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壮族,和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漫长的哲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然而,壮族的哲学思想,其源起于何处,其流又向何方,它的发展规律如何,又有哪些本民族的思维特色?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开拓、研究。由于壮族过去没有文字,史书记载的资料又是寥寥无几,这就给我们研究壮族的哲学思想增加了许多困难。本文想从壮族  相似文献   

2.
壮族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保存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之中。在原始社会,壮族先民依赖自然又与自然作斗争,他们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客观物质“气”,“气本原说”,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而来,人类起源于也出自于客观自然的物质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与《布洛陀经诗》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4.
壮族鸡卜及其演绎的《鸡卜经》,具有它所参与的一切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功效,主要体现在:(1)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族群凝聚力;(2)规范社会行为,框正伦理道德;(3)引人拒恶向善,维系社会安定;(4)适应生产发展,探求物侯变化规律;(5)术理紧密结合,强化宗教信仰;(6)妨碍思想解放,影响科学发展.其科研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研究壮族社会历史的价值;(2)对研究壮族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3)对研究壮族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4)对研究壮族科学文化的价值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得到近30年发表的篇名含有壮族的所有论文4858篇,取其中的380篇“高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找出了壮族研究的核心作者与主要机构、发表壮族研究成果最多的刊物、壮族研究作者的年龄段及所在区域,揭示了研究热点,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壮族研究的基金项目资助较多,但壮族研究热点变化不大,没有什么突破。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大约开始于北宋时期,历时千年,是壮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土司职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巩固统治,便组建自己的武装。称之为“土兵”,以便安土保境。这些土兵亦兵亦农,闲时耕田种地积蓄粮草,战时服从官府和土司的征调。土司的这种军事制度完全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对壮族武术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形式、技击原理还是兵法战术思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时又是中原武术和各民族武术的融合时期,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对壮族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壮族民间故事所体现的壮族人民的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民间故事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主体,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爱憎好愚而创作的.是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活动的记录.它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好善鄙恶、尊老敬老等优秀高尚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26日-27日,由平果县人民政府、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百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协办的“壮族土俗字习俗与甘桑石刻字符研讨会”在平果举行,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近百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了研讨。本次会议主题围绕壮族土俗字研究与壮族土俗字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甘桑石刻字符”的发现与探讨以及壮族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等问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2011年12月平果县马头镇“甘桑石刻字符”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旨在以内引外联的方式来推进围绕甘桑石刻文的甘桑古文明的研究,这对我国民族文字产生与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壮学研究的一朵新花——评邵志忠《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徐杰舜/著壮学,作为研究我国第二大民族的一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壮族通史》、《壮族百科辞典》、《壮族风情录》和各具特色的郑超雄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潘其旭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区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因此它还会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从饮食结构与食品调制技法、饮食的习俗惯例、传统的食品加工器具及炊具餐器三个方面来考察壮族的饮食民俗,而壮族服饰民俗,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说来不能超出先要满足自己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后才有可能提出心理的、精神的需求这一通则。诚然,要确切地描述出各地壮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服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考古发掘,汉文文献记载以及民族学调查材料中,依然可以窥见它历史演变的一斑。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汉文化在桂西壮族地区广泛传播,促进了壮族文化的转型,形成了壮族文化的特点,对壮族文化心理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了壮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壮族土官地区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先对唐代至清末壮族举人、进士的人数、人名进行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壮族土官族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最后对壮族地区施行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作了三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壮族抒情悲歌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发现,在广西桂中一带形成了一个“悲歌文化圈”。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对其研究具有多学科价值。文章试图从女性文化学的视角来对壮族抒情悲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经济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哲学思想中国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哲学理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内容;辩证地分析经济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是他经济哲学思想的最主要内容,在分析经济现象和阐述经济理论过程中,概括和总结出哲学原理,用哲学原理来指导和说明经济理论问题。这是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最具特色的内容。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是我党从事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的指针,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今天我们深入了解、学习、研究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16.
广西是刘三姐的家乡,也是壮族人民集中的聚居地,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创造出了优秀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从分析壮族民歌入手来挖掘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在保护传承民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时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壮族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壮族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日益腐朽没落,改土归流政策势在必行。清初的改土归流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清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及其对壮族人民的影响,有利于对壮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好地认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代的民族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8.
关于壮族稻作农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壮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在壮族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9.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0.
论壮族口述作品中的壮族形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口述作品所塑造的壮族形象概括起来大致有6种,它们都属于正面的形象,是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