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流变流体和电流变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流变流体是一种可根本改变机电装置工作方式的材料,对于外加电场的变化,它的力学性能可以作出迅速的响应,因而在工业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本就电流变流体的组成、电流变流体的性质、工程应用对电流变流体的要求以及电流变技术潜在的工程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指出了电流变流体是电流变技术成功应用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电流变流体及其潜在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阐述电流变流体的组成、性质及其潜在的工程应用,同时指出目前电流变流体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方法 根据Bingham塑性模型,分析电流变流体的民主特点,进而指出其潜在的工程应用,结果与结论 电流变技术的关键是电流主流体,电流变流体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流变装置的成功与否,因此,目前大力加强高性能流体的开发,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电流变液体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其流变性质能迅速发生变化的一类流体,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电流变液体减振器,电流变流体 减振器的机械结构对充分体现电流变效应的功能,实现振动的有效控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型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结构和阻尼特性,该设计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其力学性质和流变性质不易测定,因此大大限制了它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该介绍了一种测定电流变流体性能的方法,并在所设计的Rheotest型电注体性能测试装置上对淀粉一变压器油体系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其力学性质和流变性质不易测定,因此大大限制了它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该文介绍了一种测定电流变流体性能的方法,并在所设计的Rheotest型电流变体性能测试装置上对淀粉一变压器油体系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电流变流体是由一种基液,加入非导电介质微粒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而成的液体,因其独特的电流效应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流体的力学性质可迅速发生变化甚至相变固化,流体的力学性能依赖于外加电场的强度、介质微粒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以及介质微粒的大小。文章基于一个类似Maxwell模型的简单机械系统,采用非连续介质力学的内蕴时本构理论,在仅考虑电场强度对电流变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下,发展了一种描述电流变流体的本构模型,预言了电流变流体的力学行为随电场强度的变化,描述了材料在不同电场强度下应力随应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介绍电流变效应,以及电流变流体和电流变效应的工作机理,着重探讨电流变效应和电流变流体在机电一体化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型电流变液体减振器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以电流变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它的数学模型,描述了新型电流变液体减振器阻尼与电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将压降分成流体粘性阻尼引起部分和控制电场引起部分,该模型为新型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力学分析与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电流变流体及其在减振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电流变流体在减振器上的应用。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阻尼力可以通过电信号快速、连续地调节,因此这种减振器及其变型结构可以应用在车辆以及其它多种机械装置中以实现振动控制。本描述了电流变减振器的典型结构及其对电流变流体性能的要求,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减振器及其控制系统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电流变流体的力学性能,针对电流变减振器的结构特点,建立电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计算的数学模型,论述了电流变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模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流变减振器结构合理,在低频段阻尼力变化显著,探讨了造成高频段阻尼调节效果较差的原因,提出需选用高屈服应力值的电流变流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路用红砂岩粗粒土的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红砂岩粗粒土高速公路路堤填料的流变工程性质,利用大型三轴流变试验仪对路用的90区和93区红砂岩粗粒土进行低应力状态(σ3=100,200和300 kPa)的三轴流变试验,研究红砂岩粗粒土在低应力下的流变规律以及应力状态对体积流变分量和剪切流变分量的影响。引入Morgan-Mercer-Florin核函数,建立描述红砂岩粗粒土的体积流变分量-时间的关系和剪切流变分量-时间关系模型,提出红砂岩粗粒土最终体积流变量和最终剪切流变量公式。最后,建立一个基于Morgan-Mercer-Florin函数新的红砂岩粗粒土流变本构模型,确定压实度为90%和93%的红砂岩粗粒土的流变模型参数,并将Morgan-Mercer-Florin模型嵌入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用于描述红砂岩粗粒土的粘弹塑性性质。流变试验结果表明:球应力(p)对最终体积流变分量影响很大,应力水平(S)对最终剪切流变分量影响显著,最终体积流变量和最终剪切流变分量可以分别用p和S表示。  相似文献   

12.
依据工程地质结构制作含软弱夹层的层状岩体试样,采用全自动三轴流变伺服系统进行三轴流变力学试验,研究含软弱夹层的层状岩体的流变变形规律及加速流变特性,依据岩体各级应力水平下的稳态流变速率确定岩体的长期强度,为工程岩体流变数值试验参数辨识提供参考。根据流变试验结果,提出反映不同岩层流变力学性质的层状岩体流变模型,在模型中引入损伤变量,使流变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多层状岩体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损伤流变特性。对提出的非线性损伤流变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拟合曲线与流变试验结果较吻合,验证了非线性损伤流变模型对层状岩体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是一种复杂的工程介质,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及各向异性等特点,其宏观流变表现为非线性流变变形.通过岩石非线性流变变形是时间的Weibull分布函数的假定,提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流变元件(NRC模型);通过NRC模型与西原模型的串联,建立了能够描述加速流变特性的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NRM);利用盐岩单轴压缩流变试验曲线对建立的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进行辨识,获得了岩石非线性流变参数.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显示了所建非线性流变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龙斌  陈儒庆 《广西科学》1996,3(3):27-31
提出了热注变断裂、热流变节理、热注变褶皱等概念,论述了侵人体顶上带热流变民裂、热流变节理、热流变褶皱和热液脉体依围岩流变性不同在空间上的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多种矿牧的显微热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龙口海域软岩巷道在围岩应力达到峰值后,围岩破坏加剧、变形迅速增加,呈现出强烈的流变特性,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在典型地层选取岩样,使用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三轴实验仪进行流变实验,并根据流变测试结果对流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锡地区③2层、⑥2层粉质黏土,通过设置主应力轴位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研究分析不同埋深粉质黏土在不同固结方式、加载方式下的流变特性,并推导了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广义Kelvin模型和Burgers模型流变方程,以Burgers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拟合效果较好.研究分析表明:埋深相同的粉质黏土流变变形速率随偏应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当偏应力增加到一定值时流变时间很短,没有流变变形保持阶段;相同类型的土体,埋深较大的流变变形速率、流变阈值较大,流变变形趋于稳定的时间较短;受土体各向异性的影响,流变模型参数随加载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但各模型参数均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地下工程土体三维非线性流变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地下工程中土体三维非线性流变问题的有限元法,建立了基于三维非线性流变的时步-粘弹-粘塑性初应变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编了适应性较强的三维非线性流变有限元法分析软件──TDNRAS,并用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工程土体的三维非线性流变性态.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饱和软粘土流变特性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对上海地区几种典型的饱和软粘土做了大量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试验,分析总结了主要的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饱和软粘土流变特性很显著。且是非线性的,不同土类的流变牧场生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建立了反映蠕变和应力松弛统一的非线性流变经验本构关系。讨论了长期强度问题。  相似文献   

19.
蠕变试验中流变模型辨识及参数确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岩石流变性态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能描述岩石最复杂流变性态的流变模型,介绍了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试验加载卸载曲线辨识各种流变模型及其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低温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在高原冻土钻探的成功应用对于实现钻井液的低温流变调控意义重大。以HT为主处理剂的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作为研究对象,对钻井液在低温条件下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宾汉模式可作为描述该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低温流变特性的优选模式。基于此,计算出该钻井液配方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参数,以探究钻井液流变性能随温度降低的变化规律;并就该钻井液的低温流变特征进行了评价。进一步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就该两性离子聚合物对钻井液低温流变调控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