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国维曾说《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而曹公这部呕血巨著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形象而大放异彩,更为增艳。黛玉之美,黛玉之才,黛玉之情,乃至黛玉之死都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她的风流、袅娜、聪灵、黠慧,集合了文人所有美好的想象,其中那清冷孤洁为世之藩篱所困的缱绻幽思更与文人郁郁不志注情笔端的情结颇为相同。因此黛玉的形象是诸多文人超脱心灵而寄托的一种美人影像,因其悲剧美获得的一种共鸣感。她不同于宝钗之润和端方,宝钗之影其实更代表了文人中一股出世入世皆游刃有余的一类人群,如苏轼、王安石等,而黛玉是志情孤洁的文人代表。本文试通过重析黛玉之美、黛玉之才、黛玉之死,以感性笔法试图碰触并寻求曹公笔下那一丝一丝游离的与孤洁文人暗合的情丝。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人物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红学史上有所谓“影子”说,如晚清一位别署“读花主人”的评红家涂瀛,在其所著《红楼梦问答》一文中就曾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  相似文献   

3.
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顺从,但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的身上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在她和“宝黛”之问的三角恋爱中,她既是牺牲品,又为这场悲剧充当枪手;黛玉只是被“死葬”而宝钗却是被“活葬”。  相似文献   

4.
张娅丽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88-92,101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与宝玉、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自《红楼梦》诞生之始,学界对薛宝钗的研究鲜有停息。近十年,有关其形象的研究愈发受到学界重视。笔者试从宝钗的释名及相关意象、性格、悲剧结局等多方面对宝钗形象作一爬梳整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朝明 《当代地方科技》2009,(7):153-153,156
《红楼梦》一书中共有十四首未解之诗,除了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猜俗物之外,还有宝钗两首,宝玉、黛玉各一首。现公之于众,与天下研红者共分享。  相似文献   

6.
妙玉新论     
“金陵十二钗”除了妙玉以外,均为贾府女子;作为女尼的妙玉能上“金陵十二钗”者,则在于对宝玉之有一种特殊情缘。栊翠庵品茶,妙玉对宝玉“奉杯邀饮”;芦雪庵联诗罚宝玉乞梅,妙玉“慷慨赐予”;宝玉生日,妙玉“飞帖祝寿”;贾府中秋团圆赏月,妙玉出庵“踏月品笛”,——私衷在企盼与宝玉有邂逅之会焉!而其最后之“终陷泥沼中”,则表明了妙玉之异于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的另一种美的毁灭。  相似文献   

7.
对于《石头记》这部未尽小说,读者最关心的是宝玉、黛玉最后婚姻成败及黛玉之死真相。曹雪芹的早逝,使这故事结局成了历史悬案。尽管有人提出曹雪芹写过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即便如此,也由于散伏而无稽可考了。笔者认为,在前八十回中,作者实际上已将宝玉、黛玉的婚姻状况及黛玉的悲剧命运作了完整而全面的交待。《石头记》善于通过各种手法来预先隐写主要人物的未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贾宝玉因与柳湘莲言语龃龉,说了对尤三姐不负责任的话,导致柳、尤的婚姻悲剧,这与贾宝玉一贯宽宏大度,与人为善的性格不相符合;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称袭人为“嫂子”,表现了黛玉的庸俗与轻浮,这与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相抵触;第五十七回,薛宝钗央求母亲将黛玉“聘作媳妇”,即与薛蟠为妻,表现了薛宝钗的自私与浅薄,这与宝钗虽工于心计但表面上却一贯稳重、大方的性格相矛盾.这三个情节因为歪曲了人物性格,有损于人物形象.所以成为《红楼梦》的三处败笔.  相似文献   

9.
女儿情结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魅力独具之所在。黛玉仙逝,宝钗、袭人等因道学的侵袭女儿本性已被扭曲,是失去了个性精神徒有女儿之身的假男人。贾宝玉女儿情结随女儿们人性的异化而消释。男权意识的强势也注定了宝玉女儿情结消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写元妃游赏大观园时,为大观园题名、题诗。后又命众姐妹和宝玉题咏,并说:“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宝玉因咏《有凤来仪》、《蘅芷清芬》、《怡红快绿》、《杏帘在望》四首,其中《杏帘在望》一首由黛玉代作。这四首诗,歌咏大观园中四个重要的地方,即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和稻香村。后为黛玉、宝钗、宝玉和李纨所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12.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家》与《红楼梦》有着很大的相似与相近之处,尤其是其中一些悲剧女性的经历与命运:鸳鸯与鸣凤,黛玉与梅芬,宝钗与瑞珏。历来人们都认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家族制度,男尊女卑与婚姻包办等结果。但从女性批评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们自身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五回作为全书纲要的一章,通过太虚幻境的“册子”和十二支《红楼梦》曲,将书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命运大致暗示出来了。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作者将宝钗,黛玉合作一图,合咏一诗,并放在全册领头的位置:“只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而其他人则各为一图一诗。对于这一现象,一九二二年,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相似文献   

16.
赵竞 《青年科学》2010,(11):54-54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大观园本身就是一处绝好的风景,可住在里面的姑娘丫鬟们就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必说体格风骚的王熙凤.也不必说清新脱俗的妙玉,更不必说病若西子的黛玉和态比杨妃的宝钗了,单是下面的几位姑娘就非常有风韵了。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历来评论分歧最多的艺术形象之一,曾经分为“拥薛派”和“拥林派”.前者称之为“大贤大宝”的“贤宝卿”后者斥之为“虚伪”“奸险”一心争夺二奶奶的宝座而害死黛玉的“罪魁祸首”.作者用极清晰的线索,精简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宝钗性格的两个方面,这种性格的多重性是用两条线索表现出来,一条是明线、一条暗线,暗线表现得极隐蔽,而明线表现得极显豁,两条线索有紧密的联系,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呜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呜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呜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丈本主题。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他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思考和关注人存在的本质意义。他的小说在儒、道两种思想的浸润下,对作为“人之生存状态的死”,给予了更多的笔墨和思考,力图向人们展示“死之无谓”、要“死得其所”,以及死是一种“大美的无限超越”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世贸组织对区域经济联盟实行引导和监测周密:支撑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两根主要支柱:一个是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多边框架;另一个是各种双边和小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区域贸易安排(RTA),它们加起来可以称作诸边区域经济联盟。从这两种机制性安排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