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整体性的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各种方法所构成的一个方法体系,其中任何单独的一个方法或几个方法都无法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从整体上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体系才是真正掌握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缺少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整体性研究和运用,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僵化,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6,(1):89-93
马克思主义既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更是通过现实斗争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因此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手段与目的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决定了它不是传统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也不是近代以来具体的实证科学,而是关于社会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的回溯现象其实就是由于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导致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理论化、实证化知识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要突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应从“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首尾贯通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综合安排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三方面突出其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王丽杰 《科技信息》2009,(30):54-54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展开,为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原理课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入手,深入论述原理课教学为什么要贯彻整体性原则,要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可行性措施实现原理课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基本精神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发展史、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宣传网络平台的科学构建,是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如何将丰富而多变的平台要素积极协调起来,既平台要素围绕主题各尽所能、各施所长,规避相互间无谓的竞争和抵消,又使它们紧密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宣传网络平台"1+1〉2"的整体性功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概念的思想渊源。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概念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概念具有未然性、复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是实现该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载体形式.专题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准确性、针对性原则,正确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主管老师与主讲老师的关系,解决好教师知识更新、教学课堂管理、学生考核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改革,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针对目前整体性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原理"课教师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的理论魅力;进一步突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本质;改进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是一个以中国化为核心的统一整体。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大众三者既不是相互分离的,又不是彼此等同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之间是既不可分离又并不等同的。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在"三化"的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三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向,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在中国实践、时代发展和人民大众中马克思主义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十八大再次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中国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就开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产生了诸如阐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阶级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好经验;也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比较局限、理论具有不完整性、渠道单一的不足。这给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重视并创新大众传播方式、促进理论内容的大众化、用通俗的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学界热议的理论问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二者之间的肯定性或积极性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肯定性关系的讨论长期停留在语言和概念的表述性使用层面,模糊含混,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和逻辑分析。从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积极性关系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四种逻辑图式完备地表现出来。通过对这四种逻辑图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真实关系应当是一种交集关系,这一交集的重合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在最终目标上的一致性——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和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深层内容,受教育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的一致是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隐匿性、惯常性和顽固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唯物、辩证、实践等思维方式的统一。循序渐进式的思维训练和爆破式的思维撞击是培养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的两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是把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得最为成功的,是让马克思主义旗帜更红的世界无产阶级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15.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论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现代西方的生态学思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后现代思想平台上内在整合起来,试图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苏联的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作为"世界性的大学问"而被夸耀一时。对我们来说,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别样想象与理论设计,究竟是对它的积极捍卫、全面开敞抑或"跪着造反"、严重遮蔽,是对它的替代选择、创新超越抑或改旗易帜、根本拒斥?现代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存在根源性的制度关联抑或只是现代性思想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元文化嵌入和广泛的智慧联盟而确立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能有机地矫正马克思主义的"反生态性"而获得重构与新生吗?"有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纯粹性的生态体系,而是蕴含着多种复杂性语义的政治图谋,它究竟是否算得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还悬而未决,更遑论能指望它见重于时代并开辟未来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有特定的学科定位、研究内容和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一切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内外表现,民族在社会结构中的要素、形式和特征,民族问题理论及解决的纲领政策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始终坚持存在的物质性、变化的客观性、关系的整体性、作用的双重性、目标的融合性等立场原则,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新理解与对怀特海"机体哲学"的新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有机思维。有机马克思主义将联系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普遍原理理解为"有机整体",将包含着"有机"思想的怀特海机体哲学有效的改造为"有机哲学",在对二者继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自身的有机思维特质,即开放的灵活性、生态的整体观以及人类的共同福祉,使有机马克思主义得以出场。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产力是指文化作用于生产力并在促进生产力变革、解放、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化对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推动力。解放、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提高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自身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引导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自身与各种文化传播介质相融合的能力;必须繁荣马克思主义文化,壮大马克思主义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由沃勒斯坦所奠基的世界体系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流派之一,它“修正”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折衷的方式继承了马克思和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卢森堡和列宁等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论以及马克思和卢森堡的历史趋势论。沃勒斯坦的这一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解构了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世界经济的整体性,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及其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