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艾伦·金斯伯格与佛禅的因缘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文学和文化背景相关联。大学时初结佛缘,后在与东西海岸的师友交往中佛缘渐深,以至亲自到印度、中国学佛参禅,最终皈依佛门,信奉持受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在佛禅的因缘中,威廉·布莱克的声音穿越时空开启他灵性的顿悟;在禅悦的人生中,他随缘任运,融通诗禅的自发写作表现出感悟生活真实的诗禅美学;在禅悟的人生中,他慈悲为怀利益众生,超越生死而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相当一部分诗朦胧以至晦涩、阐释上聚讼纷纭,具有多义性特点,这与其创作中直觉思维的运用有直接关系。李商隐诗表现出直觉思维的诸般特色,如整体性、非逻辑性、跳跃性、超越性及直接性等。李商隐直觉思维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他对传统诗论的超越、对诗歌独创性的追求;二是佛教、道教对其重视心灵表现、推崇妙悟的影响。对于李商隐这类具有直觉思维特色的诗作,用理性去分析、解构往往是行不通。  相似文献   

4.
结合司空图生平事迹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针对其诗论核心观点“外三说”、《二十四诗品》中的境界说、形神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佛禅认识思维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就司空图诗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与佛禅的禅观、形神观,诗论中主体性意识与佛禅顿悟说以及诗论所体现出的中观思想等问题逐一阐释。同时根据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特征挖掘其与佛禅认识思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论述其诗歌创作是在融摄佛禅认识思维方式后对其诗论主张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隐含在《圣经》中的亲吻神学思想开辟了认识李商隐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李商隐浓郁的宗教意识具有与基督教的亲吻神学进行比较的客观可能性。李商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优秀篇章,具有阴柔的美质,可以列于世界诗歌经典作品之列。李商隐人生的不得志在诗歌的王国中得到了补偿,诗人通过自身的艺术追求寻找到了人生的终极关怀。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活动可以看成是他终身宗教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是“驱笔得阴”的道教修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物为切入点,探讨德语现代作家里尔克在物与观看、物与经验,物与自我存在等方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冯至的影响.文章认为,冯至对里尔克的接受经过了道家、佛禅思想的过滤并在二者之间游离.冯至没有走向超验的存在,而是着眼于对现实的承担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吴伟业为清初文坛泰斗,一生留下了数百首和佛禅相关的诗歌,其人其诗与佛禅有着不解之缘。深厚的佛学修养对其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其诗歌表现了一定的空幻意识,追求诗歌的禅趣美,佛禅思想对其崇尚性情的诗学观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诗人最终还是未遁入佛门,这和诗人的家庭牵绊,胆小懦弱、举棋不定的性格及"贬官禅悦"的心态等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龙场悟道”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王阳明对儒学的长期的百死千难的探索中豁然贯通的结果。他在龙场体认了“圣人之道”,主“知行合一”说指示“成圣之道”,范围朱陆而超越之,消解了宋儒“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对人生意义的体悟综理儒佛,把超越人生痛苦之方付诸君臣父子之伦。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内容质朴,针对社会现实,风格上浅俗平易,自然流畅,雅俗共赏.影响其浅俗诗风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时代、官场、佛禅、爱情等白居易几个人生重大际遇方面,找到其诗风浅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叶婷 《科技信息》2010,(18):I0122-I0123
二战后,随着垮掉派运动在美国的兴起,美国文坛刮起了一股学习佛禅的风潮,不少诗人开始研究佛禅思想,美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就是这样一位菩提树下的诗人。本文对于王红公诗歌的探讨主要从佛禅对于王红公诗歌素材的选择、诗歌意境营造的影响以及王红公诗歌当中体现其深受佛禅影响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三个方面研究王红公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与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来救赎人生,却以“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的方式告终人生。朱湘的悲剧超越了现实的喧嚣、焦虑与痛苦,完成了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对他的悲剧进行解读和反思有利于返回历史文化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与佛禅颇有夙缘,佛禅的节制欲望、回归本心、随缘而行等思想影响了梁实秋的人生观,佛禅的真心见性、顿悟简捷的风格也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并使梁实秋一直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梁实秋始终处于佛禅的边缘又不遁入宗教境界,对于佛禅的接受仅止于人性的层面,与佛禅又有了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13.
辽金诗文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佛经禅典移植而来的话语。这一现象从特定侧面体现了佛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渗透溶浸。其表现主要反映在借用佛禅意像、使用佛禅故实和引用佛禅语汇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从王蒙的红学研究、李商隐研究以及王蒙对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等方面探讨王蒙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强调了《红楼梦》作品的原生性,以及由原生性引发出的无限的"话题价值",而内容的博大精深又决定了对它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王蒙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锦瑟》等无题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王蒙还阐述了李商隐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上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南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同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诗人的朱湘和顾城,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过各自独特的贡献。从憧憬自由、向往光明,到痛苦幻灭、颓丧自沉,朱湘走着一条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而从天真童趣的童话诗人走到灰色的死亡诗人,顾城的灵魂在光明里堕入了永远的黑暗。  相似文献   

17.
姜夔作为南宋词坛一大家,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思想中渗透着佛、道二家相融并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宋代文士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文章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姜夔的佛禅思想做分析,进而对姜夔思想和心灵世界中的佛禅因素及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的文化现象做了解和探寻。  相似文献   

18.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古代士文人清晰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自然命定使其陷入痛苦与困惑,同时也逆向激发古代士文人挑战生命局限的勇气。通过寻觅、体验与履践,古代士文人以价值超越、亲伦超越、艺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超越等多元途径,实现了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超越,赋予个体生命更丰富、更完美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中叶后的文化圈内出现了一股整合会通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从而打通自然、人生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既带有传统天人合一的因子,更融进了外来佛教学说的血液。佛禅思想对整合会通的新思潮尤其是文艺思潮起到了催化和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崇佛的行为和与佛禅思想有关的诗文创作入手,阐述了白居易思想中以佛禅为生活情趣追求的特点,认为白氏生活追求实则指向俗乐,特别是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