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成源 《科学通报》1995,40(8):719-719
1993年8月,国际地层委员会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推选出4个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候选剖面,即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西藏色龙西山剖面和克什米尔Guryul Ravine剖面.长兴煤山剖面名居榜首.近年来,二叠-三叠系界线展中的牙形刺引起地层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牙形刺的精细研究,才能使二叠-三叠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得到厘米级的高分辨率.本文作者最近对二叠-三叠系已有的13种不同的生物地层界线定义作了评述,着重指出,以往的几种生  相似文献   

2.
史美良 《科学通报》1985,30(15):1179-1179
甘肃靖远地区石炭系剖面是我国有代表性的重要剖面。李星学等所建立的靖远组被称为含纳缪尔期(A-C)动物、植物群的中石炭统代表性地层单位。 1980年,史美良、马继祖、王瑞龄、何永鲸等在北祁连山几条石炭系剖面上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它们是:1。肃南县大青沟,位于肃南县东8公里、梨园河北岸,采样6个,编号  相似文献   

3.
太原西山上古生代含煤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鸿允 《科学通报》1957,2(11):339-339
1956年8—10月间,为了对华北上古生代地层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曾到太原西山这个著名的关键地区展开了第一步的实测工作。系统的剖面详测资料和大量岩石、化石标本,正在进行室内的分析研究。这里先将观察所得,并依据剖面的初步整理和一部分化石的鉴定,对该区上古生代含煤地层系  相似文献   

4.
张正坤 《科学通报》1985,30(11):849-849
近些年来,古地磁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各大陆地块上取得了大量数据。运用这些成果再造了古大陆,讨论了板块活动,并建立了古生代以来的磁性地层剖面,编制了古生代,中、新生代以及精度更高的4.5百万年以来的磁性地层剖面。磁性地层剖面能反映岩石形成时的磁化  相似文献   

5.
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训练  苏文博 《科学通报》1999,44(18):2008-2016
几个地层界线全球层型剖面上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研究表明,界线层型剖面点选择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FFS)之上第1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底界最为合理,提出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由于定义界线的首要标准类群化三氏界不会低于其所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因此初始海泛面可作为识别和对比年代地层界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桑干河中下游流域更新世介形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宝仁 《科学通报》1980,25(6):277-277
1977年6月,笔者在河北省桑干河中游泥河湾盆地,下游怀来盆地,从泥河湾组及以上的地层中,采到许多介形类化石,经鉴定,计有13属,26种,其中10个新种,分属于Cyprididae,Candonidae,Ilyocyprididae,Limnocytheridae和Cytherideidae等科。产介形类化石的地层剖面,在泥河湾盆地9个,怀来盆地3个。  相似文献   

7.
王钰 《科学通报》1965,10(12):1116-1116
在广西地区,郁江组以上的中泥盆世地层,过去统名为东岗岭组。1959年王钰、俞昌民编写“中国的泥盆系”时,分析了广西、云南、湖南、四川各地中泥盆统的化石组合,感到各地剖面的对比常存在矛盾,因而怀疑广西的东岗岭组与郁江组之间,或者有一个间断,或者有一套过渡性的岩层,于是提出中国南方中泥盆统似可三分的建议。在全国地层会议上,经过讨论,认为证据尚不充足。因此,1961—1964年,我们曾三次组队,分别到东岗岭组的标准地点——广西象州县东约2.5公里的东岗岭及武宣县二塘和北流等地(图1),详测剖面,细  相似文献   

8.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90,35(4):285-285
一、地层剖面 江苏省建湖县东约13km的庆丰砖瓦厂取土坑剖面,沉积层次丰富,化石保存完好,是研究全新世地层、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好剖面。其上部5m(图1)的层序为: 上覆层:耕土.30cm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生代早期鸟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周忠和 《科学通报》1992,37(5):435-435
1990年9月,本文第一作者在辽宁中生代九佛堂组地层中,采到两件十分珍贵的鸟类化石标本。本文择其中一块保存近完整的标本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了鸟类一新目,暂包括一属一种。辽宁发现的这两件鸟类标本及随后在同一地点采得的大量标本,在时代上仅比德国的始  相似文献   

10.
曹伯勋 《科学通报》1989,34(7):530-530
1985—1987年,作者等在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一新的早更新世含化石和古冰楔遗迹地层,建立了太平山组(Q_1t)。 一、太平山组(Q_1t)剖面简述 剖面位于北纬39°42′N,东径115°56′E左右(图1),发育在残存的上新世唐县期侵蚀面上,海拔150m。为奥陶系石灰岩中一裂隙状熔洞——洼地环境堆积,上宽16m,往下收缩,深9m多未见底。太平山剖面情况见图2。  相似文献   

11.
黎溪群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于1982年提出:在四川的会理群和云南的大红山群地槽沉积之下发育一套古陆壳沉积物,它们分别以原会理群河口组下变质沉积岩段和老厂河组为代表;该套地层在川南以会理县黎溪区内出露最好,应另建黎溪群以反映它与会理群分属不同的构造层。本文拟以黎溪以西3公里的莲花石—红铜山一周家坟剖面(剖面Ⅰ)为主要剖面,辅以麻线田—力马大山(剖面Ⅱ)和大云山南坡(剖面Ⅲ)两条补充剖面(图1),作为建立黎溪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记录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扩展过程中的构造变形、地貌演化与气候变化等信息.通过高密度的样品采集、测试与分析,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出露较为连续、完整的路乐河剖面(路乐河组层型剖面)沉积年龄为30.9~5.2 Ma.路乐河剖面沉积环境与沉积速率分析揭示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约31与15 Ma开始的两期显著的构造变形事件:渐新世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中中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变形导致了柴达木盆地的变形与改造.  相似文献   

