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这是个早已公认了的命题。可是人们仍常常要问,这一学说一开始就是科学的吗?它的科学性质还在其形成时期就已被证实了吗?回答是肯定的。首先,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对比中已得到证实。人类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空想的阶段。马克思写道:“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在到达它们的真正出发点之前,总要经过许多弯路。”正象古典哲学和古典经济学一样,空想社会主义也包含一定的科学成份。他们的著作尖  相似文献   

2.
最近,无论是展开报纸、打开电视,还是点开网站.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有关“克隆牛”的报道,“克隆牛”又一次成为人们谈论的新话题。有人在看完报道之后畅想明天就能喝上“克隆牛奶”,还有的媒体在大谈“我国克隆技术是世界领先技术”。那么,克隆牛究竟离我们生活有多远?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媒体该怎样报道?读完本文后,读者可能得到一个更加科学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很深奥,其实也简单。人是自然的一个产物,而且是个年轻的物种。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做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那么人类是在这二十四小时的最后几秒钟才诞生的。当然,人类的诞生是大自然的一个伟大创造,人有智慧,能创造工具,能积累文化与科学。但他不是宗教中的“上帝”、“佛祖”和“神仙”。正如人很难完全认识自然一样,人也很难完全认识社会与自己,所以人会做错事,会走弯路,需要不断吸取教训,在经验教训中成长。试问离了自然,我们能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有人可能说依靠科学,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科学…  相似文献   

4.
未来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前沿研究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命科学以其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与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已走上领导科学的前沿。当人们正在憧憬着宏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庞大的生物工程将会给人类了解并最终认识生命的真谛、战胜各种疾病带来福音时,英国生物学家杨·维尔穆特首先给人们一个惊讶;实际上应该看成是一个惊喜。“多莉”的诞生是生物技术的一个进步,我们不必为这一技术可能导致“克隆人类自身”而担心,更不必为可能克隆出新纳粹法西斯“希特勒”而忧虑,人是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即便会克隆出新的“希特勒”之流,那也仅是…  相似文献   

5.
地心活动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这是科学界的千古难题。一个美国地球物理学家依据科学原理突发奇想:用一枚核弹在地壳上打开一个缺口……人们对这个“疯狂”的计划正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6.
猪和高技术     
猪怎么会和高技术联系在一起呢?这可不是耸人听闻!猪进入高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是进入“人命关天”的生物医学领域,现在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事实。 据报道,台湾养猪科学  相似文献   

7.
万人注意的模型这两年来,人们到处在传说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然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站在原子时代的门口,往里面看一看,又能得到些什么呢?来源不寻常的电流从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送出的那一天起,人类便宣告踏进原子时代的大门。原来,苏联科学院原子能发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人类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工作上,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那是1954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概括总结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兴废及其原因和背景,认为复兴是必要的、及时的。但复兴不是复旧,而是创新,创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文地理学之新。关于人文地理学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把这门科学规定为研究“人地关系”之学,这是西方资产阶级地理学者的旧观念。文章着重论证“人地关系”这一人文地理学核心问题。笔者分析了什么是“地”,什么是“人”,两者发生什么“关系”?怎样发生关系?认为自然(地)“必须通过劳动过程然后作用于人类社会”。人是主体,地是客体,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科学、创新与求异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烈、发展最快的世纪。发展之快 ,变化之剧往往使人目不暇接 ,使人“思难适变”。其中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 ,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日新、月月异的科技成果已大规模大力度地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 ,更是因为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各国综合实力方面所显示的巨大作用。因此 ,在进入21世纪之时 ,“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种种号召已日益成为神州大地、举国上下的最强音。但是 ,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 ,任何一个崇尚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被人类誉为最神奇、“根本”无法探索的世界,是人类从未进入的领域,这里的一切都是“创新”,都是“发现”。您不会从中找到任何学科的影子,反而能找出所有科学、知识、宇宙万物的源泉。他被科学界赞为“上帝”的思想、科学的“圣杯”,然而它不曲高和寡,却与您如此接近——像久别的友人,回来了!任何一位真正热爱自然科学,心境纯真的人都会与她共鸣!  相似文献   

11.
电子计算机正风驰电掣般地闯入人类生活。它已经进入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一切领域,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科学工具。世间、神通最广大的莫过于人的头脑了,而电子计算机就获得了:“第二大脑”、“电子头脑”的美称。电脑是人脑的产物,其智力不可能超过人类头脑智力的总和,但完全可能超过某个人的头脑。电脑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人脑却受繁衍生殖的限制,电脑可无限地生产。一个人只有一个头脑,却可配备任意个电脑。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因为他有头脑。毫无疑问,用电脑装备起来的人类将成为地球上最英明的统治者,拥有最先进电脑的智者将在对手林立中大获全胜。电  相似文献   

