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TLR9是先天免疫系统中识别细菌和病毒CpGDNA的主要受体。TLR9信号转导利用MyD88依赖途径.在IRAK-4、IRAK-1、TRAF6和TAKl等关键信号蛋白的协同作用下.激活NF-KB和MAP途径,诱导产生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最终引起Thl样炎症反应。TLR9除了有抗感染作用,还与自身免疫紊乱和一些恶性肿瘤发生相关。研究TLR9能帮助了解相关疾病发病机理及寻求预防和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Chelex-100和蛋白酶K的蚊虫足样本DNA提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出一种蚊虫附肢(如单只足)微量DNA的提取方法,用于蚊虫分子鉴定和基因型研究。【方法】采用Chelex-100溶液和蛋白酶K结合的方法用于单只蚊虫足的微量DNA的提取。基于该方法,将不同方法保存的不同蚊种的足作为实验材料,从中提取蚊虫基因组DNA;以之为模板,扩增核糖体DNA的D2,D3,ITS2区以及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提取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扩增片段,进一步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序列。【结论】该方法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方便,减少了对蚊虫样本的依赖。单只足用于DNA提取不影响对剩下的部分开展形态学等研究,可以作为蚊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微量DNA样本提取的重要方法,也为其他昆虫微量DNA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DNA与识别分子,尤其是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研究是生物电化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之一 [1].电化学研究可以得到DNA与识别分子相互作用的宏观信息,而光谱研究则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理解两者的作用机理.本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光谱技术首次研究了吩嗪类染料~中性红(NR)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讨论了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出一种蚊虫附肢(如单只足)微量DNA的提取方法,用于蚊虫分子鉴定和基因型研究。【方法】采用Chelex-100溶液和蛋白酶 K 结合的方法用于单只蚊虫足的微量 DNA 的提取。基于该方法,将不同方法保存的不同蚊种的足作为实验材料,从中提取蚊虫基因组 DNA ;以之为模板,扩增核糖体 DNA 的 D2 , D3 , ITS2 区以及线粒体 COI 和COII 基因,并对 PCR 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提取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了高质量的 DNA 扩增片段,进一步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序列。【结论】该方法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方便,减少了对蚊虫样本的依赖。单只足用于DNA 提取不影响对剩下的部分开展形态学等研究,可以作为蚊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微量 DNA 样本提取的重要方法,也为其他昆虫微量 DNA 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荧光探针、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牡荆素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牡荆素可将盐酸小檗碱从DNA双螺旋中挤出,导致其荧光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牡荆素与DNA主要以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结合,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下牡荆素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56×105和1.885×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363和1.0615;黏度实验进一步证明牡荆素是以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缩短标签识别时间,提高系统的识别效率,针对多阅读器环境,提出一种基于排队理论的射频识别系统标签识别流程优化算法,并结合最优控制理论,建立分析模型.离散排队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量标签排队的解决方案是:将单阅读器识别模式改为多阅读器识别模式.将进入识别区域的标签随机分组,提出区分首选阅读器顺序的标签识别方法.引入阅读器之间的切换时间和标签不满意度,根据各组标签的预测数目,结合最优控制理论,获得首选不同阅读器情况下的最优识别流程.对比各识别路线的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所建立模型获得的最优流程去识别标签,标签识别速度快,标签不满意度低,避免了由于大量标签排队堆积于某一阅读器而导致的漫长等待时间,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法和粘度法研究了3个镓(Ⅲ)—水杨醛氨基酸Schiff碱配合物(GaL2,GaLbipyCl,GaLphenCl,L为水杨醛谷氨酸Schiff碱,bipy为2,2'-联吡啶,phen为1,10-邻菲啰啉)与DNA分子的键合作用.紫外-可见光谱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循环伏安法表明GaLbipyCl与DNA的作用涉及沟槽或静电结合方式,GaL2和GaLphenCl与DNA发生嵌入作用;粘度法表明配合物与DNA以沟槽模式或部分插入的方式结合.综上所述,推测3个配合物以沟槽模式或部分插入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饥饿条件下,哺乳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代谢应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Toll样受体-4(TLR4)是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最近的研究表明,TLR4介导的炎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是弓形虫感染刺激机体先天防御系统所产生的两个关键性细胞因子,其信号是通过To1l样受体(TLR)介导的髓样分化因子(MyD88)依赖途径来激活早期的先天免疫反应.研究证实TLR 11在应答弓形虫感染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但是它在人体中仅仅只是个假基因.因此,在缺失TLR11的情况下,人体受到弓形虫感染后如何引发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就人和老鼠体内对寄生虫防御起作用的感知分子和效应分子的相似性和区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与病原体的长期抗争中,植物进化出双重天然免疫系统,即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TI)和病原体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ETI),其中模式识别受体(PRR)和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受体(NLR)分别在这两道防线中以多种方式发挥识别作用.以植物免疫受体和病原体配体结构生物学研究为基础,综述了5种由PRR和NLR介导的病原体识别机制的类型:PRR介导的直接(类型一)或间接(类型二)的病原体识别机制;NLR介导的直接(类型三)或间接(类型四)的病原体识别机制以及依赖NLR的集成结构域(ID)(类型五)的病原体识别机制.