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梅氏丛书辑要》《赤水遗珍》(1761)中梅钰成关于“授时历立天元一求矢术”的记录,恢复了《授时历草》(1281)这一段珍贵史料,分析了它与李治、朱世杰所用天元术的异同之处,并且指出《授时历》作者是直接套用沈括会圆术,利用全弧背来推导出割圆求关术的。  相似文献   

2.
白道交周算法被认为是《授时历》的五项创新方法之一,但中国明清时期的历算家已不能通晓该法.清初梅文鼎(1633—1721年)等所撰《明史·历志》曾详论前四项,但缺乏对白道交周问题的说明.清初黄宗羲(1610—1695年)虽大致复原了白道交周算法,但对某些细节没有弄清,推导过程还出现一处明显的错误.日本数学家关孝和(1640?—1708年)研究《授时历》的著作《授时发明》对白道交周法却有详细的讨论,他的相关工作有助于澄清过去研究这一问题存在的疑问.《授时历》中白道交周问题的算法,以天元术推导多项式方程,而明末清初天元术等宋元数学方法在中国失传,因而当时的历算家无法完全掌握推导过程.由于关孝和等日本数学家通过学习传入日本的元代数学著作掌握了天元术等数学方法,因而能够对《授时历》算法的每一细节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3.
薮内清(1906-2000年)与中山茂(1928-)合著的《(授时历)译注与研究》,包含了《授时历》经文的日译与注释,以及《授时历议》的日译与研究。这部著作是1960年代启动的《授时历》日译与英译计划的一项成果。导致这个计划拖延40年之久才得以完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很长的时期内,对《授时历》行星理论中的“限度”概念始终无法给出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受时历》交食推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借鉴《大统历》的基础上,研究了并较正了《授时历》“步交食”术;同时根据《授时历》的平、定朔(望)推进,完善地给出其交食推步步骤和一般方法;用《授时历》推步和现代计算结果对部分交食记录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比较可得出古记录是观测实录还是预防结果,以及其中是否存在在人为等因素,指出本给出的《授时历》交食推步法确是其时天官所用之法。  相似文献   

5.
在借鉴《大统历》的基础上,研析并较正了《授时历》“步交食”术文;同时根据《授时历》的平、定朔(望)推步,完整地给出其交食推步步骤和一般方法;用《授时历》推步和现代计算结果对部分交食记录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比较可得出古记录是观测实录还是预报结果,以及其中是否存在人为等因素,指出本文给出的《授时历》交食推步法确是其时天文官所用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13世纪历法的交食推算精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13 世纪历法交食计算的原理及方法主要载于《元史历志》的《授时历》术文中.《授时历》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精度极高的一部著名历法.本文在恢复并确认其交食推步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授时历》行用期间( 文中给出了 A D1280 ~1645) 的推步结果与现代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授时历》的交食推步精度.具体而言,1) 给出了日、月食食甚时刻的平均误差分别为23 .9min 和19 .4min ;2) 得到了日、月食食分的古今推步结果之间的关系;3) 指出《授时历》的交食推步存在可靠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授时历议”见于《元史·历志》,是一篇用以阐述《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等编制,行用于AD1281—1644)博大精深的长篇论文.通过对其中“仲康日食”记录的研究得出:1)“仲康日食”是一个与古代天文家推步合验的事件;2)《授时历》能求解出大部分“仲康日食”的现有结果;3)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僧一行(683—727)和郭守敬(1231—1316)推步“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但尚未得到现代计算的认同;4)公元前2128年为仲康五年,只是古代的一个年代学结论.  相似文献   

8.
关孝和对《授时历》中弧矢割圆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廓清关孝和对《授时历》中求黄赤道差、黄赤内外差的几何算法的基本线索。方法 历史分析和献考证。结果 详细分析了关孝和对《授时历》中“论黄赤道差”、“论黄赤内外差”和“论白道与黄赤道差”前两条的解释和图说。另外,关孝和根据传入日本的《天大成管窥辑要》的原顺利解决了第3条中的白道交周问题。结论 认为由于原过于简单,所以关孝和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关孝和在17世纪前的日本是绝无仅有地完全弄懂了《管窥辑要》的一位学。  相似文献   

