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红霞  王永奎 《甘肃科技》2014,30(18):28-30
三维地震数据体中蕴含丰富的地层地震地质信息,常规解释方法主要利用地震时间剖面成像资料,进行层位解释、断层解释以及地层岩性特征分析等,但对于地震剖面成像效果差且特征不明显的地质异常体或是小断层采用常规解释方法就难于既得好的地质效果.地震属性相干数据体解释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取得升级,特别是对于识别断距小的断煤断层、煤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的解释精度明显提高.通过实例论述了地震属性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在解释断层及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2012年5月3日甘肃金塔Ms5.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震前1a左右,在金塔周边地区相继出现b值、C值、D值、地震活动度S、断层总面积、能量释放E、缺震等地震活动性指标异常,这些指标异常反映了5.4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呈现增强的特征。祁连块体以北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无明显异常,因此对该区域做相关地震学指标分析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震曲率属性的分析,寻找适合研究区的地震曲率,研究其解释技术。系统总结了地震曲率技术的解释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小断层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的微小变化、扭曲、振幅突然变弱等特征,利用这些微小的变化在地震层曲率属性上表现为线性构造,进行小断层识别,异常的长度和方向分别代表着断层的延展长度和断层的走向。二维曲率属性有比较明确的物理意义,相对一阶导数属性(如微分、倾角、方位角等),它在构造特征识别上有明显的长处。它们对刻画地质体轮廓、分层结构、断裂系统等非常有效。实例表明,地震曲率属性对断层的轨迹、沉积体边界的刻画清晰、连续,利于解释,减少解释多解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滤波分析方法,将淮北重力固体潮高频信号与气象实况资料的对比发现,高频异常信号与台风、寒流等强对流天气存在较好的应对关系,高频异常信号的优势周期为2min,频谱幅值、扰动振幅均为正常信号的4.5倍以上;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台风进入中国大陆或近海的影响,高频异常信号与台风中心速度正相关,与台风距离负相关;高频异常信号与中国大陆5级和观测点400公里内中等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震前1~5天出现高频异常信号占比47.62%;高频异常信号与气压变化对应较弱。  相似文献   

5.
收集整理了肃南台SS-Y洞体应变伸缩仪自观测以来的观测资料,论述了气压、雷电、洞室进人、仪器故障及附加载荷等干扰因素对数字化应变高频记录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短临地震异常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南部,在古近纪为一NE-ENE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在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恩平组沉积界面的基础上,依据地震反射结构和井-震标定在恩平组识别出5种沉积相类型。浅湖亚相表现为中频率、强振幅、连续平行席状地震相,分布于凹陷中心;滨湖亚相表现为中高频、中连续、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和中频率、中弱振幅、中连续上超地震相和中高频、弱振幅、中连续微波状地震相,主要分布于凹陷南部;三角洲相表现为高频率、变振幅、中连续前积地震相和中高频、中弱振幅、中等连续、弱前积地震相,主要发育于凹陷东部和东北部;扇三角洲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断续杂乱楔形地震相,主要分布于凹陷西部控凹断层下降盘;冲积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断续杂乱充填地震相,局限于西部控凹断层的上升盘。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的研究现状,震前动物异常的生物学解释及异常动物的分布特点,分析从基因学角度解释的可能性。介绍了断层的电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对现阶段建立动物行为异常地震预警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计算模型和NCEP数据提取异常增温信息,分析2009.7.9发生在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Ms6.0级地震。分析表明:NCEP异常增温图像可以较好的反映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并且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两者的相互结合分析对于地震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断层总面积理论对祁连山中西段自2000年以来发生的9次中强地震进行了研究,震例表明,在每个强震来临之前若干年∑(t)曲线均有一个显著的"峰"出现。这表明在强震来临之前,地震带或地震区上的地震活动性显著增高。发现在震前断层总面积有明显的∑(t)值高值异常显示,对断层总面积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断层总面积值对祁连山地区Ms≥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下管线跨越断层地震反应拟静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跨越活动断层埋地管线地震反应问题,根据实际管线埋设情况,采用有限元实体简化模型,并在管段有效计算长度范围内设置弹性支座,对管土体系施加等效位移荷载,利用拟静力方法对断层运动引起的管线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考察了断层位错量,跨越角度,贯通裂缝宽度和径厚比等因素对管线地震反应结果的影响,得出了管线地震反应的一般运动规律,同时认为适当地设置弹性支座有利于管线有效抵抗断层运动造成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目前先进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新方法新技术对老的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分析、解释。这对于提高地震资料的精度和地震勘探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利用三维连片处理、静校正、提高分辨率等技术,对新集矿区原始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实现了解释范围内落差大于5 m的断层、波幅大于5米的褶曲以及对刘庄煤矿7个三维地震发射波异常区和口孜东矿8个三维地震发射波异常区进行了解释,不仅提高了构造解释的精度,也证实了所用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精细解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吴龙年 《科技信息》2012,(18):370-370
