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阜新盆地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成藏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是阜新盆地最具开发前景的两个煤层气藏.从成藏条件(包括煤层空间展布、资源丰度、储层特征、封闭条件)和成藏过程(煤层气的形成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两个方面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1)王营-刘家煤层气藏主要以多煤层、巨厚煤层为特征.煤层气含量在6~10 m3/t左右,资源丰度巨大;(2)这两个煤层气藏形成于古近纪,新近纪至今为调整改造阶段,二者的边界为平安F2断层;(3)早白垩世末期主煤层就已经成熟并开始生烃(R0=0.5%~0.8%).次生热成因、次生生物成因气并存.喜山期的岩浆活动造成煤的接触变质并发生二次生烃,但影响有限;(4)该煤层气藏形成后的调整与改造都利于煤的储气能力增加;(5)岩墙的存在沟通了所有含水层和煤层,从而造成多煤层统一成藏.图5,参12.  相似文献   

2.
阜新盆地刘家区煤层气储层特征及产出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阜新盆地刘家区构造演区及构造特征,煤层发育特征,煤的化学成分及排采试验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煤层气含量,煤的吸附性,煤层渗透率,煤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煤体,层气产出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煤层分布广,厚度大,丰度高,煤的吸附能力强;埋深与辉绿岩侵入体是控制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因素,成煤后期构造运动是影响储层渗透率的关键因素,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应在向斜翼部和岩墙,岩体附近变质程度高的煤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理想的煤层气井产能,结合几年来阜新盆地刘家区煤层气开发实践,对煤层气主控地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影响刘家区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单井控制的煤层气资源量、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煤储层渗透率、临界解吸压力、盖层条件和气井施工工艺.提出了煤层气开发的布井原则和有利区块,可对刘家区或其它煤层气开发区选择有利的煤层气井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辽河坳陷东部凸起古生界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以优选有利区为目标,利用钻井、地震、录井、测井、煤岩心化验分析及动态测试资料,通过对煤层沉积条件、生气条件、储集条件、构造条件、岩性组合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探讨了辽河坳陷东部凸起古生界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描述了煤层气藏特征,并对有利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古生界煤系地层沉积环境为潮坪、泻湖亚相,煤层发育、分布稳定;煤岩经历两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高、产气量大;储集层裂缝发育,有利于煤层气储集;后期构造活动较弱,煤层封闭性好;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保存条件好;煤层气为热解成因,成藏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资源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侵入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岩石种属和岩体产状阐明了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侵入岩特征,揭示了侵入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论述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先存构造、地层埋深、煤岩层性质等因素对该井田侵入岩体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煤层气赋集成藏因素和机理的分析,结合煤层气勘探中有煤层却没有煤层气赋集,有煤层气赋集未必是勘探的有利选区等地质认识,探讨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并根据煤层气藏的成因和构造形态对煤层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共划分了8种煤层气藏类型,包括了目前所有已经发现煤层气藏类型。并认为只有在含气饱和度较高的煤层气藏,且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才能成为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7.
东北中低煤阶老工业区是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重点接替区之一,珲春盆地作为东北新生代古近系含煤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为29.12×10~8m~3。对该盆地煤层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的研究将有力促进我国东北古近系煤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基于煤储层低温氮比表面积和等温吸附实验,认为珲春盆地煤储层孔隙度变化与岩浆热变质作用密切相关,煤储层的微孔隙非常发育,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促进了煤层气的吸附和储集作用。结合区域构造、煤层分布、煤储层特征及含气性评价、煤层气保存条件和外部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整体上珲春盆地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尤以盆地西部八连城、板石和城西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最好,是今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使其沿裂陷槽分布;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盆地内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印支期(T3)、燕山期(J3)和喜山期(E2),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6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结果对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背斜圈闭气藏(含上倾型构造及地层圈闭)、向斜圈闭气藏(深盆气圈闭)及煤层气藏(源内气藏)3类气藏进行,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差别很大。其中,对背斜气藏的研究主要侧重天然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聚集及保存机制的研究,对向斜圈闭气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气水倒置形成、气藏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的研究,而对煤层气藏的研究则主要侧重煤孔隙的形成、煤层气富集及保存机制研究。存在问题:其一,把背斜气藏和向斜气藏当成两种成藏动力学机制完全不同的气藏类型,其动力学依据不充分;其二,没有解决气源岩内天然气初次运移机制和聚集机制的矛盾。结论建议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其一,以盆地升降运动为动力学基础,研究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其二,以烃源岩—断裂—储气层为基本输导格架,研究不同输导介质中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上述研究有望解决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形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油气、煤田和煤层气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基础,系统探讨了沁南煤层气藏的特征。通过对气藏静态特征(包括煤层空间几何形态、煤层气成分和含量、储层物性、吸附特征、储层压力及封闭条件)和动态过程(包括煤层气形成、运移和聚集)的分析,指出晚古生代的煤层在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次煤化作用生成的煤层气,在喜马拉雅期遭受了严重的调整与改造后逐渐形成现今的沁南煤层气藏。直接控制该煤层气藏中煤层气富集程度的因素为顶底板与边界断层。目前的高产煤层气井基本上都位于地下水滞流区。  相似文献   

