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环境科学理论作为环境教育的理论原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方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教育学.本文从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新近认识、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及人类环境行为效应,分析环境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理论与教育科学理论一样,作为环境教育诞生和发展的理论原点,促进着环境教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动用刑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过程;现行刑法规定了典型的环境犯罪和与环境有关的犯罪,最高司法机关出台了大量的司法解释;环境日趋恶化的现象、(相对)严密的法网与少量的司法判例,折射出环境刑事司法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对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误认,也有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保护的冲突。刑法应对环境问题的出路,一是危险犯的确立,发挥刑法对环境犯罪的预防作用,二是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的分析表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整体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营商环境发展不均衡,苏、浙、沪营商环境得分明显优于安徽省;在市场、金融、法律、政务、人文和生态6个子环境方面,三省一市的分项指标发展各有优势与短板,在政务环境、人文环境方面差异较小,而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与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建议长三角三省一市不断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改善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支持,加强地区社会治安管理和法治合作,不断改善空气质量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以促进区域营商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基于知识本体的反思方法,在明确生态和环境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不仅要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公平实质上是谈论人对待生态与环境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且更要发掘这种正确观点背后的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哲学反思方法的科学原理或相应的范畴体系(宏观架构),它建立在生态与环境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是同关于生态与环境的意识、伦理及法律等概念一道构成的几个组合概念,是驾驭整个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共创美丽中国。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调查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分析环境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一)环境教育的内涵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刘海  程曼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30-134
德育环境是德育内化和外化的重要条件,构建完备的大学德育环境,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大学德育环境构成,坚持方向性与科学性,则是做好大学德育环境建设的前提。本文拟就这方面作浅显探讨,以期提高对大学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环境设计方法论的困境出发,分析了基于可供性理论的环境设计生态学方法论特征,表明其是以生态的整体观作为环境设计方法研究的基石,以生态法则作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准则,以可供性内涵人-环境的协调机制作为环境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从而达到人与环境行为层面的协调、情感层面的共鸣,实现超越功能的人性化设计,从生态实践和生态体验方面建构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分析了环境教育与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分析说明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探讨了环境教育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讨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巳严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环境问题已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极大关注。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极为迅速,环境市场日益繁荣。为了满足从事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水污染控制、环境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需要,辽宁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沈阳工业大学、日本亚细亚大学经营学部等单位的中外专家编写了《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环境链”与“环境链效应”概念,重点探讨了四大环境链———(水环境链、大气环境链、地质环境链与生态环境链)中的水环境链及其链结构、链效应关系,并指出环境中的某一环节的破坏都将导致其它环境或环节的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陈述了我国景区环境管理的现状,从景区利益相关者与景区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就目前我国景区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力求将环境管理全面纳入旅游景区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进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人们对体育环境的认识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概念不清晰、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该文深入分析我国高校的教学环境,科学界定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将其分为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两个方面,并确定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优化体育教学软硬件环境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环境磁学在第四纪气候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磁学的原理及矿物学参数,论述了环境磁学在第四纪气候与环境中的应用,也指出了环境磁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明确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针对现有文献中结论不一致的现状,通过纳入更多的样本和使用Meta分析方法,探索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增长关系的综合性结论,并分析二者关系在时间、空间和规制类型上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我国整体上表现为正相关;在时间异质性上,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前期阶段表现为负相关,在后期阶段表现为正相关;在空间异质性上,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东部地区表现为正相关,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为负相关;在规制类型异质性上,所有类型的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经济增长均为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不一。因此,我国应坚持实施环境规制相关政策,但在不同地区实施环境规制时应确立不同的主要目标,使用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时也应有不同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金强 《科技咨询导报》2008,(25):237-237
河北省的媒介发展呈现出发展水平与发展环境不均衡,不协调的现象,文章认为亟需推进媒介环境改善,而强化新闻的教育特色是改善媒介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即推进新闻教育的本土化并与地方媒介发展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经济环境是如何改变的,社会环境又是如何改变?我们将如何定位新的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改变将带来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代表着必然要有一个与经济环境相对应的社会环境.有需求,必然要产生供应,那么,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文化营销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为响应“双碳”政策,进一步明确中国寒冷地区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特征,基于天津市91个典型滨水住区的Landsat-8遥感影像与空间环境因子,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面状水体热环境调节作用优于线状水体,住区平均热岛强度差值达1.57℃;住区热环境与建筑密度、滨水距离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建筑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周边水面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周边水面率影响权重最高;不同建筑布局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点阵式住区平均热岛强度最低,围合式住区最高;当建筑密度小于19.08%,通过减小住区滨水距离、增加周边水面率能有效调节热环境。提出了改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热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环境安全形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与国内环境安全形势出发,对我国目前环境安全建设面临的压力与问题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保障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人居环境应具有环境、生态与节能效益的观念出发,简要地指出了当前住宅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说明了住宅设计必须具有环境、生态和节能意识,只有注重环境、生态和节能效益,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