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530年来陕北气候变化与东部地区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陕北地区历史旱涝变化、气温变化及与东部地区的关系,对保护和治理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及50a气温资料,运用功率谱方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陕北及其东部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温变化。结果 不同地区530a来均呈旱涝交替变化,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陕北开始进入偏暖少雨期,气温具有13a,2~4a左右的周期。结论 陕北历史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气温变化具有周期性,异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呼和浩特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年~1999年39年的气温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和浩特地区在20世纪后期气温变化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环境效应.认为:无论是在全年气温变化趋势上,还是在特征时段或特征月份的变化趋势上,呼和浩特均经历了气温的上升和变幅增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地存在于3个13年自然分期和4个10年分期中,表现为后一时期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均较前一时期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过程达到了近40年中的最高峰,从而造成了许多环境效应———暖冬、旱化、环境频变、生态脆弱等.  相似文献   

3.
近50a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皖北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近50a皖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增温率0.25℃/10a;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增暖明显.②四季气温的变化有明显差异,除夏季外,春、秋、冬3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分别升高了1.7,1.4,1.8℃;增温率分别为0.34,0.27,0.36℃/10a;增温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③皖北地区东部的宿州和东南部的蚌埠增暖明显,增温幅度较大;皖北地区西北部的砀山、西部的亳州和西南部的阜阳增温幅度较小.气温异常偏高年份多出现在90年代以后,1991~2007年的17a中,气温异常偏高及以上等级出现10a,占59%.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近5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京市1951-2005年的气温资料,研究了南京市近55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南京市的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其中增暖幅度最大是春季,最小的是夏季。夏季,该地区的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都是上升趋势,但最高温度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于南京地区,在温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夏季有变凉的趋势;另外,年和各季日较差多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只有春季的日较差有缓慢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山东地区17个气象站1961 ~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1年山东地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2℃/10a、0.17℃/10a和0.33℃/10a,年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山东地区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年最低温度的升高上.近50年来山东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山东地区增温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各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增温性突变.山东地区气候变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龙口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最为明显的是日照地区;龙口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袁瑛  李建军 《科技信息》2009,(27):359-360
使用1953--2008年宝鸡市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温度异常度、降水距平、多元回归、差异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宝鸡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年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以春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最为显著。气候变化以变暖为主要特征,温度变化是直接和主动的,而降水的的变化是间接和被动的,是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藏高原73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从趋势、波动特征和极端事件3个维度,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全面剖析该地区近55 a气温的趋势变化、波动变化与极端事件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 1961-2015年青藏高原气温暖化特征明显,变化速率表现为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均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结冰日数<霜冻日数;突变时间表现为日最低气温<霜冻日数<年均气温<日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气温变化呈不对称性,最低气温的变化比年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更加敏感.空间上,滇西北地区气温升温迅速,波动快速增强;柴达木盆地、"一江两河"地区、川西高原呈气温缓慢升高-波动快速增强或气温快速升高-波动缓慢增强特征;那曲高原、黄河源区气温升高迅速同时伴随波动减弱,升温趋势稳定.青藏高原不同地区暖化主导因素不同,日最高气温的持续上升是高原东北部气候暖化的主导因素;日最低气温的持续上升对高原南部气候暖化的贡献更明显;而柴达木盆地则受到日最高、最低气温剧烈变化的双重影响.年均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6-2005年绥中气温资料,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和滑动平均方法,分析绥中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以8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格尔木1956~1994年的气温和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和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0多年中该地区太阳总辐射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60年代为低值,70年代迅速上升,比东部平原地区提前,且呈现“冬暧夏凉”的变化趋势;70年代至90年代年平均气温与太阳总辐射呈现滞后一年的正相关;夏季气温与同期太阳总辐射有很好的正相关,但冬季的气温变化则与太阳总辐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6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营口地区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近60年营口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2℃/10a;四季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倾向率分别为0.42℃/10a、0.17℃/10a、0.23℃/10a、0.47℃/10a。