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用灵感     
客人先后来到,可是酒仍是温的。我又忘记把葡萄酒先冰好了。一位朋友说:“不用担心,我可以立刻把酒弄凉。”  相似文献   

2.
正春节的饭桌是年味最浓的地方:一桌菜、一家人、几瓶酒,就能热闹起来。无论你是串门走亲戚,还是参加同学聚会,在饭桌上总免不了喝几杯。小酌可怡情,过量会伤身。不胜酒力的时候怎么办?小编送你一套不重样的拒酒词当礼物。如果你还在用"我过敏""我在吃头孢"这些老套路,别人基本上都觉得你在故意推却。在酒桌上感到为难时,不妨试试下面这些理由,小编保证每一个都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3.
一日,同事带着一位衣着怪异的老人同我认识。这人是大名鼎鼎的"戒烟狂人",长治市太行技校退休干部卓祥表。我也在他的万人签名簿上签了名。卓祥表1931年生于浙江奉化松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烟、酒、赌夺走了他父亲的志气、灵气和憨气,使他过早地离开人间。刚识世事的小祥表,又亲眼目睹了邻居老伯因吸烟失火而被活活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本掀起一股"酒浴"热。所谓"酒浴",是每次入浴时,在浴缸中加入一定量的浴用酒,洗浴时便会感到异常暖和,浴后则皮肤光滑如玉,久之则白皙、细腻。据说其健美效果超过了"奶浴"。健身酒浴,是一位名叫斋藤的日本小商人首创的。一次斋藤外出回来,正准备洗澡,妻子不慎把他放在洗澡间里的一瓶酒碰翻,恰好倒进注满温水的浴缸里。斋藤觉得无所谓,没有换水,仍像往常一样浸了20分,他觉得这次洗浴比任何一次都舒服,通身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浴后感到神清气爽。  相似文献   

5.
餐桌上     
国人逢事必请客,一桌桌,一餐餐,吃得个个大腹便便,喝得个个东倒西歪。这不,正赶上外婆的丧事,这场景就给我碰上了。外婆入土那天,礼堂里整整摆了十四张餐桌。菜肴丰富得很,鸡、鸭、鱼、肉,一副豪华的样子。客人们入席后,抽烟者便开始了显威,礼堂中渐渐被烟气笼罩住。很快,便上菜了。“酒鬼”们开始倒酒。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08,(10):136-136
欧洲科学家发明出一种能品酒的电子舌头,这种巧妙的新发明能帮助人们很地区分出酒的品种,辨别出酒的好坏。“电子舌头”将在酒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由6个传感器构成,这些传感器能侦测出某一品种酒的典型特征。和人的舌头一样,电子舌头对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十分敏感,它通过对酒中这5种成分的测定,能轻松判定出酒的种类和年分。  相似文献   

7.
鬼迷心窍     
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唉,我已经戒了很多次酒,但还是没戒掉。医生已经警告了我多次,说我那个可怜的肝脏再也受不了酒精的折磨了。其实,我也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我就是抵抗不住美酒的诱惑。” 我们可能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特别是作家、诗人等文字工作者)经常在吞云吐雾中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要让他们戒烟的话,他们通常就会说:“要是离开了烟,我就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乐趣,那不就等于是要了我的命吗?” 我们可能还经常看见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原本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后来却因为吸食海洛因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还因为购买昂贵的毒品而造成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因吸毒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这些对烟、酒、毒品等上瘾的人到底是怎么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明白当瘾君子会其害无穷,但是他们要么就压根不想戒瘾,要么就戒不掉。这些人都已经“鬼迷心窍”。 医强意志能抽回吗? 我读大学时的遗传学老师原来是个嗜烟的痛君子,那时他平均每天都要吸30多支烟,他对我们说,吸烟是他年轻时养成的嗜好。开始吸烟比较少,后来发觉吸烟后精神特别好,思想也特别活跃,就越吸越多,这样就不知不觉吸了20多年。这个嗜好给我的这位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更为严...  相似文献   

8.
无处不是酒     
祭祀中不可少了酒古代中国把祭祀视为生活中的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祭山川、祭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都离不开酒。酒未问世以前,古人用水、用血上供,那时以水当酒,称为“玄酒”。古人学会酿酒后便用酒祭祀。最初,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这是基于“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的思想,此语出自《礼记·贡礼》。古人云:“凡祭,皆祭所造食者。”可见古人对制造饮食的人很尊敬,在《周礼·膳夫》一书中有“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战争为酒染色 现在我们所见的白兰地是有色的,其实,最早的白兰地是清澈透明无色液.酿酒师向我介绍了"色"的演变史.1701年,以酿制白兰地闻名于世的法国卷入了西班牙的一场战争,从而使白兰地的销路大跌,堆积的存货只好装进橡木桶储藏.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来,人类和酒结下了深厚情谊,喜怒哀乐无不以酒为伴。“酒逢知己千杯少”、“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1.
无字书     
安安静静,随随便便,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一瓶酒,一些凉菜——那天晚上就是这样的。准确点说,是这样开始的。 “天才的个人发明家在小说里很多,比生活里多得多,”梅可夫用叉子叉着一个小蘑菇,说道。“不过,生活里毕竟还是有的。” 我点了点头。的确,如果生活里根本没有这种人,那么小说的形象又从何而来? “有又怎么样?”我问。 “我的舅舅就是一个这样的天才。”梅可夫表情沉郁地斟满了两个酒杯。“我过去没有说起过他吗?对,没说过。他,你猜怎么着,发明了一部时间旅行机,干,为了你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正>民以食为天,食以酒为先。古往今来,不管是祭祀、乔迁、荣升,还是祝寿、欢聚、婚庆,人生似乎无事可离酒。挥书作画、抚琴起舞、观花赏月之时,若有美酒助兴,也多了些灵动和生机。追溯起来,如今的白酒从元朝才开始出现,而在元朝之前,不管南方、北方都是黄酒的天下。可以说,自从有酒就是黄酒。历史上许多与酒有关的传说、故事,如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等,说的都是黄酒。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喝的那十八碗酒是米酒,实际上跟黄酒差不多,酒精度没有现在的高,都在10°以下,而且都是加水的,所以可以大碗大碗  相似文献   

