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构造周期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研究发现,该周期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周期正相位为伸展构造体制,周期负相位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发生周期性构造反转,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俯冲、地幔羽的活动及不同地块、不同时期的拼贴而导致的地幔羽“休眠”状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中凸起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完成大小地震剖面解释30余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构造背景,采取盆地构造分析的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凸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的构造样式以滑脱式逆冲为主,兼具走滑分量。塔中凸起并非是一个完全对称背斜,西部表现尤为明显,南西翼相对较陡,北东翼较缓,具有由北东向南西逆冲而成的冲断背斜的特点,研究表明,震旦纪旦早奥陶世为塔中凸起的孕育期,奥陶纪末期为塔中凸起的开始形成期,志留纪,泥盆  相似文献   

3.
辽河盆地反转期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河盆地目前发现7个反转构造带,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正反转构造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2大类。因受力方式的不同,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分为挤压倾滑型和压扭型2亚类,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分为压扭得合型和挤压倾滑复合型2亚类。这些反转构造均经历了裂陷-坳陷-反转的3个发展阶段。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平面上由于受力方式和力的大小差异,各个带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强度因此不同。正反转构造直接覆于凹陷之上,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塔中凸起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完成大小地震剖面解释30余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采取盆地构造分析的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凸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中地区的构造样式以滑脱式逆冲为主,兼具走滑分量。塔中凸起并非是一个完全对称的背斜,西部表现尤为明显,南西翼相对较陡,北东翼较缓,具有由北东向南西逆冲而成的冲断背斜的特点。研究表明,震旦纪至早奥陶世为塔中凸起的孕育期,奥陶纪末期为塔中凸起的开始形成期;志留纪、泥盆纪为塔中凸起的发展定型期;石炭二叠纪为塔中凸起的改造期;中生代为隆升和沉降交替进行期;新生代为稳定沉降期。塔中含油气系统经历了3个成藏期,即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和喜山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区深部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应用对应分析,图象处理,人机交互等方法以及多种常规处理手段(化极,上延,滤波,视磁化率,基底和居里面深度等)并结合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方法对研究区基底的岩相变化,基底和居里面的起伏状态以及深部断裂构造的展布格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辽河盆地反转期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目前发现 7个反转构造带 ,均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 .正反转构造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 2大类 .因受力方式的不同 ,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分为挤压倾滑型和压扭型 2亚类 ,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分为压扭复合型和挤压倾滑复合型 2亚类 .这些反转构造均经历了裂陷—坳陷—反转的 3个发展阶段 .纵向上正反转构造的幅度均小于拉张期的构造幅度 ;平面上由于受力方式和力的大小差异 ,各个带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强度因此不同 .正反转构造直接覆于凹陷之上 ,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7.
大涝坝 号构造是大涝坝构造带上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发育有优质的储、盖层 ,成藏期比较晚 ,因此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尽管它受多种因素 (地质、化学、物理及地下流体 )的影响和制约 ,仍是有规律可循 .文中应用钻井、测试、地质及化验分析成果为基础 ,来初步评价大涝坝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 .结果表明 ,苏维依组产出的油气来源于北部的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 ;大涝坝 号构造有三套中等到较好储层 ,两套封盖性能好的盖层 .圈闭形成时期为中新世晚期 ,圈闭形式为断层遮挡半背斜圈闭 .  相似文献   

8.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降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前渊凹的三叠-侏罗系源岩)和海相(被动边缘的寒武-向陶系源岩)双重油气来源,并肯有上部碎屑岩(构造)和下部碳酸盐岩(潜山)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尚用相应层系的地层油  相似文献   

9.
本井田构造线主要走向为北东和北北西两组。它们的反接复合形成了大量轴向辗转弯曲的宽缓皱及走向辗转弯曲、力学性质复杂和位移方式多变的断裂构造。井田经历的构造演化为纬向系-先北西西系-中新华夏系-后北西西系-北北西系。  相似文献   

10.
首次提出了用于解决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数据处理中浅部地震速度分析的折射层析成象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求解任意变速介质中的二维程函方程,射线追踪和SIRT迭代解法实现,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的层析反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揭示了浅部地震速度具有较大的横向变化,这一变化对建立地下速度模型及反射构造成象有较大影响,钻井资料证实了这一结果,这项研究折成功地研究塔里木盆地地震波速率的变化规律及进一步提高该区整体地  相似文献   

11.
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通过区内蛇绿岩,与府冲有关的浆岩及相关沉积等综合研究,对西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震旦纪-寒武纪西昆仑从里木陆分裂出去,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昆仑洋”;寒武纪-奥陶纪“昆仑洋洋壳南俯冲于西仑之下,形成库地俯冲带、库地弧前盆地、昆仑早古生代火山弧及麻扎-黑卡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与相邻褶被带的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新地质资料,塔里木盆地和周边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震旦纪:“古新疆克拉通”的形成;(2)震旦纪一中泥盆世:“古南天山洋”的开合和“新疆克拉通板块”的重新拼合;(3)晚泥盆世-三叠纪:“新疆克拉通板块”的局部裂解与拼贴,“新天山洋”的开与合;(4)侏罗纪-第四纪:冈底斯地块北向碰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区域构造格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平庄盆地为受控于东、西两缘北北东向展布的美丽河-八里罕和黑水-汐子断裂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褶皱、断裂均较发育,盆地内外褶皱按轴向分为四组,形成顺序为:东西向-北西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层按走向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西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5组,一般均经历多期活动,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得出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曾发生多次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与拉伸的转化,在挤压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上升,沉积间断,产生角度不整合,拉伸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下降,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盆地沉降特点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砂岩成分不是盆地沉降曲线均明显吐鲁番盆地经受了多期次的构造叠加改造作用。盆地发育初期为弧后盆地,形成于晚古生代本工岩浆活动之后,在最初热沉降作用中即在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发生了了快速下降作用,从中三叠世到第三纪,盆地发生了多次找曲沉降。引入注目的加速找曲沉降时期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及白垩纪末/早第三纪,分别代表了羌塘地块、冈底斯地块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相继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震旦纪裂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塔里木反块中部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它位于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幔隆起之上,其地壳厚度为41~50km。盆地基底结构复杂,由太古界—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和中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经800Ma前的热构造事件拼合固结而成。基底四周被深大断裂切割,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震旦纪,岩石圈伸展分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其裂谷作用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在盆地部形成夭折裂谷,盆地西南则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适解板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中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株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株罗世-早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_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_2~J_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石炭-第四纪概括为一次大构造旋回。盆地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克拉通边缘坳陷、前陆盆地、断陷-坳陷、复合前陆盆地阶段。地层组合明显受构造作用控制,依据该盆地构造、沉积发育特征分出4个构造-地层组合。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在腾二末期由张性应力场转变为压性应力场,为反转构造的形成创造了应力条件。不同凹陷或地区因地质背景不同,受力机制不同,形成的反转构造特征各异。对于二连盆地而言,形成于赛汉中期以前,反转程度较强烈,有主力烃源层阿尔善组地层卷入变形的反转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上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望、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