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报道以自制的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双官能团交联剂,将纤维素酶固定化,并制成填充术式反应器,探讨了固定化后纤维素酶的活性回收率,考察了相同底物浓度,顺逆流通过反应器时的反应速度。还探讨了不同温度,PH值,离子强度条件下反应器的酶促反应速度,以及在最佳温度,一定PH值条件下流速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一种测定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新方法。在纤维间扩散阻力和外扩散阻力存在下,改变底物输送流速,测定纤维状固定化酶的一系列对应反应初速度;用双倒数图和Dixon图分别求各种流速下的表观米氏常数(K_m~(?))和表观产物抑制常数,再用所求得的各种表观动力学参数与对应的底物输入酶柱的线速度倒数的线性关系式,两次图解求得本征动力学参数。采用这一方法求得纤维状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催化重排酸水解的本征米氏常数(K_m)、产物7-ADCA和苯乙酸抑制常数的本征值(K_p,K_q)分别为6.9,16.8和94.4mmol/L。  相似文献   

3.
在小型实验装置上研究了电解NaClO3溶液的套筒式内循环电解反应器的操作性能。结果表明其电解反应速度和电流效率均高于传统的槽式反应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由微气泡构成的两相流动系统中,其传递特性与普通的鼓泡系统不同;它不仅受气含率的影响,而且与液体的流速有关。由此引入液相雷诺数ReL来表征流速的影响。关联实验数据,得到平均电解速度N=0.0138ReG^0.50-ReL^0.42,平均电解效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试图利用酶电极来确定固定化酶层中的动力学参数和传质参数,为此导出了酶电极的电流响应公式.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的实验表明,这些公式较好地符合实验的电流-时间关系和电流底物浓度关系,可用于固定化酶的表征,文中估算了不同酶层的有关参数,讨论了酶负载因子及温度对反应速度控制步骤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利用循环酶反应器系统研究固定化酶反应机理及测定有关动力学参数的方法。用此法分析以聚丙烯酸甲酯为载体的固定化糖化酶反应动力学获知,该反应为产物竞争性抑制反应,它的表观米氏常数K_M=4.66×10~(-3)mol/L,产物葡萄糖抑制常数K_I=3.78×10~(-3)mol/L,固定化酶的比活性(?)=0.85U/g干固定化酶。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一种理想的原颗粒扩散反应器,它能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预测和确定传递过程的影响,估计数学模型的参数。本文设计的扩散反应器,能很方便地测定有效扩散系数和泰勒(Thiele)模数,同时能探讨催化剂的中毒机理。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G酰化酶在磁性复合载体上的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凝胶-溶胶方法对磁性Fe3O4微粒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制备了表面含氨丙基的磁性复合载体,并通过戊二醛交联制备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PGA).结果表明,在37℃时,固定化酶水解青霉素G钾盐,制备6-氨基青霉烷酸的表观活性为1 886 IU/g,表观米氏常数K'm=140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0.45 ...  相似文献   

8.
采用新型管式反应器实验装置,通过正交试验讨论了反应温度,进料速率以及水和乙苯的配比对苯乙烯收率的影响,确定了反应最佳操作条件。根据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反应动力学模型,由实验结果计算出了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且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检验,相对误差不大于5%。由实验结果确定了该综合实验的方法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Y-Z型多功能摇瓶中由固定化啤酒酵母将腺苷转化成ATP,得到一组过程参数曲线,以摇瓶转化过程中的CO2释放率(CER)-转化时间曲线为参照曲线,在液流循环式固定化啤酒哮母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放大试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以CER为判据进行固定化啤酒酵母生产ATP从摇瓶到反应器的放大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pH敏感相分离的固定化酶的制备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一种新的制备溶解性可调节的固定化酶的方法。先将木瓜蛋白酶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丙烯酸酯反应,再利用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制备了pH敏感相分离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考察了固定化过程中的pH值,反应时间及给酶量对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单体配比对固定化酶临界pH值的影响。这些固定化酶均具有较敏感相分离的特性,兼有溶液酶和固相酶两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具有4个分流喷嘴的新型取样器结构,根据分流比和取样流体气、液流量确定主管路气液相流量。为保证取样流体的代表性,采用"流型调整"与"阻力控制"两种方法抑制相分离的发生。建立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模拟气液两相流在取样器中的流动特性。在气液两相流试验环道上开展试验测试,流型包括波浪流、段塞流及环状流。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气、液相分流系数接近理论值0.25,其主要取决于分流喷嘴的数目,不受流型、气液流速等参数波动的影响,流量测量误差小于±6.0%。该取样计量装置具有体积小、精度高、维护费用低的优点,可代替传统计量分离器,实现气液流量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12.
板翅式换热器入口物流分配不均是造成换热效能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天然气液化装置稳定和高效的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氮气膨胀和混合制冷剂两种天然气液化工艺,分别研究原料气、氮气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物流分配不均对换热器参数和液化工艺性能的影响,得到换热器入口物流分配不均匀度STD(standard deviation,均方差)的临界值,为换热器的选型和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STD值下,天然气液化性能受不同物流分配不均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氮气制冷剂、混合制冷剂和原料气;倾斜严重影响混合制冷剂的分配及换热效果,倾斜角度由0°增加至20°时,液相STD值由1.3增至3.9,天然气液化率从92.8%降至69.4%;为满足天然气液化率在90%以上,原料气、氮气制冷剂及混合制冷剂物流分配的临界STD值分别为8.3、2.8、4.5(液相),混合制冷剂倾斜工况临界STD值为1.5(液相),对应倾斜角度为1.6°。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管道环空流流型压降分析的基础上 ,考虑管壁存在入流或出流对于环空流流型压降的影响 ,对气、液两相分别应用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 ,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环空流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 :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环空流流型的压降大于常规水平管道的压降 ;入流量越大 ,压降越大 ;管径越大 ,压降越小 ;要计算整个水平段压力分布 ,还需要结合井筒的流型判别以及其它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平气液两相变质量分层流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水平井筒和常规水平管道中气液两相流动的相似和差别 ,可以预知常规水平管流的流型转变机理及压降计算方法 ,对于井筒流动来说就需要进行修正或扩展 .根据气液两相界面波的迅速成长机理 ,考虑了管壁入流或出流的影响 ,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分层流向非分层流流型转变的判别方法 .并对气、液两相分别应用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 ,考虑管壁存在入流或出流对于分层流流型压降的影响 ,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分层流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环管反应器内液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环管反应器内液固两相的流动形态进行研究,建立以颗粒动力学为基础的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在浆液流速远大于自由沉降速度的情况下,模拟不同浆液入口速度时的环管反应器上升段压力降,同时对管道内液固两相流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数值研究:在入口液固两相体积分布均匀的情况下,环管反应器上升段、弯管段以及下降段液固两相体积分布和液固两相速度均不一样,在弯管段由于离心力引起管道内二次流,使得固相颗粒甩向弯管的外侧壁,引起固相体积分数在弯管外侧壁明显增大,管道内固体颗粒相分布不均。在浆液速度v=3m.s-1时,液相和固相的速度有一定的速度差,随着入口速度增大,速度差变小;当浆液速度v=7m.s-1时,固体颗粒相速度分布与液相速度基本相同,两者之间的滑移速度可以忽略。计算结果与传统经验公式的比较表明模型能有效地描述环管反应器内压力降和反应器内浆液流动形态。  相似文献   