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a、4a、6~7a和16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4a和16a左右周期振荡能量强大,时域中4a年际尺度变化表现在1980年以后,而16a年代际尺度振荡主要表现在1970年以前。显著偏暖年出现在1998年和2007 年,1976年为冷夏,2007年出现暖冬。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营口地区气温变化依然保持增暖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反演宝鸡市市区的地表温度,定量分析研究近20年来研究区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和分布特征,以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和合理规划未来城市的发展。方法利用1995-2015年Landsat 5TM和Landsat 8TIRS影像数据和气象台站资料,采用GIS和RS技术,实现对渭河阶地型城市——宝鸡市地表温度(LST)的反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热岛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分析LST与NDVI,NDBI的空间对应关系。结果与结论宝鸡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热场分布及延伸与宝鸡市空间扩展布局相一致,热岛范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低温区和次中温区面积减小,相应的次高温和高温区面积增加,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在渭河阶地型城市的空间格局上,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与NDBI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宝鸡市空气污染物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宝鸡市PM10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宝鸡市各空气监测点三年PM10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了宝鸡市区PM10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宝鸡市PM10浓度分布为春、冬季>秋季>夏季,各监测点的浓度变化是监测站>技校>三陆医院>竹园沟。结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降低空气中PM10的浓度来改善宝鸡市的城市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宝鸡市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宝鸡市2000~2012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333 840公顷,缩减到2012年的299 600公顷,减少了34 240公顷,减少幅度为10. 26%,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受到该市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该认清耕地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将大气、水质、噪声结合在一起,对宝鸡市"九五"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地、定量化地、指标化地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是宝鸡市"九五"期间城市环境质量均为一般.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评价宝鸡市市区大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污染现状,为宝鸡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宝鸡市区设置7个点位对大气中铅浓度进行了两期调查监测,同时对宝鸡市区域内煤的主要供应种类进行铅含量测定,及煤炭燃烧和汽车燃油对大气中铅尘的贡献量进行预测,结合市区大气中铅浓度的历史数据以及其他城市的铅污染情况,分析宝鸡市大气中铅的时空分布特征,说明宝鸡大气中铅污染的主要成因。结果宝鸡城区大气中铅尘本底值较低,近20年来成倍增长,但近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且冬季城区大气中铅尘浓度明显高于夏季;燃煤对大气铅的污染愈发明显,估计宝鸡燃煤对城区大气中铅尘贡献量大约为5~15μg/m^3,汽车燃油贡献量远低于5μg/m^3,但道路扬尘成为宝鸡市大气铅尘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铅尘浓度分布也受灰霾和宝鸡特殊地形等因素影响。结论大气中铅尘的总体监测结果与细颗粒物有明显相关。因此需要通过控制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来实现对铅尘污染的降低,长远考虑需要逐步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燃煤量,加强管理,减少铅尘排放。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宝鸡地区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分析历史时期宝鸡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101-2000年间宝鸡地区地震灾害的记录数据做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历史时期宝鸡地区地震灾害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不甚均匀的特性。在时间方面,百年际变化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显示相对平静和显著活跃相互交替的特点;在空间方面,震灾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岐山、凤翔、陇县。统计显示宝鸡较大的震害大部分来自于邻近地区的波及震,震源在宝鸡地区的较大震害较少。结论近年来,随着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增强,宝鸡地区受到邻区中强地震活动的波及影响也更加明显。因而该地区的地震区位分析和地震预测成为未来防震抗震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分析了宝鸡地区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继而论述了地貌与农业自然灾害的关系,指出坡度陡、降雨强度大和黄土分布相结合的部位是农业生态脆弱的地段.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研究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宝鸡文理学院的核心作者论文(收录量)35篇),通过分析比较,寻求共性与差异,为科学研究管理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WOS数据库为例,对于宝鸡文理学院入选作者中,论文被收录量超过35篇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特色。结果1981-2011年年底,WOS数据库累计收录宝鸡作者论文574篇,其中收录量在35篇以上的作者5人,宝鸡71信箱ZHOUL(周廉)名列第一名,有61篇论文被wos收录;第2-5名全部来自宝鸡文理学院,分别是LI ZX(李宗孝)排名第二(45篇)、YANGDS(杨得锁)、YANGZY(杨子元)以及ZHANGXL(张新利)分别被收录39篇、37篇和36篇。YANGZY被引文献比例较另外3位作者更高;被引频次是另外3作者的1.3倍左右。YANGZY不仅是宝鸡文理学院的高引作者,而且也是宝鸡地区的高引作者。结论高产作者不一定就是高引作者。核心作者在未来更应该注意高产与高引的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在研究方向方面为宝鸡文理学院乃至宝鸡地区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宝鸡30年(1971~200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正态化Z指数变换和谐波分析方法对宝鸡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及时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地区不同级别平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国家新的旅游标准(GB/T 18972-2003),对陕西省宝鸡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分析了宝鸡地区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地方旅游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宝鸡地区及其他地方发展旅游事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