F32断层横跨整个潘一矿东区井田,断层落差大,破碎带宽6~7m,断层处围岩应力集中、岩石稳定性差、裂隙发育、有瓦斯异常涌出和断层裂隙水涌出危险性,不但决定着主井煤仓等巷道的设计,还给井巷施工带来较大安全隐患。仅利用地面勘探资料预测巷道揭露断层位置的准确度把握性不大,特采用井下超前物探、钻探和三维地震综合手段对F32断层进行精确探测,为井巷安全生产和矿井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断层的识别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断层解释的正确性对于储层研究有直接关系。应用Plutonio油田X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预处理来消除噪声,对比研究混沌体、方差体和最大曲率属性提取的蚂蚁体,来进行断层的解释,并对蚂蚁体提取过程中涉及的初始边界参数的合理取值进行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先利用构造平滑进行地震预处理,再通过提取混沌体和3D边界增强得到的蚂蚁体效果最佳,其中,初始边界的参数定义的越小,断层越清晰,越有利于小断层的识别,当初始边界过大时,则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断裂的发育情况。从蚂蚁体与地震体的融合剖面可以判断出断层连续性好,断裂带异常清晰,为后期的构造建模提供了有力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安徽省嘉山地震台TJ-Ⅱ型体应变仪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重点分析降雨、气压、地下水位、人为干扰等因素对体应变仪的影响,从而探究各因素与体应变的相关性。根据各因素与体应变相关性程度不同,对观测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观测质量。通过研究正确区分出地震前兆异常和干扰异常,为地震预报工作者预报地震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保证。研究成果已服务于台站会商及日常前兆异常跟踪工作,为体应变异常核实提供研判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素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6):6754-6758
因埋藏深度、构造复杂、岩性异常体或地层接触关系复杂多变等原因,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很大,构造形态发生畸变,对地震解释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落实异常体对下伏地层的影响程度,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设计不同波阻抗组合、岩性组合及异常体大小、形态变化的两类正演模型并模拟其地震响应特征,其波场快照能直观地展现地震波在某种波阻抗组合和岩性组合情况下的传播过程,有利于分析异常体对下伏地层成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正演模拟方法能及时发现异常体因其厚度及波阻抗差异引起的假断层和假构造现象,可有效指导解释人员建立正确的解释方案,消除对地震解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地震泵作用与新近系大油田高效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钻井、地球化学和油藏分析等资料,通过济阳坳陷断层-扇体组合样式和不同断层-扇体组合样式地震泵作用效率差异的分析,对济阳坳陷地震泵作用与新近系大油田高效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断层-扇体配置主要形成独立断层型、断层-扇体线接触型和断层-扇体面接触型3种组合样式;在地震作用开启及高压→浮力转换驱动下,油气沿断层-扇体线接触型组合呈"活塞式"运移充注,地震泵作用效率高,独立断层型和断层-扇体面接触型组合地震泵作用效率低;济阳坳陷沾化地区普遍发育断层-扇体线接触型组合,其主要成藏期、地震泵作用期与新近系大型披覆构造圈闭定型期"三期"良好耦合,约2 Ma高效形成了孤岛油田等一批新近系亿吨级油田。  相似文献   

17.
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是我国科技工作首先开发研究试用的开创性新方法。简介了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震前增温异常反映地震的历史到运用卫星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的开发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红外异常时空动态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红外异常预测短临地震新方法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地物、气象等的干扰和排除,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近断层竖向速度脉冲地震作用对RC柱抗剪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个RC柱为分析对象,采用台湾集集地震中3组断层距18条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记录,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断层距、竖向与水平加速度谱值比、柱初始轴压比、竖向和水平振动周期以及剪跨比对RC柱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近断层竖向速度脉冲地震作用对RC柱的抗剪性能有很大影响;抗剪性能系数随反应谱比值增大而减小,中等初始轴压比与断层距、以及剪跨比与近断层距(0~10km)对柱抗剪性能有交互作用。最后,对结果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考虑近断层竖向速度脉冲地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抗剪性能系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4·20”芦山地震的构造破裂与发震断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0"芦山地震构造破裂及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阐明触发M=7.0级强烈地震的构造因素是NE向大川-双石断裂的逆断兼右旋走滑错动,断层面最大逆断-右旋滑动量达到1.51m。震中位置应在地震断裂通过的双石-太平区段而非震害严重的龙门乡。造成龙门乡震害异常的主要因素是该盆地较厚的第四系强烈的场地效应及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此次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调整、地壳岩体应力-形变过程进入累进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地壳破裂扩展方向具有向龙门山中央断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系统地总结了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区域盖层、走滑性质、断层的活动强度、油源的充足程度是油气纵向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而断面正应力、砂泥岩比值、排驱压力值等对油气的纵向聚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与纵向含油气层系的长短关系不大。并进一步阐述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两者通常是伴生的 ,后者更有利于油气沿断层的垂向运移 ,规模也较大 ,而前者差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