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树莲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245-250
以串珠藻目的16个分类单位加上外类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性状作为研究基础,得到18×17的数值矩阵,以分支分类学的方法对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过程进行分析.采用4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其中以最大同步法的运算结果最为合理,分支图最大步长为269,最小步长为35,实际步长为47,简约系数为0.0513.在串珠藻目中,以红索藻科最为原始,它向两个方向演化,其中一大支随着受精丝的明显膨大,演化出串珠藻科;另一大支则有更多的形态特征发生变化,配子体中出现假薄壁组织,中轴节处产生有定数的分枝,出现发达的外皮层,精子囊以精子囊群的方式成块状或带状出现,果孢子体生于外皮层内部,演化出鱼子菜科和裸管藻科.在串珠藻科中,以串珠藻属的串珠藻组较为原始,而假枝藻属和托氏藻属则较为进化. 相似文献
2.
真叶植物包括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迄今已积累有较为丰富的真叶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数据。选取了29种真叶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采用PAML 软件基于位点间可变ω模型,分别分析了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结果显示:① 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各有6.5%、7.5%和19.2%的叶绿体基因受正选择作用;被子植物经历正选择的叶绿体基因明显比蕨类和裸子植物为多;② 被正选择作用的叶绿体基因主要是遗传系统和光合系统基因,它们的编码产物涉及叶绿体蛋白质合成、基因转录、能量转化与调节及光合作用等过程。推测叶绿体功能基因可能在真叶植物对陆生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SQUAMOSA(SQUA)类基因是MADS-box基因家族中参与花被发生发育的重要基因.测定了麻竹的SQUA基因序列并分析了被子植物中SQUA类基因的系统发育式样;采用相对速率检验、同义与非同义置换位点统计以及似然比检验方法,分析了单子叶和真双子叶植物最近共同祖先中SQUA基因发生基因重复后的进化速率与适应机制.结果表明: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中SQUA类基因的相对速率和同义与非同义置换位点均显著高于单子叶植物分支;同时, dN/dS值表明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中可能存在正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5.
RNase4基因是RNASE A基因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分子进化研究的最佳模型之一.首次在基因组水平对啮齿目中的16个物种进行RNase4基因深入分析.在白臀豚鼠、几内亚猪、鹿白足鼠和非洲跳鼠中检测到不同程度的RNase4基因扩张,并且经历了3次独立的基因复制事件.其中,在白臀豚鼠和几内亚猪中检测到1次基因复制事件;在鹿白足鼠和非洲跳鼠中发生2次基因复制事件,并且经历了生与灭的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78-1985年间,在全省不同地区采集了数百号蓝藻类标本,并对其中武夷山地区的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植物标本作了检查,初步鉴定出60种6变种,分隶于蓝藻门(Cyanophyta)中色球藻纲(Chroococcophyceae)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的2科13属。除了Gardner(1927)报道过4种(惠氏集胞藻Synechocystis willei、窗格粘球藻Gloeocapsa fenestralis、多球粘球藻Gloeocapsa multisphaerica、萨麻亚粘杆藻Gloeothece samoensis),梁慧文(1983、1987)报道过6个种和3变种外,其他各种都是本省首次报道。现将初步鉴定的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色球藻目植物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7.
陆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球变化的过程正在加剧,影响植物的生态因子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格局的变化及由于臭氧层变薄而引起的紫外线B辐射增强等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不同方面,特别是从植物对关键生态因子变化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和它们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需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文中根据两种藻——Dunaliella bardawil和Haematococcus pluvialis的Psy cDNA保守序列以及6种植物——Arabidopsis thaliana,Oryza sative,Tagetes erecta,Lycopersicon esculentum,Capsicum annuum和Daucus carota的Psy基因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了上游引物5’-GAGTACGCCAAGACCTTCTA-3’和下游引物5’-GTTGTCATAGTCATTCTTCTC-3’.以盐藻基因组为模板、以46~35℃每循环递减0.5℃的退火温度扩增获得的大小约为2490bp的片段,经NCBI/BlastP同源性分析推测其为Psy基因的部分片段. 相似文献
9.
