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对人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影响作用.方法将克隆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UHD10-3质粒,通过Lipofectin转染人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HL60,用四甲基偶氮唑(Mlvr)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可使人白血病细胞U937、K562、HL60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第4天生长抑制率分别是28.6%、44.9%及49.0%.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能有效抑制人白血病细胞U937、K562、HL60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肿瘤抑制基因P53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P53研究的历史,P53的基本分子生物学,P53与细胞周期调控,P53与肿瘤发生以臁P53参与转泉调控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等诸方面概述P53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野生型p53基因重组体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同源重缚方法构建了野生型p53全长cDNA的重组体腺病毒,通过转导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黑色素瘤细胞系WM-983A,证实腺病毒能介导p53基因进行有效转移,并能显著抑制这两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生长抑制率分别这到93%和86%,对两种肿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实验表明,p53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流式细胞计数DNA片段化及TUNEL分析证实,P53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G1  相似文献   

4.
p53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抑制基因p53表达的p53蛋白是一个通用转录因子,与其上、下游功能相关基因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在这个基因网络中p53基因起着关键作用;DNA损伤、缺氧、原癌基因的激活等均能刺激p53基因表达;p53表达升高后,可通过p53-MDM2反馈环路与泛素系统等对p53表达水平进行精确调节;p53通过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表达完成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等;认识p53基因调控网络的功能有助于理解p53及其下游/靶基因间的具体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构建携带p53和p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以研究p53和p21联合基因治疗效果.将p53cDNA克隆到转移载体pCMV5GFP替代gfp,得到pCMVp53,使其受到CMV启动子的调控;同时将p21基因克隆到pCMVp53,得到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pCMVp53/p21.得到携带p53和p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6.
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 Ad CMVp53 ,将 wtp53分别导入 PG(人肺巨细胞瘤细胞 )、CAE(人结肠癌细胞 )、HCT(人结肠癌细胞 )、He La(人宫颈癌细胞 )及 BEL74 0 2 (人肝癌细胞 )五种癌细胞中 ,测定 Ad CMVp53对癌细胞的半抑制浓度 ( IC5 0 )和细胞生长曲线 ,分析不同组织癌细胞对 Ad CMVp53的敏感程度 .结果表明 ,Ad CMVp53对癌细胞具有与病毒剂量相关的明显致死作用 ,但不同细胞对腺病毒剂量的敏感程度有差异 ,PG、CAE和BEL74 0 2三个细胞系较为敏感 ,其 IC5 0 低于 1 5MOI(重复感染率 ,multipicity of infection) ;而 He La和 HCT细胞需要较高的病毒剂量 ,IC5 0 分别为 1 0 0 MOI和 80 0 MOI.  相似文献   

7.
将pCMVp53重组转移载体经BamHI和NheI酶切,得到p53基因cDNA,然后将cDNA片段克隆到转移载体pCMV5GFP,使其受CMV5启动子的调控,获得pCMV5p53重组转移载体.用该线状重组转移载体与腺病毒右臂DNA经磷酸钙共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53蛋白含量,证明外源p53基因在含重组腺病毒的293细胞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抑癌基因p53的结构和特性,以及p53的抑癌作用机理、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抑癌基因p53是人类细胞中非常重要的基因,野生型p53基因产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在p53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可引起多种肿瘤.当人工将野生型p53基因与载体结合成重组DNA分子导入肿瘤患者体内后,有可能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RT PCR方法由人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获得人p53 cDNA片段, 并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QE40中, 构建重组质粒pQE40-p53; 转化于E.coli M15宿主菌, 经IPTG诱导, 表达了N端融合6His的p53融合蛋白. 利用6His与Ni2+高亲合力结合的性质, 经镍柱纯化、 透析袋分级透析复性、 Western Blot鉴定, 结果表明获得了纯化的6His-p53融合蛋白.
  相似文献   

