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报道中的美属于新闻美的范畴,在本质上与美学概念里的美是一致的,但又有区别,在人物报道中的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必须是绝对真实的,是时代正气的宏扬。  相似文献   

2.
席勒以人的人性的完整为中心构建了从自然王国经过审美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形成了一个不断使人性完整的美学范畴体系:结构的美→秀美(美丽→优美→秀美→魔力)→尊严(高尚→威严→尊严→庄严).它总体上与传统美学的美和崇高相吻合.席勒还论述了与美和崇高相关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使他的美学范畴体系更加系统,对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是一种直接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以悲剧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世界大师级的戏剧家,席勒关于悲剧的理论无疑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乃至世界戏剧理论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道德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或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通过痛苦使人获得道德快感的美学范畴,它是崇高,特别是道德崇高的集中表现,因此,悲剧的人类学功能就在于,通过激烈的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性完全实现。席勒不仅专门论述了悲剧的人类学功能,而且把悲剧与喜剧进行了比较,并从这种比较之中悟出一个道理:从使人得到自由、使人性完整的人类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喜剧比悲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戏剧美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是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个剧本,现今流传于世的向十八个,从十八个剧本中可以看出关汉卿具有以下的美学思想.这就是:悲与喜的结合、应与实的结合、美与善的结合、中和之类、阳刚之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一、悲与喜的结合关汉卿的悲剧,不同于西方以剧中主人公的死亡终场的悲剧;地的喜剧,也不同于西方以滑稽、讽刺为主的喜剧,而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或以悲为主!和插以喜剧成分,或以喜为主间插以悲剧色彩。』急之是把喜怒良乐各种感情熔于一炉,形成了悲喜结合的艺术特色。先来看看他的悲剧创作《鲁斋郎》中…  相似文献   

6.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是欧洲戏剧美学的时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和莱辛共同倡导创立的市民剧(亦称严肃剧或正剧)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新型剧种在形式上打破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严格界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同时共存于一个整体之中,戏剧语言是接近大众日常用语的散文而不是雕琢的韵文;在内容上,一反王公贵族作为悲剧英雄,下层人民作为喜剧嘲笑对象的传统,以普通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第三等级)作为戏剧的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美学范畴、一系列的喜剧性变幻事件以及喜剧艺术手法上,揭示出《围城》中萌动于字里行间的新的喜剧品格。  相似文献   

9.
悲剧小说是鲁迅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 ,不是指社会生活中那些痛苦和不幸事件及其对这类事件的主观体验 ,也不是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一种美的特殊的现象形态。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所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 ,具有肃穆、壮烈和悲愤的情调 ,又大都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那些审美对象 ,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悲剧。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在作品中 ,鲁迅把人生最崇高和壮美的因素集中起来 ,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他认为 :“悲剧将人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这是对悲剧内涵的精确概括 ,…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他的喜剧作品尤其不同于其他人,在创作风格上显露出个人的独创性。按照传统戏剧观点,悲剧和喜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样式。简言之,悲剧产生的作用是震撼灵魂的神圣的恐惧,喜剧产生的作用是笑。莎士比亚的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一切从自然出发,不屈从于某些教条框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戏剧创作道路。对此,众多的文艺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有的批评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违反了一切规则,把所有的体裁都混在一起,损害了人物形象的逼真性。其实,戏剧发展到今天,悲剧与喜剧己非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悲剧、古典喜剧都只有一个高潮,即悲剧高潮、喜剧高潮,古典悲喜剧则有两个高潮,先是悲剧高潮,后是喜剧高潮,且喜剧高潮才是主高潮。以"大团圆"结局的所谓中国式悲剧根本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因为这些作品有两个高潮。而古典悲喜剧中悲剧高潮转化为喜剧高潮一般是通过现实和幻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和谐:席勒美育观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源远流长的古老的美学范畴之一,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中西方美学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谐为美,并没有在席勒美学中断裂,席勒在分析人性与美时主张人性的和谐、美的和谐,和谐是席勒美学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指归。  相似文献   

17.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西方悲剧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人生的悲剧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坚贞不屈、悲壮的行为,为正义和真理而死,令人鼓舞奋起,上升到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与西方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具有大团圆或是光明的结局,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所谓"无事的悲剧"指的是,"极为平常的悲剧,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是灵魂毁灭的悲剧"①。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强烈的痛感,也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刚强的性格和外倾向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神话作为体现早期人类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仍处在萌芽状态,但在其故事内容中却蕴涵着十分可贵的美学思想。悲剧美和崇高美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美学特色,其艺术效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邹治国 《科技信息》2012,(5):367-367,399
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母胎和土壤。神话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它一方面来自于对高山的巍峨与永恒的赞叹;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们在改造自然中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最终会取得胜利的无比自信和宏大理想,从而显示出人类自身的伟大和崇高。表现了美学范畴中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