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鲍尔格曼在探寻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现实经验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焦点实践思想。首先,鲍尔格曼从海德格尔技术现象学的形而上学层面研究转向了经验层面研究,把对技术的研究从先验的领域拉到了现实的经验世界,为重新审视技术和探求解救生存危机的新道路创造了新途径。其次,他立足经验研究,从可经验的人工物出发,找到了现代技术的现象———设备,进而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设备范式。范式的、经验的技术本质观为在现实中通过实践途径控制技术,解救生存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再次,鲍尔格曼在海德格尔物的思想中看到了物的焦点力量,找到了在现实的经验世界解救生存危机的依靠力量,即物之存在的展现。最后,他提出依靠设备的对立物———物之存在的展现来克服设备范式,解救危机的焦点实践,开辟了解救现代生存危机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2.
鲍尔格曼的技术哲学已经得到国内学者很大的关注。但人们主要关注焦点物、设备范式等主要概念的介绍。我们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其技术思想应该是一种较新颖的尝试。我们首先关注鲍尔格曼对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的研究;其次讨论设备范式的概念和当代技术的特点;最后,通过研究焦点物和焦点实践等概念分析其技术实践思想的脉络。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鲍尔格曼的技术的焦点实践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鲍尔格曼在其代表作《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的追问》中,将现有的技术观归纳为本质主义技术观、工具主义技术观和技术多元论,并提出了以"设备范式"、"焦点物"和"焦点实践"为核心的焦点技术观。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的拉里·希克曼则认为鲍尔格曼的焦点技术观实质上是一种本质主义技术观,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阐明焦点技术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质主义技术观,而是对本质主义技术观的吸收和超越。这种超越使得对技术的改革和合理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希腊裔法国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虽未进入当代主流技术哲学家谱系,但其思想却彰显了一条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的当代技术哲学潜在进路.他从技术概念切入对马克思的诠释、随后在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创造性对话的建构中阐发一种以技术现象及其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未来之思",这种思想以"行星性"概念为核心,最终迈向一种技术形而上学或技...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一再回访,在海德格尔看来透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绝对科学观念的分享,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未经现象学批判的接受使胡塞尔沦入"非现象学的"境地。胡塞尔虽然拒斥笛卡尔的一种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想,但也无法由此摆脱"传统"的嫌疑,因为他所理解的笛卡尔的数学化的科学观念,只是把哲学建立为一种演绎系统的理想,而海德格尔则把这种数学化的科学观念还原到了其存在理解之上,即一切存在者都仅仅在被给予主体的意义上才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没有摆脱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存在理解,反而把这种原本隐蔽的理解带到了前台,从而使自己置身于近代科学与哲学的根本意义之中。  相似文献   

7.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从海德格尔究竟是否是技术悲观主义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海德格尔确实认为由现代技术主宰的人类命运是不可能"克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海德格尔认为寻求对命运或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病所在,关键不在于设计和掌控未来,而是在于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留出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相信并指出了解救的道路。技术是一种把事物带出场的解蔽方式,而现代技术的问题在于它的解蔽"不留余地"。解救的道路:诗歌、大地、艺术等等,其意义都是在间隙中开辟空间,为新时代的降临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Juergen 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涉及到我们在理性层面上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主体自身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的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时代由技术的集置本质而得到规定,集置体现了此在将一切现实物都看作“资源井”或“持存物”的存在解蔽方式,其背后的理论前提是以传统哲学的主体主义和主客二分为基础的范畴存在论思想。在这种理论模式中,此在的“自身性”无处不在,但这并非是此在的真正自身或“本质”,集置由此蕴含着最高的和极端的危险。化解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出路在于,此在要在本真决断的方式上领会到集置及其背后的传统哲学理论预设的本质局限性,并基于一种可能的崭新的关系存在论思想,重新看待人与物之所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所标识的是一个与以集置作为本质的技术时代具有根本不同的后技术时代,它能够开显出技术(物)本身的可能性与丰富性的存在意义,从而有可能在本质上避免技术的危险,它或许能够成为今天乃至未来的人类技术的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的转变过程。观念层面上的科学观在主要的维新思想家那里体现出了明显的形上意蕴。他们不只是关注自然科学的探索本身,而是把科学作为一个价值体系、一个方法体系和一种理性精神加以崇尚和信仰。而且,这种形上理解中包含了维新思想家建构以民主、平等、自由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性方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策略,对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传统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看作是手工工艺技术,顺从自然,通过"做""培育出"生物,属于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转基因技术则是由分子遗传学理论引导的现代技术,理论基础更深,具有"制造"和"座架"的本质特征,属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范畴。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意含高亮华传统的观点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根据这种观点,技技术本身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它现在所拥有的毁灭性能力都仅仅源于人类对工具的滥用,源于人类对技术目的的不适当的规定。然而,历史...  相似文献   