对禾谷类植物胚凝集素的基因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该基因有4个hevein(结合域)编码区,研究表明,禾谷类植物胚凝集素基因是由1个较小的带单个hevein的祖先基因(或片段)经过2次顺接重复产生的,第一次重复产生1个双hevein结构,然后以这个双hevein结构为单位再次发生重复,最终产生了具有4个hevein的禾谷类胚凝集素基因的原型。对42个不同来源的hevein DNA序列进化关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初步发现,小麦B组染色体编码的麦胚凝集素WGA-B基因可能是该类禾谷类凝集素基因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植物hevein的氨基酸通式可以表述为:CXXXXCCSXXGXCGXXXXXC。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生物常常面临氮资源限制,它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来适应.通过比较现存物种的研究认为生物采取的是节约氮的策略,而进化实验的研究发现生物提高了吸收氮资源的能力.这2类研究都有一些方法缺陷,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更系统的进化实验,让大肠杆菌种群在2种氮资源环境中进化1300代,分析其对不同氮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进化.1300代后,2种氮资源环境中进化的大肠杆菌株系适合度均提高,低氮进化株系适合度提升幅度大于高氮进化株系.与祖先相比,低氮株系氮质量分数和DNA质量分数均显著提高,碳、氮质量比显著降低,而高氮株系在RNA 质量分数上显著提高.说明在本研究体系中,大肠杆菌采用了增强氮获取能力的策略来适应氮限制,而不是节约氮. 相似文献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近年来,人们对基因所受的净化选择压力强度与基因在代谢途径或调控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相关性进行了激烈争论.为解决这一争论,本研究通过挖掘6个十字花目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库,获得了它们所拥有的全部10个参与木质素单体合成的基因家族成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每一基因家族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参与木质单体合成的但基因所受到的净化选择压力强度与其在代谢途径中所处的位置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合理的取样、可靠的分析方法以及理想的代谢途径获得了可靠的研究结果,并为解决解决以上争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本文中对山西省的裸藻属植物作一初步报道,计有16种,1变种。全部为山西省新记录。其中钝顶裸藻Euglena obtusa Schmitz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盐生杜氏藻Ugd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不同物种Ugd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后设计一对兼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一条200bp左右的片段,测序分析显示其同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的Ugd基因的编码区有71.7%的相似性.然后再以此片段为模板设计引物,通过RACE技术获得盐生杜氏藻Ugd基因的全长序列.经克隆测序作blastx分析发现其同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大豆(Soybean)、水稻(Oryza sativ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Ugd基因有78%到81%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全国范围内采集富营养化水体,从5个省份分离出PP类噬藻体.设计了PCR引物GPA和GPB,扩增所分离的PP类噬藻体.对PCR产物测序后提交Genebank进行Blast,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的PP类噬藻体核酸与实验室PP相似性高达95%左右;氨基酸水平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的PP类噬藻体与实验室PP亲源性也极高,证明它们是同一类病毒且分布广泛;并发现它们与噬藻体Pf-WMP3/4,脓肿分枝杆菌及其噬菌体,梭状芽胞杆菌及其噬菌体,茎瘤固氮根瘤菌和橙色滑柱菌的相关结构蛋白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世纪中后期,云南省多次引入经济鱼类。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小型鱼进入云南高原湖泊中,并对当地土著鱼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形成了严重的生物入侵。那么,这些外来鱼是如何适应高原湖泊环境的?我国云南省的地理面积仅占全国的4.1%,但这里的鱼类资源丰富,有432种,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40%以上。不过,就云南具体的湖泊或河流而言,其鱼类又具有种类贫乏和特有种较多的特点。近几十年来,由于众多原因,云南鱼类原有的极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GenBank中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同源物种的AVP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得到了黑线仓鼠精氨酸加压素(AVP)基因部分cDNA序列,包括外显子2的全部序列和外显子1、3的部分序列,共433bp,并注册到GenBank(登录号:JN227681)。该段序列共编码14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片段中含较多的a螺旋。该序列与其他物种相应区域的比较结果表明其同源性为84%~9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93%。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一致,该序列的克隆为研究AVP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将有助于AVP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功能分析,同时该cDNA序列可作为物种亲缘关系或遗传距离研究的理想标记。 相似文献
17.
19.
20.
本研究对临床尿路感染病例病原菌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及其进化分型特征,以期为耐药性尿路感染病原防控提供参考。通过对收集的尿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合革兰氏染色镜检、16S rDNA对细菌进行鉴定,利用K-B纸片扩散法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通过PCR扩增进行毒力基因及系统发育和进化分型分析。本研究成功检测出20株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PEC),药敏试验显示多数菌株具有多重耐药特征,该批UPEC对青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耐药率达100%;对羧苄西林、氨苄西林、阿奇霉素耐药率达90%以上;对四环素、诺氟沙星、链霉素、耐药率达80%以上;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氧沙星、头孢曲松耐药率达70%以上;对头孢噻肟、呋喃妥因、氯霉素耐药率在35%以上;对阿莫西林与多粘菌素B耐药率低,分别仅为10%与5%。六个毒力基因(iutA、fimH、hly、fyuA、tsh、traT)检出率分别为85%、95%、85%、75%、25%、10%。其系统发育分型中,归属B2群的细菌最多,占比40%(n=8);D群次之,占比35%(n=7);其次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