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相位噪声下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均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相位噪声对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影响,发现相位噪声不仅产生通用相角错误(CPE),而且还会产生载波间干扰(ICI),这都使OFDM系统的性能急剧恶化,因此必须对CPE和ICI进行校正,文中给出了基于MSE准则的CPE校正方法,考虑到ICI干扰主要来源于相邻信道,进而提出了基于LMS法则的自适应相邻信道干扰消除方法,整个算法简单高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大大改善了OFDM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补偿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本振相位噪声引起的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共相位误差(CPE)估计值插值的迭代相位噪声估计与均衡算法.该算法利用相邻符号间相位噪声的缓变特性,对CPE估计值进行插值,以获得相位噪声估计;将此相位噪声估计结果作为迭代过程相位噪声的初始值,通过多次迭代进行相位噪声与数据符号的联合估计,从而...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OFDM)系统的性能,针对系统中产生的相位噪声,例如公共相位误差(common phase error, CPE)噪声与子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ICI),提出了一种新的CO-OFDM系统中相位噪声补偿算法,该算法是基于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 CP)插值算法与容积卡尔曼滤波(cubature Kalman filter, CKF)结合的相位噪声补偿算法。在第一阶利用CP进行线性插值,消除了公共相位误差(common phase error, CPE)噪声,对一阶补偿后的信号进行预判决,通过划分次符号,消除了部分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ICI),利用CKF对信号残余的相位噪声进行处理,经过两阶补偿,有效地抑制相位噪声。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降低相位噪声对系统的影响,在线宽较大时能改善CO-OFDM系统对激光器线宽的容忍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OFDM)系统中相位噪声引起的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ICI)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预处理的新判决反馈相位噪声抑制算法。该新算法改进了线性预处理部分,利用循环前缀与OFDM符号固有的相关性,在时域进行简单的线性组合运算,充分利用了OFDM符号中冗余信息。仿真分析表明,在激光器线宽为200 kHz且误码率(bit error rate, BER)为10-4时,与判决反馈相位噪声抑制算法和一次迭代的判决反馈相位噪声抑制算法相比,该新算法BER曲线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分别改善了3 dB和1 dB,有效地降低由ICI引起的错误平层。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频段正交频分复用(OFDM)无线通信中相位噪声功率增加导致系统性能降低,提出了一种低导频开销的相位噪声消除算法.通过分析高频段OFDM系统信道传递函数和相位噪声特性,在OFDM导频时隙上同时估计信道传递函数与相位噪声;在导频子载波假定信道不变,连续估计相位噪声以抑制相位噪声引起的载波间干扰.仿真结果表明,在大相位噪声下,该算法降低了导频开销,同时有效消除相位噪声,提高了信道传递函数估计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OFDM系统中,为去除码元间干扰(ISI)和载波间干扰(ICI)的影响,必须加足够长度的循环前缀(CP),导致带宽效率降低.建立了OFDM系统模型并对ICI和ICI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SE)准则的判决反馈均衡(DFE)算法,可有效消除ISI和ICI的影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无论在带宽效率还是在误码率方面都要优于传统的OFDM系统。  相似文献   

7.
将基于循环前缀的时域相位跟踪与基于频域导频的CPE校正技术相互结合,提出了一种旨在提高无线OFDM接收机抵抗相位噪声能力、低复杂度的相位噪声自适应补偿方案,时域跟踪可以对信道相位偏移低频成分起到初步的抑制作用,而在频域则通过引入导频子载波可信度判决机制,将CPE估计放在信道判决前进行,更为精确地消除由频率选择性相位偏移对CPE估计所带来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能够显著改善OFDM接收机在相位噪声条件下的系统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正交频分复用(OFDM)水声通信系统中因采样时钟偏差引起的相位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导频符号的相位补偿方法,利用相邻两个OFDM导频符号的信道估计获得任何两个相邻OFDM符号的相位差,然后利用这个相位差去补偿OFDM数据符号中因采样时钟偏差带来的相位旋转.仿真及湖上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补偿因采样时钟偏差所带来的相位旋转,降低相位噪声对OFDM水声通信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FMT和OFDM在频偏影响下的可达比特率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滤波多音(filtered multi-tone,FMT)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同属于多载波调制技术,FMT子信道频谱不重叠,OFDM子信道频谱正交.频谱特性的差异导致对各种干扰的敏感性不同.FMT技术的频谱特性使其可以有效克服信道间干扰(ICI),但需要在接收端加入有效均衡器以消除符号间干扰(ISI).OFDM的频谱正交性容易受到ICI的影响被破坏.分析AWGN环境中,频偏对FMT和OFDM系统造成的干扰,通过计算机仿真比较频偏对两种系统的可达比特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OFDM系统中补偿相位噪声影响的几种算法,并且对所采用的算法进行了详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采用补偿算法,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PNS算法具有最优异的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利用OFDM符号中插入的导频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802.16d标准的载波频率偏移跟踪的优化算法,该优化算法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 SE).估计过程中,同时考虑载波频率偏移产生的2方面影响:在某个OFDM符号内,与子载波位置无关的固定相位旋转和幅度衰减;载波正交性破坏引入的载波间干扰(ICI).对于载波间干扰能量的估计则充分利用了空子载波提供的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M SE准则的频偏跟踪算法由于减小了ICI的影响,所以比忽略ICI只考虑固定相位旋转量的跟踪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减小系统的误码率和均方误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易受相位噪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判决反馈的相位噪声抑制算法,在采用导频子载波对公共相差进行粗略估计的基础上,以判决后的数据子载波对公共相差展开进一步的估计,并利用已优化的公共相差估计值对数据子载波进行重新校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符号结构的基础上,获得比传统基于导频子载波算法更好的公共相差估计性能,使系统对相位噪声的抑制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高频段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子载波间干扰(ICI)较大,运用信道分割方法,将线性时变信道近似等效为时不变信道与无时延时变信道的级联,从而在接收端实现一维均衡抑制ICI,避免了高复杂度的信道频域响应矩阵的计算和求逆过程.分析和仿真表明,相对于现有的利用ICI相邻载波分布特性的低复杂度最小均方误差算法,算法在几乎不损失系统性能的同时,可将复杂度降低到O(N).  相似文献   

14.
为了精确消除相位误差影响,获得良好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新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公共相位误差消除方法,该方法给出了在频率同步和信道均衡两级联合完成公共相位误差校正的结构,利用全导频,提出新的公共相位误差估计算法.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两级联合校正结构非常适合OFDM系统中的公共相位误差校正,全导频公共相位误差估计算法可以获得优于传统方法的估计性能,特别在恶劣信道条件下,提出的全导频估计算法非常适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MIMO-OFDM系统模型的分析,尝试了两种对抗由于信道的时变和频率选择性引起的ICI干扰的频域均衡方法。本文利用了MIMO-OFDM通信系统的ICI干扰模型的特点,采用逐个分组做频域均衡的方法,而非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均衡。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6.
将OFDM技术应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可以提高散射通信容量,但子载波间干扰(ICI)成为降低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此引入天线分集技术以抑制ICI的影响。在建立散射信道模型基础上,分析与求解了OFDM系统的ICI数学统计特性,然后引入天线分集技术,分析与推导了系统的误码率,通过仿真,对比了采用天线分集技术前后OFDM系统的误码率性能。结果表明:ICI随归一化多普勒扩展的增大而迅速增加,从而使OFDM系统产生误码平台,分集技术可以克服以上问题,在归一化多普勒频移0.02,信噪比20dB时,2重分集能使误码率降低2个数量级以上,3重分集使误码率降低4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