16.
超重力尿素湿法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氮氧化物湿法吸收机理,对NOx液相吸收的传质理论进行了相关分析。采用定-转子反应器(RSR)作为新型吸收设备,对尿素溶液吸收氮氧化物废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液体流量、进气流量、定-转子反应器转速、尿素含量及吸收温度等因素对NOx脱除率的影响,确定了脱除NOx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对定-转子反应器内部结构为SS-RH这种组合,最佳操作参数为液体流量0.2m3/h、进气流量0.2m3/h、定-转子反应器转速1400r/min、尿素溶液质量分数20%、吸收温度60℃。在此条件下,NOx的脱除率可达到63%。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丙烷作为中间介质回收LNG冷量是解决LNG冷能利用过程中大温差传热问题的有效途径。对超临界LNG丙烷在冷凝器中的传热进行理论研究。根据丙烷所处的状态将LNG与丙烷的传热分为过热区、两相流区及过冷区。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丙烷入口温度、冷凝器尺寸、丙烷流量等对冷凝器整体传热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量增大LNG流量、减小丙烷通道的尺寸有利于LNG冷量的回收,而过热丙烷的入口温度对LNG冷量的回收影响不大;提高冷凝器传热效能的途径包括:找出最佳丙烷入口温度、适当减小丙烷流量以及减小丙烷通道尺寸。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分别对小孔型和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揭示了制冷机内部的流动和传热过程的动态特性.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制冷机内部各点的压力、温度、质量流率等参数的瞬时变化情况及整机的制冷系数,并得到了制冷机各部件的yōng损失及整机的yōng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针对所研究的脉管制冷机从小孔型到双向进气型的改进使得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从0.091提高到了0.108,yōng效率从25.04%提高到了29.95%;回热器和小孔阀是制冷机中产生yōng损失的主要部件.分析结果为脉管制冷机的进一步优化指明了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9.
每缸采用四气门的发动机能进一步降低排放,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本文介绍了直喷式柴油机的四气门进气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在充气效率和燃烧方面的特点文中作者进行了螺旋气道与不同流通面积的切向气道的组合试验讨论了四气门进气系统进气道的流通特性及进气道不同进口流通面积对进气流量和涡流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四气门进气系统,进气流通面积增加39%;另外,切向气道和螺旋气道的进气流量直接影响着缸内涡流的形成,最佳的涡流效果和切向气道与螺旋气道的流量之比密切相关本文为四气门高速直喷式柴油机的进气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达到车辆制动过程中液力缓速器快速响应的要求,通过在液力缓速器控制阀中增加分流结构与调整出口节流阀控制信号两种方式对液力缓速器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为验证优化后控制系统的性能,通过对电液比例先导阀、液力缓速器及优化前后的液力缓速器控制阀联合仿真,得到优化前后液力缓速器进出口流量、充液时间及变速箱润滑系统进口流量等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液力缓速器响应快速.并且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具有增大分流区间流量的作用,而对其他区间流量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 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液力缓速器,同时也可以用于其他充液元件来减少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