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鹿原》是一部“家族小说”,也是一部“革命小说”,“化小说”,而有关“性”的叙事在其中起了关联和载体作用,不仅揭示两性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权力政治关系,而且还与家族斗争,农民运动,革命战争等社会政治接通,并由此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伦理礼教化与宗教制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2.
憨瑞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4):94-97
《白鹿原》自发表以来,其总印量已超过一百余万册。对《白鹿原》的研究始终不减当年,但都主要从宏大叙事、儒家文化、人物形象分析、语言、民俗学等角度品评作品,其研究文字总数亦早已超过小说本身。笔者主要从性爱描写展示的社会历史变迁、性爱描写揭示的传统心理以及性爱描写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三个部分讨论了《白鹿原》中关于性爱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从而观照其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百合花》作为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优秀文本,就在于它面对强大的政治话语时代,并没有采取回避甚至抵制的态度,而是用人性话语穿越政治话语。人性话语作为主体是形象饱满的,政治话语是符号性的抽象的,政治性作为人性的补充而存在于人性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4.
张鹏飞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72-75
同在九十年代,同样写了性描写,具有同样轰动效应的《废都》与《白鹿原》,却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有“文曲星”之称的贾平凹由于个人创作思想的变化和自身生活境遇的影响,以颓废的心态创作了颓废的《废都》;而一直默默无闻的陈忠实,却凭二十七年的创作积累,以及对完成大命题长篇的强烈使命感,在知天命之年完成了关于民族心灵的秘史─—《白鹿原》。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书中的人名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网络图,随意点击,我们会发现,《白鹿原》里的主要人物命名文化内涵很深,他们不仅仅是人名的代码,更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欣赏她,我们可从多层面、多角度体味陈忠实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白鹿原》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白鹿原》与《飘》中的主人公在特定时期内的性格和命运,探讨作者陈忠实与玛格丽特·米切尔分别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再认知,试图从文化层面对此进行平行类同的研究,旨在指出这一认知倾向的共同存在,并指出从文化分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被举为代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白鹿原》进行评述:(一)思想内容深邃厚重,小说半是赞歌,半是挽歌;(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作者设置了六个境遇,描述地处关中平原的白鹿原,在历史艰难的蜕变期中,上演了一出出波澜多彩,触目惊心的活剧;(三)人物性格复杂多样,本文分析了具代表性的白嘉轩黑娃,田小娥等人物性格特征内涵;文章最后略评《白鹿原》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小说《白鹿原》的三重主题都具有异调性。仁义主题既正面张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精神,又表现了旧时代那种"仁义"的非仁爱非正义的一面。女性性爱主题表现了反封建的现代性爱意识,但没有洗尽民间女性偷情故事的"酸黄菜"味。共产党革命主题既倾心歌颂了共产党人的斗争,实际上又显示了革命与仁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和曹文轩都是很重要的当代作家。其代表作《白鹿原》和《天瓢》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小说中的白鹿与白马驹、朱先生与范瞎子以及主要人物白嘉轩和杜元潮构成了两部小说既相似又相异的艺术趣味,并分别在各自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邹云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69-71
通过对电影《白鹿原》在角色塑造、故事叙述、场景布局等方面的鉴赏,并与原著小说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影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1.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花费很大精力,自拟《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和国内外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之会”又是南宋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朱熹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大家风范,也弘扬了百家争鸣、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伤害导致大学生心理、躯体、行为等出现异常表现,因此,必须提升其选择爱的对象和行为、鉴别爱和表达爱、接受爱和拒绝爱,以及发展爱的能力。大学生对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性行为以及同居现象有较高的认同度,这表明了他们开放的恋爱观和理解、宽容的性态度。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对性爱和性的责任的认识,正确理解爱情的内涵,积极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地度过"性待业期"。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中,文学作品多在表现性爱中找寻“自我”,从爱情和肉欲的角度切入“人的发现”,展现人的生命强力的放荡与不羁,充分张扬个体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以及先驱们再造文明的道德冲动。抗战前后文学中的性爱意识趋于灭迹,文学中以展现性爱为代表的个性张扬服务和服从于民族的救亡。 相似文献
14.
从遇的偶然性、以利代欲的选择、爱的躯壳化三部分入手,分析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世界。认为她以悲凉的视角描述了情感的千疮百孔,暗示其世事沧桑及爱情无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英语新闻中的性别歧视--对两篇新闻的批评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58-61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不像人们曾以为的那样是透明的,语言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参与建构社会现实。我们运用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工具分析了两篇英语新闻,认为他们表面不偏不倚,但实际上暗含了对女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性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北朝时期的性爱观念是开放的,多妻、再婚、婚外性爱、同性恋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即是证明。北朝时期开放的性爱观念对人性的张扬解放、社会的发展演进均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小说中神话因素非常丰富,从神话原型与宗教象征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他的小说中性爱主题与太阳神话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为我们解读劳伦斯小说的主题和“返魅”的艺术特色提供了有力的神话学注脚。 相似文献
18.
宋桔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4):23-27
弗洛姆在论著中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主张:爱情以异化为前提条件.同时也要克服异化。我们梳理了前者论证中结合的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观、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理论,同时提出了后者的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精神理想的相承关系。并且结合上述论述,构建了爱情与异化关系的分析图示,再次重申哲学家对于爱情主题的思考与给予人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