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助仁 《世界科学》1989,11(8):29-29
开发深海时代的到来海洋是产生生命的源泉,人类和海洋有着很长时期密切接触的历史。人类从海洋中捕捞鱼类等作为食物,并利用海洋作为贸易往来的通道。今天,海洋已不仅仅是水产、海上交通的场所了,它同气象的关系及其资源利用等方面也颇受到注意。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实际情况却知道得很少。这是因为海水具有光线非常难以穿透的性质,对于海底  相似文献   

2.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自然,重回大自然”的时候,不妨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的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5,(8):10-11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海洋不少鱼类和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目前人们对海藻的了解非常少,它们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影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我们地球近四分之三的面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于远古的水体中。就在上个世纪,重大的科学新发现已使我们对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海洋95%的部分仍有待研究,换句话说,海洋是我们最后的未开发领域。了解和呵护海洋,就是珍爱人类的最后家园。  相似文献   

5.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2,(11):22-23
人们总是拿海洋与太空相比,它们广袤无垠,占据着偌大的空间,人类却又对其了解甚浅。然而,它们比月球或者火星触手可及。于是,人类有了对“海洋家园”的畅想,要在海洋上建造永久的聚居地。 提出这一想法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幻想者,海洋家园的行动他们人人有份,它是渴望占据新领地的先锋者的家园。世界号,一艘私人游艇,总载着些有钱人邀游世界。但这根本没法满足要把足迹踏遍全球的设想。这可能会是个新征程的开始。变化多端的气候推动了非洲祖先开拓殖民地,而随着气候和人口压力日益升温,也许对海的向往会令人无法抗拒。 去月球?去火星?错!是向海洋进军!  相似文献   

6.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东海沉降颗粒物质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大约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海洋,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利用、开发海洋资源,将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水下铁路,是陆地通向海洋的道路,它是未来的新型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气层内积聚的CO_2导致了海洋酸化,这预示着未来50年内将有大约50%的珊瑚面临死亡威胁。全球海水正在变酸科学家研究指出,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漫长过程。海洋原本是碱性的,但海水与CO_2的相互反应则会促使它的酸性成分升高。海洋吸收CO_2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这原本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水的酸度长期增加,将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近年对海水的监测结果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CO_2,有近50%溶解到了海洋  相似文献   

9.
超级寿星     
正动物界的超级寿星,或许能提供有助人类长生不老的线索灯塔水母寿命长得未知灯塔水母可能是海洋中真正的寿星。它们不仅不会濒死,而且越来越年轻,直到重新开始生命周期。它们的诀窍也许是能把一种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细胞的能力。有时候,人类干细胞也有这样的能力。海洋圆蛤寿命500年这种巴掌大的圆蛤竟然能活500年,甚至更久。一些科学家相信,这种圆蛤的长寿之谜在于它能保护自己的蛋白质不受损害。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感冒,是一个困扰人类的“不定”疾病。说“不定”,是因为它侵袭人们的后果因人而异,相差甚远,也可能不治而愈,也可能有生命之忧。尽管人类对流感的防治研究有很长时间,但至今尚无根治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它可能是海洋留给人类的最后的谜团之一——海洋中最大的无脊椎动物,长可达一辆公共汽车那么长,重可达1吨。它的眼睛在动物王国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有足球那么大,直径20多厘米。尽管多年来海洋动物学家都一直努力地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寻找它的栖息地,但至今还没有人看到过它活生生的个体,它就是深海怪物——巨型乌贼。  相似文献   

12.
段毅 《科学通报》1997,42(19):2086-2090
<正>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东海沉降颗粒物质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普遍拥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朦朦胧胧的东西,就越想扯下它的神秘面纱,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所谓好奇心,就是这种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竭力想把它搞清楚的心理倾向。因为对天空的好奇,人类发明了热气球、滑翔机、飞艇和飞机;因为对海洋的好奇,人类发明了轮船、潜艇和潜水运动;因为对太空的好奇,人类发明了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数字海洋     
林勇 《科学》2007,59(1):10-12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自有人类以来,认识海洋、征服海洋、利用海洋等海洋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为人类全面准确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1998年1月31日,美国的戈尔(A.Gore)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并可在其上添加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一概念被迅速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而由数字地球引申出的数字海洋也成为人类驾驭海洋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对浩瀚海洋的畏惧.尽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有无数的船只航行在大洋之上,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两个海域令航海者们谈之色变,其中一个是尽人皆知的"魔鬼百慕大",而另一个的名气虽没有前一个大,但它的"杀伤力"却绝不逊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泰坦的召唤     
泰坦是土星的卫星之一,现在,它再次引起全球关注。其原因至少有两上:其一,它是人类探测器迄今为止将登陆的最遥远的外星;其二,据分析它的表面有海洋或湖泊,因此可能还会有生命。  相似文献   

17.
欧美人把水母叫"果冻鱼",因为它们在水中实在像可爱的伞状果冻.水母还有一个食物名叫"海蜇",这是因为它们的触手上布满了有毒的刺细胞.在海洋中游泳,如果碰到漂亮的水母,你就只有远观,而不可去触摸它那柔软可爱果冻般的身体,否则你接触水母的地方就会感到刺痛并开始红肿.然而,你到了水母湖,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了.  相似文献   

18.
海豚是聪明程度仅次于人类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有一种奇特的能力,就是在负伤以后,能自愈和恢复. 多年来,美国乔冶敦大学医学中心的外科医生麦克·扎斯科夫一直在关注有关海豚受伤的报告,这些报告让他感到惊愕. 当海豚受重伤时,不会向人类那样大量出血.海豚身体本身会限制血液流向受伤之处,在伤口处马上会形成凝结. 另外,海豚受伤后,也不会形成感染.这是因为海豚的皮和厚厚的脂肪层能产生某种类似天然抗生素的物质.一般来说,一个开放式的创伤口,是有害细菌最有可能繁殖的地方,特别是被鲨鱼咬过的伤口.因为鲨鱼的牙带有许多细菌.  相似文献   

19.
每年夏天,当我们在海边游玩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呢?几十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开发海洋的投入.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5种主要的海洋能源 由于海洋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所以海洋科学家、能源学家和环保专家都对开发海洋能源有强烈的兴趣.海洋能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这5种海洋能的总功率为766亿千瓦,相当于25万个秦山核电站的发电功率.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相似文献   

20.
飞行     
人类总想像鸟儿一样地飞行。鸟儿之所以能轻易地飞起来,是因为它们的体重轻,而人类无法飞起来,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太重。人类第一次升到空中是借助气球来实现的,这些气球是充满气体的大袋子。氢气对气球来说是一种有用的气体,它比空气轻许多,氮也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但因为它太昂贵,因此气球通常都是用氢气来充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