13.
泸曲酒香攷     
泸州老窖大曲酒是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具有清冽甘爽,醇香浓郁,回味悠长,饮后犹香的特点。泸酒因窖龄不一,酒有特、头、二、三曲之分。在原料、用曲、操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窖龄愈长,酒质愈好。据报道,泸酒香型,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味成分。因此,泸酒除曲子中的酵母及霉菌外,窖泥中的细菌也参与了名酒的发酵过程。我们的试验,从窖泥细菌生态分布、代谢产物以及利用细菌扩大培养,作培窖、养窖产酒的试验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酒犹水也,既能载舟,又能覆舟。"有人常问:"载舟"之酒饮多少?恐怕没有一位专家有斩钉截铁的答案。不是没有研究,是无法界定。饮酒,首当其冲的是胃。胃能承受的酒精是多少?首先要看酒在胃内的浓度而不是剂量。当胃内酒精浓度达到40%时,胃粘膜便会受到伤害性刺激,有毛病的胃有发生出血的危险。于是,同饮1两酒,空腹时的浓度肯定大于40%,而饱腹时则不足20%。就胃而言,多大量的酒能"载舟"?胃内的酒经吸收后首先到达  相似文献   

15.
在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中,西西望国王莱昂持斯描述了一个为莎士比亚时代的就餐者们所司空见惯的事件:你饮毕最后一口酒放下酒杯时,惊恐地发现林内剩余物中躺着一只死蜘蛛。从此,酒在你的记忆望就留下了有毒的印象。然而酒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你关于酒的知识变了。可见,一个人的知识会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知道了什么,会改变我们怎样去看问题,现在,轮到遗传学成为酒杯中的蜘蛛了。一连串遗传学方面的发现正在改变人们看他们自己,以至看人类状况的方法,当克林顿的婚外恋被公开揭露的时候,评论者们认为,是克林顿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英国天文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一项最惊人的消息,在宇宙空间深处1万光年的地方有一巨型"酒库",据称"酒库"存量为100万亿亿吨。这些酒精如用来制造啤酒,足以让全世界人享用10亿年。这么多的"酒",据说是以酒精云的形式分布在天鹰星座中。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隐蔽在太空深处的"酒库"呢?原来,科学家是借助天文望远镜中的摄谱仪来发现这个巨大"酒库"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都有其独有的身分标志——光谱,因此,只要通过光谱就能准确而快速地判断出它属于何种物质。所以现代光谱测试技术被科学家喻为化学元素的"指纹"。不管是何种物质,只要将它的光谱与标准光  相似文献   

17.
无处不是酒     
吕斌 《科学之友》2007,(7):62-63
祭祀中不可少了酒 古代中国把祭祀视为生活中的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祭山川、祭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都离不开酒.  相似文献   

18.
正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断崖取土时,掘出了一个灰色陶瓮,在满是泥土的瓮内发现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犀牛状的酒樽。酒樽后经茂陵文管所等部门辗转保管,最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家,静静躺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注视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们。专家经过鉴定解读,将其命名为: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香港举行的“中国古代消闲娱乐展上”,展出了一件14个面的小东西——“陶茕”。这是战国时期的骰。子还有用于行酒令的茕由,铜木、石、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酒来”或“自饮”的字。样另外还展出了唐代的骨骰子,样式跟我们现在常用的六面骰子一样。可见饮酒游戏的历史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有一个说法是:自从有了酒,就有了喝酒的游戏。  相似文献   

20.
这是我一生中第二次有幸造访阿尔卑斯山. 格兰那达,阿尔卑斯山坡上的小酒馆,有着二层楼.这里每晚有两场表演,我到的时候楼的表演尚未结束,传来阵阵的节拍声混合着喧哗声.晚上9点的表演在二楼,二楼的场地不大,就算坐满也容不下多少人,舞台也是小小矮矮,就像6张书桌拼起来大小.三面围绕着观众席,一人一杯免费饮料,如果可以接受,多半就是西班牙酒Sangrita,甜甜的,酒精度很低,味道像鸡尾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