15.
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理解技术的通常范是工具论的观念,海德格尔曾经对这种理解方式给予过批判。但是,这种观念仍然以各种形式显现在人们对于技术是什么与技术的批判中,“工具论”的范式给人们自身带来的问题--事实悖论与伦理悖论并没有被充分注意到,所以有必要对此范式进行整理并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现代哲学家对于技术的经典分析越来越彰显出对于技术理解的一种权力的视域。这肇始于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芬伯格和约瑟夫.劳斯继之。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座架拥有摆置的权力;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技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形态而宰制着人;芬伯格主张技术体现出一种知识与权力的双面特征,在技术的定形中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于游戏的权力的运作;约瑟夫.劳斯则在科学技术的实践形相的背景下细致阐述实验室内外知识、技术与权力的互渗关系。对于技术权力化趋势可能产生的更复杂的后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距离来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技术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也即技术的本质;而是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本文在海德格尔这一思想的启示下,首先从分析技术之“正确的东西”之所以没有抓住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方法论根源入手,提出并论证了自己对于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一种理解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其核心思想是:所有技术都是由人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取得统一的过程及产物。文章最后还对争论了多年的技术的价值负荷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负荷着人类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通讯》开设“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讨论专栏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阅读该专栏文章受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理清某些基本观念的重要性。当然,理清了科学与价值关系的某些基本思想,自然也就从一定侧面回答了“科学和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1·科学与价值关系的两个不同层面笔者认为,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如宗教、艺术、体育等等)相比,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二是,科学这种人类活动对人类的某种或…  相似文献   

19.
赖欣巴哈认为传统哲学在三个方面干扰着对知识的分析。一是普遍性的寻求:知识起源于概括,传统哲学寻求知识的普遍性,但当知识不足以获致正确的概括时,就用想象、朴素类比法来满足知识普遍性的寻求。二是确定性的寻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必然的,唯理论者把确定性表述为"具有数学的可靠性",即知识或经验科学应该具有数学那样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经验论者用观察的可靠性来代替数学的可靠性,而要求关于未来的语句必定具有关于过去的语句所具有的那一种可靠性。三是道德指导的寻求:追寻认识方面的确定性是由于它能提供找到道德方面的确定性的手段,认识论的探索只是手段,建立道德伦理才是目的,而目的高于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验"是16-17世纪自然哲学与科学中的核心词汇,追溯经验-实验科学的发展史对于理解科学革命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帕拉塞尔苏斯的思想学说为回答有关"经验"意义与起源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分析,本文试图展示,帕拉塞尔苏斯"经验"观念之根本特征在于"启示",作为"启示"的经验统一了炼金术操作与宗教性体验。帕氏的"经验"观念在三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积极的动力:首先,这种观念有助于推翻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的统治地位;其次,炼金术领域的经验不仅鼓励了实践性的研究态度,而且提倡获取对自然界的深度认识;最后,经验探究与宗教使命的结合不仅创造了一种强有力的"经验"话语,而且为经验性知识及研究确立了合法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