植物免疫受体的蛋白结构解析结合其识别机制的功能研究,将会为作物抗病工程开辟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Toll样受体家族(TOU likereceptors,TLRs)是先天性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非常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家族,Toll样受体2(T011-likereceptors2,TLR2)是已经克隆的Toll样受体家族中表达范围最广,识别病原微生物种类最多的成员。它可单独或协同其他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完成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触发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级联免疫应答,尤其是针对细胞毒素的抗炎症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对N-SL动物TLR2的分布,结构特征,配体识别,信号转导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偏振技术检测了Mg2+对G4DNA、BLM-G4DNA复合物和BLM642-1290解旋酶与G4DNA结合的影响.结果表明,G4DNA荧光偏振值随着Mg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BLM-G4DNA复合物的荧光偏振值随着Mg2+浓度的增加出现下降—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P<0.01);G4DNA与BLM642-1290解旋酶结合的荧光偏振值随着Mg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1);分析不同Mg2+浓度下两种分子结合的Kd值,发现Mg2+浓度为3.0 mmol/L时,BLM642-1290解旋酶与G4DNA最容易结合,表明适量Mg2+浓度会促进BLM642-1290与G4DNA的结合,但会引起两种分子结合的形状、流动性和电荷等性质的改变.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BLM解旋酶对G4DNA的作用机理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基因打靶是在基因组指定位点插入、删除和替换DNA序列的技术。由于同源重组频率低,在植物中高效的基因打靶技术一直未被建立,制约了植物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近年来,人工设计的锌指蛋白和TAL效应因子DNA结合结构域实现了对全新DNA序列的识别。人工设计的DNA结合结构域连接核酸内切酶能在基因组指定位点创造双链DNA断裂,进而产生定点突变和促进同源重组。笔者重点介绍锌指核酸酶和TAL效应因子核酸酶在植物基因组定点突变和基因打靶中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木材识别的角度,对木材DNA提取方法(CTAB、SDS、PTB、DNeasy Plant Mini Kit等)和DNA条形码及DNA指纹图谱等基于DNA的木材树种识别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其中,针对DNA条形码方法,重点阐述了基因组DNA中可用的特征序列来源叶绿体基因(chloroplast DNA,cpDNA)rbcL、matK、trnH-psbA间隔区序列,核糖体基因(ribosomal DNA,rDNA)ITS序列,以及变异位点的识别和系统进化树的应用等问题;针对DNA指纹图谱方法,重点阐述了(RAPD、ISSR、SSR、SNP)4种DNA分子标记方法在DNA指纹图谱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笔者认为,以DNA特征序列为依据的木材树种识别理论上虽然是可行的,但要应用于实际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诺氟沙星—铽(Tb^3 )络合物与核酸(DNA)的相互作用,据此建立了核酸的测定方法,讨论了诺氟沙星—铽与DNA分子之间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木材识别的角度,对木材DNA提取方法(CTAB、SDS、PTB、DNeasy Plant Mini Kit等)和DNA条形码及DNA指纹图谱等基于DNA的木材树种识别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其中,针对DNA条形码方法,重点阐述了基因组DNA中可用的特征序列来源叶绿体基因(chloroplast DNA,cpDNA)rbcL、matK、trnH-psbA间隔区序列,核糖体基因(ribosomal DNA,rDNA)ITS序列,以及变异位点的识别和系统进化树的应用等问题;针对DNA指纹图谱方法,重点阐述了(RAPD、ISSR、SSR、SNP)4种DNA分子标记方法在DNA指纹图谱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笔者认为,以DNA特征序列为依据的木材树种识别理论上虽然是可行的,但要应用于实际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在光化学、光物理、光催化,电化学、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分子识别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合物分子识别方面的研究是当今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评述了Ru(bpy)32+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识别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主要从pH发光传感器、阳离子识别、阴离子识别、DNA分子识别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从鲕粒碳酸盐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出发,在提取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建立电相—岩相库统计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极值方差聚类法实现自动分层,以灰色关联法识别单井剖面的鲕粒碳酸盐岩地层,并结合储层物性参数的精细解释建立了鲕粒储层测井识别模式,编制了相应的处理程序。应用表明,该套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力,能识别出单井剖面中0.5 m以上的鲕粒储层,提高了鲕滩储层的纵横向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在光化学、光物理、光催化,电化学、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分子识别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合物分子识别方面的研究是当今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评述了Ru(bpy)32+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识别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主要从pH发光传感器、阳离子识别、阴离子识别、DNA分子识别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芹菜素(API)为模板分子,2-乙烯基吡啶(2-Vpy)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合成了芹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API-MIP).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API与2-Vpy的非共价作用,采用平衡结合试验评价了API-MIP对底物分子的识别能力和吸附性能,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API-MIP通过静电作用对API产生分子识别,并对API表现出很高的亲和力;Scatchard分析表明,API-MIP中存在对API有不同亲和力的两类结合位点;与对照物在API-MIP上的吸附行为比较表明,API-MIP对API具有良好的分子识别性能.API-MIP对API的选择性吸附基本在1.5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