12.
1979年4月14日晚7点半,日本电视台播出了一个特别节目“系川先生的电脑诊断”。节目开场时解说员说:“你知道‘1999年7月’这句可怕的话吗?……您还知道‘恐怖大王从天而降’这句可怕的话吗?这都是16世纪法国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留下的恐怖预言诗。这难道是真的吗?难道不是吓人的胡言乱语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请原东京大学教授系川英夫先生运用高速电脑把输入的各种科学数据进行处理,看看1999年7月会发生什么事情?”“看!什么也没有发生。”“那么就再往后看看会不会出现什么情况?”电视屏幕上重新出现天宫图。时间进入到1999年8月,终于在1999.8.18.停下来了,日、月、行星排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类型的电影,科幻电影有着近一百年的历史,从最早的乔冶·梅里爱编导的《月球旅行记》(1902)到正在拍摄中的彼得·安得森导演的“魔幻三部曲”,其中不乏佳作,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未来三部曲”,詹姆斯·卡梅伦导演的《魔鬼终结者》等。 根据美国科幻文芒家赫伯特·W·弗兰克的理解,“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这一概念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虚构”,如果一部“科幻电影”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就不成其为“科幻”;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虚构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于拍摄的那个时候来说,不排除以后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且只有能实现的“幻想”才真正对人具有某种吸引力。这就直接涉及到科幻电影的第二个方面,——其所虚构的要是“原则上可能产生的”,这就决定了电影里的想象必定是以科学原理或者科学现象为基础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那么,已产生的科幻电影中已为人们描述了哪些幻想?这些幻想是否有科学依据?它们中的哪些已被人们所实现?——这就是我们这个“幻想·电影·科技”专栏所要关注的。 根据科幻电影所涉及的内容、题材,可将它们分为七种类型,即宇航类,外星人类,人体类,计算机类,自然科学类,时空观类以及英雄传说类。2001  相似文献   

14.
在宇宙中肯定并非只有我们人类,至少那些喜欢科学幻想的人是这么认为的。同时,在有些科学家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可能的假设。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捕捉到智能生命信号,能够证明地外确实有“人”的声音时又当如何?人们在2004年9月就“险些”发现了它。  相似文献   

15.
于彦  张朝霞 《大自然》2010,(2):70-75
2009年5月,挪威科学家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一块昵称为“艾达”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并称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一个缺失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2001,(7)
从电视、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美国《科学》杂志撰文说,美国的科研人员已发现,维生素 C 药丸能破坏人体里的 DNA,并可能促使癌细胞的形成。这一结果是在试管实验中得出的。《科学》杂志是美国最权威的科学类杂志,想必它刊登这则消息,是有出处的。它犯不上因为维生素 C 这点小事蒙人一道。但是,这则消息一出,便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迎头痛击。中国医学专家认为,这种有“前提”的试管实验结果,能否也会反映在人类的身上,还需要更为复杂的科学论证。权威专家证实,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但是这条消息的“始作俑”者布莱尔忠告大家,不要服用维生素 C 药丸。实际上,媒体在“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上经常说漏,自相矛盾,不  相似文献   

17.
小玲玲:听说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造太阳”,请问什么叫做“人造太阳”?老博士:“人造太阳”实际上是一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由于它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靠氘、氚不断发生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而被形容为“人造太阳”。小玲玲:我国有这样的装置吗?老博士:当然有。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中科院就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如右下图),它的专业名字叫“托卡马克”。小玲玲:为什么要造“人造太阳?”老博士:这是因为人类能源消耗在快速增加,我们今天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再有一百多年就要用尽,而其他能源又难以接替上。“人造太阳”又叫…  相似文献   

18.
地球“体温”不断上升,而这种情况今后还有可能越来越糟,人类该如何对待这一课题呢? 为此,科学家提出各种奇思妙想,其中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厄尔利构想的“太阳盾”是最大胆的。  相似文献   

19.
“科技与旅游”既是一个“旅游话题”,也是一个“科技话题”。二者的关系既古老,又新鲜。——其实,人类的哪一步发展能离开得了科技?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科技与旅游”的话题又会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究竟二者呈现怎样的互动关系呢?看完前面的众说纷纭之后,请进入我们的’‘理论前沿”单元,看看几位专家们从理性层面所做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烈、发展最快的世纪。发展之快, 变化之剧往往使人目不暇接, 使人”思难适变“.其中,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 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日新、月月异的科技成果已大规模大力度地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 更是因为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各国综合实力方面所显示的巨大作用。因此, 在进入21世纪之时, ”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种种号召已日益成为神州大地、举国上下的最强音。但是, 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 任何一个崇尚科学的人, 都不能把思想、认识只停留在响亮的口号上, 停留在激昂的号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