9.
《书经》所载“仲康日食”的时间确定问题一直是存年代学中的一个难题,基于华夏历史时期天天文家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根据复原了的元件《授时历》交食推步术及有关史料,重新考察这次日食及古代的推步结果,确认了郭守敬等用《授时历》推算出的“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当是公元谫2128年10月13日,提供了由《授时历》方法编算的-2200至-1799年日食典;为进一步的研究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授时历》中的招差法和弧矢割圆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授时历》中的招差法和弧矢割圆术的构建原理。结果表明,前者即现在的三次内插法,古代是从一些实测数据出发,利用代数方法构造一个确定天体在每一时段所处位置的算法,并用表格和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后者是中国历法计算中首次使用的球面几何方法,系应用古代的勾股算术和沈括的“会圆术”并结合高次方程来解决天文测量问题。通过中外比较认为,牛顿内插法晚于中国招差示近400年,而弧矢割圆术的使用标志着中国数学上的球面三角法思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授时历》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历法,并且成为明朝《大统历》和朝鲜《七政算内篇》成书的基础。《七政算内篇》是朝鲜世宗时代(1418—1450年)取得的重要天文业绩之一,以《回回历》为基础,与《七政算外篇》一同于1444年编纂成书。《七政算内篇》的历元、天文常数和计算法等基本体系参照《授时历》,应数值则参照了《大统历》的辛巳应数。且把四余添加在推步的项目中,在计算日月食时使用的常数值则参考了元统1384年编纂的《大统历法通轨》,《七政算内篇》汲取了《授时历》和《大统历》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书经》所载“仲康日食”的时间确定问题一直是夏年代学中的一个难题 基于华夏历史时期天文家们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根据复原了的元代《授时历》交食推步术及有关史料 ,重新考察这次日食事件及古代的推步结果 ,确认了郭守敬等用《授时历》推算出的“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当是公元前 2 12 8年 10月 13日 ;提供了由《授时历》方法编算的 - 2 2 0 0至 - 1799年日食典 ;为进一步的研究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日食时差算法是日食计算中的核心算法,在日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授时历》和《回回历法》中的时差算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回回历法》中的时差算法在自变量的完备性、符号的选择以及精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授时历》,该结论对评价中国和阿拉伯传统日食算法优劣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必修)26节在学习与研究圆的一般方程当D2+E2-4F=0,则方程(1)表示为该式在几何上仅表示一个点(D/2,E/2)。我们不妨把(2)叫做点圆(一般不被老师与学生重视,应用较少)。在解析几何题借助点图解某些问题时,往往借助点圆即可迎刃而解,请看下面三例:例1已知一圆与直线切于点,且经过点Q(m2,n2),求此圆方程。解把点看成点圆,设其方程为表示和直线的圆系,由于所求圆过Q,把代入圆系方程,可得而得所求圆方程为(x例2已知圆的方程是,求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以平面解析几何》P.62例3…  相似文献   

15.
依据《元史.授时历经》、《大统历法通轨》和《明史.大统历志》中的交食推算方法,分别对其进行编程计算,得出三者在不同时期的实际交食推算精度,并发现三者交食推算皆存在后天趋势,而《大统历法通轨》在算法和应数上的一些调整也与推算后天趋势这一缺陷有关。此外,通过众多文献与计算相互验证,得出明代实际使用的历法为《大统历法通轨》,而非正史中所载的《授时历》或《大统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宋元时期内行星视位置计算精度。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纪元历》和《授时历》内行星视位置,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纪元历》金星和水星计算误差符合"差天二度"这个标准的天数分别占到总数据量的96.24%和33.27%,《授时历》金星和水星计算误差符合"差天二度"这个标准的天数分别占总数据量的97.05%和39.09%。结论宋元时期金星计算误差基本能达到北宋历法家制定的"差天二度"这个标准,但水星计算误差达不到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分析《数书九章》(1247)“治历演纪”题原原图,确认秦九韶的功绩在于:改进太史推演乘率蔀率的“大衍术”,使之成为完善的规格化算法,并取名为“大衍求一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元明时期交食推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元,明两朝凡三百六十余年,历法唯《授时》、《大统》。本指出两历气朔和交食之推步差异以及根据历术术给出推步法与是时历官所用算法之差异;同时取历官实用算法就元“授时历议”和明“历法沿革”中的交食记录进行了得核;在此基础上对正史所载的31次古日全食记录的古今推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元朝郭守敬为制定《授时历》,使用圭表测影推定冬至时刻。《元史·历志》载有1277至1280年间共98天的圭表影长数据,郭守敬用这些数据推定了1277至1279三年的冬至时刻。分析表明,影长数据可分成前后两组:后一组数据的观测地点与太史院司天台的位置吻合;前一组数据的观测地点比元太史院司天台所在位置地理纬度偏南2.5'左右(约3.4公里),根据历史地图考证推测其为金朝金中都司天台。因此郭守敬为制定《授时历》而做的圭表测影,是先后在金元两朝天文台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指出刘焯发明的二次等间距内插法,首先由赵知微在漏刻算法中推广到三次,并讨论了授时历三次差内插法的造术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