13.
正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ca.15~17Ma)是新生代气候变冷背景下的一次短期气候温暖事件.由于缺乏陆相记录,目前对于该事件的研究多来自于海洋钻孔.本文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盆地湖相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古地磁定年(剖面厚约270 m)和地球化学研究(剖面厚约400 m).古地磁结果显示文山剖面上段约145 m为负极性,下段约125 m为正极性.参考邻近区域中新世湖相地层的沉积速率特征,我们推测这270 m厚的剖面沉积时间跨度至  相似文献   

14.
宁夏六盘山盆地三叠系新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胜徽 《科学通报》1998,43(4):425-431
在宁夏六盘山盆地数条露头剖面原划归侏罗系延安组的含煤地层中新发现了晚三叠世孢粉、植物和双壳类化石 ,证明这一含煤地层中下段的地质时代应归晚三叠世 ,暂定为延长组 ,上部仍归延安组  相似文献   

15.
冲绳海槽宫古段西部槽底海底气泉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锡武  秦蕴珊 《科学通报》2005,50(8):802-81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调查船于2000年在冲绳海槽宫古段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 在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处理以后, 在西部槽底近陆坡底部的位置上发现了海底气泉的存在. 给出了海底气泉存在的证据, 并讨论了海底气泉的成因及水合物存在的可能. 指出, 模拟测深记录上以及单道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气柱现象可能是由地层中的气体从海底逸出引起的; 海底气泉控制了直径约2.2 km左右的范围, 为一个巨型的低温气泉. H14地震剖面上发育典型的帘式反射, 标志着异常反射区地层中游离气的存在. H12地震剖面在相近的位置上出现的浊反射进一步印证了地层中游离气的存在. 根据地震剖面上异常反射的形式, 推测地层中游离气含量比较高, 至少超过地层体积的1%. 在构造位置上, 海底气泉处在海槽西部近陆坡底部一个次一级的盆地当中. 该盆地的西侧为东海陆架断隆, 而东侧以及南北两侧都被基底隆起所控制. 其中南部的基底隆起至今还在明显抬升中. 盆地中发育了很厚的沉积地层, 地层厚度超过3.5 km. 由于地层自身的重力负荷, 以及周边基底隆起引起的构造挤压, 盆地中层D以下发育泥底辟构造. 泥底辟构造成为地层中超高压气体及低密度流体向上迁移的有效通道, 也是海底气泉发育的直接原因. 根据温度和压力条件估算以及地震反射特征, 认为气泉处帘式反射顶部以上地层可能含有水合物.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磁性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守涛  李忠  黄宝春  刘涛  王清晨 《科学通报》2005,50(19):2136-2144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白垩系年代地层归属以往争议颇大. 通过对库车坳陷北部库车河剖面和克孜勒努尔沟辅助剖面共约927.4 m的地层265个采点446个样品进行的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建立了该区白垩系的磁极性变化序列. 钙质超微化石研究揭示巴什基奇克组顶部有晚白垩世沉积, 文中进一步确认其大致与晚白垩世坎潘(Campanian)中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相当, 跨越时限约为79.1~65.6 Ma, 这与钙质超微化石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有可比性; 而亚格列木组-巴西盖组地层连续, 可对比M18负向带~M3极性时, 相当于贝里阿斯期(Berriasian)至巴列姆(Barremian)早期, 年龄约为141.9~124.1 Ma, 属于早白垩世早中期. 巴什基奇克组与下伏地层很可能为不整合接触, 其间缺失了巴列姆(Barremian)晚期~坎潘(Campanian)早期地层.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山普鲁地层剖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李保生 《科学通报》1988,33(2):140-140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沙山,通常认为是中更新世以来沙漠扩大所形成的亚沙土沉积。但迄今缺乏地层记述和年代学资料以资论证。为此,作者于1985年8—10月对民丰至策勒戈壁、绿洲以南的沙山地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沙山广布于该区海拔2000—3100m昆仑山北缘的冲洪积沙砾石层上,主要由风成沙组成,厚约20—80余米。本文以普鲁地区沙山地层剖面测得的年代为依据,结合剖面一些层位的理化分析资料,着重讨论末次冰期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沙漠变化。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1999年春, 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 取芯5500 m, 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 取得了重要成果. 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 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 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 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 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 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 在此基础上, 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 展示出0.1, 0.4和2 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 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 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9.
朱兆良 《科学通报》1957,2(14):438-438
土壤研究所于1956年起,开始进行中国各主要地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本篇是氟和氯的測定结果,至于詳細分析結果及全部材料,将另文發表。标本及方法本文所用的分析标本,包括各个土类的88个剖面,以及紅壤中的铁盘、西北黄土及紅土層中的石膏、石灰結核等新生体。一般北方土壤分析表層及底層(有9个剖面分析),紅黄壤区分析亚表土及底土。全  相似文献   

20.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