11.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叠合成藏的主要层位.3种气藏均属于热成因气藏,但成藏特征存在差异,依据大量的钻井、测井资料对3种气藏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U-1井以山西组下段和太原组为目标层位,从垂向上对3种气藏的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含气性、气体同位素测试数据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及煤层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累计总生烃量154 mg/g.在孔隙度方面致密砂岩储层>煤储层>页岩储层,储层孔隙主要由纳米孔组成,结构不规则且形态呈开放状态.在渗透性方面致密砂岩较好,煤储层次之,页岩较差.在含气性方面煤储层>砂岩储层>页岩储层.在研究区太原组至山西组下段主要形成了煤层气、页岩气与致密砂岩气的复合型气藏.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东非Anza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nza盆地的地震、钻井及周边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详尽地阐述了Anza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结构,确定了Anza裂谷盆地的叠合改造性质。重点分析了Anza盆地自Karoo期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的主要经历了Karoo期裂陷、白垩纪-古近纪裂陷及新近纪坳陷沉积,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湖相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快速裂陷阶段,并到早白垩世晚期快速消亡,后期几乎全是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裂谷活动中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这种演化发育的特点决定了Anza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油气勘探比较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煤储层具有独特的特征,总体上煤层渗透率低、储层压力低、含气饱和度低,在煤层气选区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地质、储层和开采条件。通过本次对铁法盆地的研究得出结论,获得煤层气高产的地区,储层必须具备较高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地质演化和生烃历史演化的综合结果,它与地下水运动密切相关,属于煤层气成藏动力学范畴。成藏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具有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该区影响煤层气地面井的布设及提高产能问题,通过对阜新煤田煤层气地质、富集机理及刘家区煤层气地面钻井开采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该区煤层气井地面开发和高产能主要受控于煤层的埋深、岩浆岩、水文地质条件、围岩性质和构造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该区选择地面煤层气井布设的井与方向。该成果对阜新煤田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目的是预测盆地内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块。综合采用野外露头观察、钻井岩芯观察和室内分析研究等方法。研究表明,盆地晚古生代多种沉积体系发育,奠定了气藏的物质基础;沉积层序的演化控制了气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及其空间组合;持续供气的气源岩、大范围分布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多因素封盖、就近成藏和成藏期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利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指出盆地内5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区块。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煤成气及其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地层中广泛发育的煤层是大型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煤层埋深为2.2~2.8 km,厚度为22~49 m,镜质体反射率为0.6%~2.5%,属长焰煤—贫煤;煤层是良好的烃源岩,其平均生烃强度为23.52×108m3/km2.煤层、砂岩储层和顶部上石盒子区域性泥岩盖层的良好空间配置是上古生界煤成气砂岩气藏形成的关键.描述了该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和泥岩中2种高角度裂缝特征,指出了裂缝的形成时期及其在煤成气成藏中的运移通道作用.最后将该地区煤成气藏近源型成藏模式细分为近源-源内聚集型和近源-裂缝运移型.  相似文献   

18.
影响鸡西盆地煤层气赋存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鸡西盆地煤层气赋存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利用鸡西盆地钻井资料、瓦斯解吸资料、矿井瓦斯涌出量、瓦斯突出事故资料和大量样品测试资料,通过对盆地煤层煤化程度、埋藏深度、储层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得出鸡西盆地内煤层埋藏较深、煤化程度高、生气量较大,煤层储层以微小孔为主、渗透率相对较差、不利于煤层气运移,瓦斯压力接近静水压力、围岩封闭条件较好、节理不发育、故煤层含气量大;构造对煤层气的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级构造单元中的隆起部位不利于煤层气富集,坳陷部位有利于煤层气富集,若坳陷内次级背斜核部缺失穆棱组上部地层含气量小,反之则变大.该成果对鸡西盆地煤层气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宁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二叠含煤层系的主要分布区,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8×1012m^3。本区煤层气成藏控气条件有利,具有煤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含气量高、煤层吸附饱和度高,顶底板封盖性能好等特点,是煤层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本文主要论述了保存条件对于煤层气藏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保存条件主要指封盖能力,构造.厚度,煤级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第三纪济阳盆地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小型构造、深部构造、地温场、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地貌和水文特征判断,早第三纪济阳盆地大地构造性质属大陆裂谷,其演化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孕育、裂谷期初始扩张裂陷—强烈扩张裂陷—晚期扩张裂陷—衰亡和后裂谷期拗陷漫覆6个阶段,晚第三纪为拗陷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