10.
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PTEN作为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功能、表达调控机制及与同源基因的关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PTEN不仅有脂质磷酸酶活性,还有蛋白磷酸酶活性. 通过这两种活性,PTEN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与凋亡;PTE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被包括p53,Egr-1,PPARγ与Sp1在内的多种因子调控;PTEN的同源基因PTEN 2是一种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在肝癌与肺癌中表达,有用于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应用PCRSSCP技术及DNA 测序技术对37 例原发性脑肿瘤及相应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53 基因5 ~8 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53 基因在原发性脑肿瘤中的突变频率为19 % (7/37) .并且突变频率在不同病理类别脑肿瘤中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其中星形细胞肿瘤中的突变频率最高,为36 % (5/14) .所有突变均为错义点突变,57 % (4/7) 的突变位于CpG位点.突变仅发现于脑组织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未检出突变,这些结果提示,p53 基因突变在脑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p53 基因在散发性脑肿瘤中的突变为体细胞型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法对30例结肠癌的p53基因突变进行了观察,检测了第5~8四个外显子,发现21例有p53基因突变(70%)。30例肠癌按临床Dukes分期:A期2例皆有突变,B期11例有突变者6例(55%),C期8例有突变者5例(63%),D期9例有突变者8例(89%),按病理分型则13例有11例突变(85%),管状腺癌6例有p53基因突变4例(67%),低分化腺癌5例中检出3例有突变(60%),在6例粘液腺癌中测出3例有突变(50%)。从临床分期看愈晚突变率愈高。而病理分型恶性程度高者突变率反低,这是因为缺失率未计数之故。最后讨论了突变率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几乎发生于所有的恶性肿瘤.突变基因编码的p53蛋白释放入血,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产生p53自身抗体.在肿瘤病人和高危人群中检测血清p53抗体可以反映早期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指标,p53抗体有望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肿瘤转移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对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nm23基因是目前研究得较多和认为最有前途的肿瘤抑制基因,它已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K-1735中克隆得到。有证据表明,来源于人的nm23-H1和nm23-H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人红细胞NDPK的两个亚基A、B等同,且与果绳awd基因高度同源。本实验利用pET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了重组nm23-1(鼠源),SDS-PAGE扫描结果显示,表达量高达43.2%。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活力测定,证实nm23-1蛋白确实具有NDPK的功能,从而为进一步探讨nm23基因家族在抑制癌细胞转移方面的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共轭帽分子分割法研究蛋白质的电荷密度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共轭帽分子分割(MFCC)法将蛋白质处理为一系列加了适当的共轭帽的单个的氨基酸片断,各片段的物理量可以用量化软件算出,整个蛋白质的物理量由各片段的物理量组合而得到.本文将加MFCC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得到了现在抗肿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p53蛋白的电荷密度和静电势.  相似文献   

16.
人类P53蛋白是一种通用转录因子,通过调控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转录来影响许多细胞功能。p53下游基因含有P53蛋白结合序列,收集已报道的63条人类P53蛋白结合序列并与ElDeiry等定义的一致性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这些P53蛋白结合序列与一致性序列特征并不严格一致,对这些偏差规律的分析有利于建立p53下游基因预测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机方法预测p53下游基因,研究其基因互作网络。  相似文献   

17.
人类P53下游基因一致性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P53蛋白是一种通用转录因子,通过调控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转录来影响许多细胞功能。p53下游基因含有P53蛋白结合序列,收集已报道的63条人类P53蛋白结合序列并与E1-Deiry等定义的一致性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这些P53蛋白结合序列与一致性序列特征并不严格一致,对这些偏差规律的分析有利于建立p53下游基因预测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机方法预测p53下游基因,研究其基因互作网络。  相似文献   

18.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with tumor suppressor p53 and its role in the hepatocar-cinogenesis have been studied by PCR-directed sequencing, gel shift assays and in situ ultraviolet cross-linking assay.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HBV with p53 gene was investigated by co-transfection of 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 ( CAT) reporter gene. p53 and HBV DNA. and quantitative PCR. Among the 16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 samples. 13 were HBV-DNA positive. 10 HBxAg positive and 9 p53 protein positive. The p53 gene point mutation was found in 5 samples, one of which had a G to T substitution located at codon 249. After analyzing the HBV genome by a computer program, a p53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sequence was found in HBV genome at upstream of enhancer I. from 1047 to 1059 nucleotides. This sequence could specifically bind to p53 protein, increase 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the PHC cells and stimulate the transactivating activity of p53 and HBV replication .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HBxAg could combine with p53 protein to form a complex in the cells and enhance CAT expression.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p53 protein complex was located in the cytoplasm and the process of p53 entry to nuclei was. in part, blocked. From our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the mutation of p53 gene at codon 249 is infrequent in HBV-associated PHC. the DNA-protein binding between HBV and p53. and the protein-protein binding between HBxAg and p53 might lead to the reduction or inactivation of p53 protein, which in turn resulting in HBV-associated hepatocarcinogenesis.  相似文献   

19.
对氨基苯酚制备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苯酚开始经亚硝化,还原制备对氨基苯酚,获得了亚硝化最佳的反应温度和硫酸用量,对还原反应一步还原剂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