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含义及风险分析理论,然后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信用风险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规避的重点和方向是改善信用环境,完善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分析了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加入WTO ,按预定计划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更带来挑战。本文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降低不良资产及规避风险的策略。最后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比例较高的呆、坏账和逾期贷款等不良资产问题,如何处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中国银行业的难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比例较高的呆、坏账和逾期贷款等不良资产问题,如何处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中国银行业的难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姜梅 《科技信息》2010,(31):I0387-I0387,I0420
尽快处置整个金融系统中的巨额不良资产,化解和转移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实现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可以采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可以采用的主要交易形式并分析了实现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成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不良资产管理的构想,并就今后如何处置不良资产和防范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试图唤醒社会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关注,并期待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金融体制的稳健运行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继平 《科技信息》2007,(5):201-202
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为政府、银行家、理论界和社会各阶层不能不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全文紧紧围绕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层层剖析,借鉴先进经验,提出有力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特别是90年代后期 ,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 ,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和束缚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 ,在我国也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和发展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 ,并结合国外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如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降低了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成为横亘在重组上市之路上的巨大屏障,还是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的主导性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管理和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也是各家商业银行一直研究的一个难题.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从长远看,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不良资产和不良客户的管理系统,加强监控,加大贷后检查力度,完善贷后管理,增强商业银行各部门对信贷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1.
姜婷婷 《科技信息》2011,(24):I0048-I004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枢纽,在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模大、资金雄厚、经营网点多、服务面广,但近年来也暴露出一些弱点和劣势,其中问题的焦点主要在于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是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问题,并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在全球化过程中,为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以期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促进稳健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诱发的风险,应当引起极大的关注,在法治视界下厘清这些问题、风险及解决对策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和束缚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在我国也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和发展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囡,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并结合国外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如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商业银行在剥离坏账的基础再次出现不良资产上升趋势入手,对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传统观点进行分析,认为长期的利率管制才是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的根源,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不做风险定价工作,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导致不良贷款的递增。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加大银行风险定价工作是控制银行坏账增量的良方。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国银监会2018年印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为背景,在剖析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就监管拨备差异化政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国外有关古典信用管理方法和现代信用管理方法的研究情况,介绍了国内对于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以及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我国的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如何消化这些不良资产,构造一个健康稳健的金融体系,既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一旦加入 WTO 以后国外银行的大举进军对我国银行业提出的严峻而紧迫的要求。这项工作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和金融界在这方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把银行的不良资产划拨给资产管理公司,实行以“债权转股权”为主要内容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入.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尤其是把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高低,信贷业务处理人员的操作风险直接关系到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也是经济学家和银行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通病,这在业内已成共识。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关部门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一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我行也于2000年成立资产经营中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然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的仅仅是1999年9月份以前形成的呆滞呆账贷款,以后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仍然滞留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而且在正常贷款中,也还隐藏着不良资产潜在的风险,不良资产反弹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不良资产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而且随着“抓降”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和持久进行,不良贷款“抓降”难度越来越大,困难和障碍也越来越多。虽然城市商业银行比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历史包袱较轻,但由于其前身城市信用社人员素质低,经营良莠不齐,因此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此,商业银行进一步“抓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于是清收不良贷款就成了银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于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利率尚未市场化,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既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甄别、定价,提高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能力,从源头上降低不良资产的关键,也是监管当局进行风险性监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逆向选择、储蓄分流、金融腐败等风险。为了规避商业银行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增强产品销售意识,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定价原则;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