辨识结果生成补偿电流的初始值,并利用同样的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对补偿电流进行在线微调,从而在保证补偿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使两端轴承处的转子振幅在0.2 s内迅速衰减并保持稳定,对振动位移中的转速同频分量抑制效果达到90%以上,且能够自适应转速的变化。所提算法能快速准确地抑制不平衡所引起的转子振动,可满足多种场合下对转子高回转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电位差计是利用补偿原理测量电动势(或电压)的一种精密仪器。该文充分利用电位差计的补偿原理,设计了两个测量电阻的简易电路,并分析各个电路的优缺点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它不仅展示了电位差计测量电阻的高精度和便捷性,还拓展了电位差计的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干涉的附加条件“两束光的振幅不能相差太大”,讨论了两束光捱振动方向的取值范围及振幅比值取值范围,并指出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不能实现较明显的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9.
垂直导向钻井工具在近钻头振动和工具旋转的钻井工作状态下,工具姿态参数的动态测量精度不高。为此,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提出了转速补偿的算法以消除工具旋转对测量的影响;采用最小均方算法(Least Mean Square—LMS)自适应滤波算法,可以有效滤除近钻头振动对测量的影响。数值仿真表明,经过转速补偿和LMS自适应滤波后的井斜角测量误差可小于0.1°,工具面角测量误差小于6°,有效地提高了垂直导向钻井工具的动态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0.
油水两相流流动参数的准确测量对于众多工业工程的有效监控具有重要作用.针对V型内锥测量油水两相流所获取的差压信号,提出了一种水平管道中油水两相流的质量流量软测量方法.采用的方法中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小波神经网络的油水两相流质量流量软测量模型,实现了两相混合总质量流量的测量.实验测量结果与油水两相流的均质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V型内锥差压测量和自适应小波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油水两相流的总质量流量测量,与理论的均质模型比较,测量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1.
鞠志萍  廖燕庆  卢德雄  黄丹  郭进 《广西科学》2015,22(4):407-410,420
【目的】质子固有的物理特性为治疗肿瘤提供了理想的方法。与主动式相比,被动式质子束流横向扩展有很多优势。为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对被动式质子束流横向扩展方式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模拟。【方法】利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计算质子经过一个或两个散射体后的束流分布特性,并与解析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3种方法在束流利用率和束流扩展半径方面的差别。【结果】双散射体方法较单散射体方法在束流利用率和束流扩展半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考虑束流利用率,平均能量损失及形成距离,双环双散射体方法是被动散射体方法中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透镜聚焦系统对高斯激光束的聚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高斯光束q(z)参量推导出了反远距双透镜聚焦系统对高斯光束聚焦光斑的精确计算公式.用反远距双透镜聚焦系统能获得um级甚至更小的聚焦光斑,同时系统可以获得比别的其它聚焦系统较长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吊杆形式对人行悬索桥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某人行悬索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Civil软件分别建立竖直吊杆和倾斜吊杆2种形式下的人行悬索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合理成桥状态的找形计算,并对2种模型的静、动力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竖直吊杆模型内部吊杆内力大小均匀,影响线均为正值,倾斜吊杆模型内部外倾吊杆内力大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文[1]的推广与发展,主要讨论除周边支承条件以外的其他支承条件的交叉梁系网架与空腹网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文中给出了考虑剪切变形连续梁的传递系数。并给出例题。它与柔变法[2]比较,计算精度相同,故混合法是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原则在激光准直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根据光学自适应原则设计的外差自适应激光准直系统。包括确定主要噪声因子以及对主要噪声因子实现光学自适应设计。该光学系统可以自动消除由于光束平移和角漂对测量产生的误差。同时允许在测量过程中将测量元件移出光路之外,因此可以用于同轴度测量。实验表明:该系统比其它准直仪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稳定性。与HP公司双频激光准直仪相比具有相同的分辨率和稳定性,而没有近程死区,实现了状态测量,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该系统的设计表明:光学自适应原则对精密仪器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丰富控制理论中关于系统稳定性问题的理论,以Euler-Bernoulli梁方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带有局部干扰的Euler-Bernoulli梁方程的稳定性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输出的反馈控制器用于抑制干扰产生的影响,采用极大单调算子理论证明非线性闭环系统的适定性,即证明闭环系统的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设立适当的状态空间,定义适当的内积,进一步定义了符合此状态空间的非线性算子,将系统转化为抽象发展方程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证明了闭环系统的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结果表明,设计出合适的抗干扰控制器是研究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研究带有局部干扰的Euler-Bernoulli梁方程的稳定性能够证明系统是具有渐进稳定性的,此方法可以推广到对诸如波方程、Timoshenko梁方程、薛定谔方程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束特性直接影响超声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二维超声换能器阵列结构岛数字声束控制技术相结合,是现代超声成像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二维平面矩形超声换能器阵列和二维圆环超声换能器阵列为对象,利甩仿真实验分别测试幕声束聚焦、声束激励、幅度变迹等技术对声束的控制性能。结果表明,灵活的声束控制技术组合可似有效提高二维超声换能器阵列的声束性能,突出声束主瓣,降低旁瓣与栅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悬臂梁的振动抑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以一套环氧树脂悬臂梁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 ,利用压电陶瓷片的正逆压电效应 ,采用C Builder语言编制控制系统软件界面 ,组建了一套悬臂梁振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进行系统振动模态识别和开环特性测试 ,以及悬臂梁振动系统的独立模态控制。实验时 ,由FFT变换实时求得悬臂梁振动模态 ,根据模态分析法和模态控制法 ,在PPF位置正反馈控制律的基础上设计了独立模态控制算法 ,有效抑制了悬臂梁受到外界瞬时脉冲扰动时引起的一阶、二阶模态振动。  相似文献   

19.
以定轴转动的中心刚体和柔性伸展附件组成的刚柔耦合系统作为航天器模型,研究系统的部分变量稳定性问题。假设附件为有限变形梁,但其本构方程是线性的。利用能量积分构造Lyapunov函数,根据部分变量稳定性定理,证明等速伸展或收缩梁的横向非线性振动稳定。证明了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两种更一般的航天器模型:1)中心刚体质心运动而全系统质心在惯性空间中不动。2)中心刚体带有充满理想流体的充液腔。  相似文献   

20.
带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边主梁协调扭转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带整浇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中边主梁与次梁之间弯扭分配的变化过程,进行了两个6m×8m带整浇板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试件的边主梁协调扭转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测和实测结果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的边主梁始终处于弯剪扭复合受力状态,其协调扭矩不可忽略,零刚度法不应采用;开裂以后,协调扭矩继续随荷载的增加而增长,这与ACI规范中的塑性设计法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