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酚类化合物——黄烷醇类物质,常温下为浅黄或浅绿色粉末,味涩;易溶于温水(40℃~80℃)、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苯等有机溶剂,有吸湿性;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茶多酚具有强抗氧化能力,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机合成法合成茶多酚-锗化合物.运用反相液相色谱技术初步分离茶多酚和茶多酚锗的酚类组成.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化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技术分析茶多酚及茶多酚-锗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茶多酚主要由儿茶素及酚类化合物组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棓酸甲酯(EGC-MG)和表三羟基黄烷-3-醇没食子酸酯(EZG)易与Ge4 反应且形成含锗的酚类化合物.茶多酚及茶多酚-锗化合物均有抑制肺癌细胞生长的能力,其抑制速率随着酚类化合物浓度增加而提高,但茶多酚锗抑制速率高于茶多酚近1倍.  相似文献   

3.
以3,5-二羟基苯甲酸和间苯二酚为原料,分别经酯化、乙酰化、甲氧甲氧基保护或甲基化、酰肼化、氧化、醛酮缩合、环化、Algar-Flynn-Oyamada反应以及脱保护基等步骤,以21%~32%的总收率合成了7,3’,5’-三取代黄烷酮1a~1b和黄酮醇类化合物2a~2b,所有合成产物通过1H NMR,IR,MS进行了结构确证.其中黄烷酮1b是从药用植物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ang etH.C.Fu中分离得到的新天然有机化合物,此次为首次全合成.  相似文献   

4.
运用聚酰胺、硅胶、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方法,从云南产龙血竭总酚提取物中分离出4个黄烷类、2个芪类、4个甾体类成分. 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显色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是4’,7-二羟基黄烷;7-羟基-4’-甲氧基黄烷;4’,7-二羟基-3’-甲氧基-8-甲基黄烷;4’,7-二羟基高异黄烷;4’-羟基-3,5-二甲氧基二苯乙烯;反式-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豆甾醇;4-甲基-胆甾-7-烯-3β-醇;环阿尔廷醇;25(R)-薯蓣皂苷元. 化合物4’,7-二羟基-3’-甲氧基-8-甲基黄烷、反式-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环阿尔廷醇、25(R)-薯蓣皂苷元为首次从龙血竭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以3,5-二羟基苯甲酸和间苯二酚为原料,分别经酯化、乙酰化、甲氧甲氧基保护或甲基化、酰肼化、氧化、醛酮缩合、环化、Algar—Flynn-Oyamada反应以及脱保护基等步骤,以21%~32%的总收率合成了7,3’,5’-三取代黄烷酮1a~1b和黄酮醇类化合物2a~2b,所有合成产物通过0HNMR,IR,MS进行了结构确证.其中黄烷酮1b是从药用植物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angetH.C.Fu中分离得到的新天然有机化合物,此次为首次全合成.  相似文献   

6.
黄烷酮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在诸多的黄烷酮合成方法中,经查尔酮环化的合成路线是一条合成黄烷酮的经典线路,方法主要是在环化剂的作用下使2'-羟基查耳酮闭环生成黄烷酮;并介绍了近几年来在不同介质中合成黄烷酮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油茶叶茶多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油茶叶中儿茶素类主要成分以及体外抗氧化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油茶叶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40、微波时间120s、微波功率400W,此条件下,茶多酚提取的得率为9.59%;油茶叶儿茶素类主要成分为EGC和EC,无EGCG、ECG及C;儿茶素类成分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较强的总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8.
有机稀溶液在吹脱条件下的传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吹脱-称重法对有机稀溶液在吹脱条件下的传质速率进行了测定,所测定的有机溶质范围包括醇类、酮类、苯类、酯类、卤代烃类。测定结果表明卤代烃类,苯类在水中的吹脱速率最快,酮类和酯类次之,醇类最不易吹脱。以气-液双膜理论为基础,对吹脱条件下传质速率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探讨,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所采用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水-气分散两相系统间传质过程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是茶叶重要内含化学物质,其含量占鲜叶干重的15%~30%,是一类以儿茶素为主体的酚性化合物。自50年代日本发现茶多酚的特殊保健作用以来,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茶多酚的研究,现已涌现大量研究成果,本文摘介如下。 1 抗癌抗衰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茶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这主要是茶多酚的功效。现已发现茶多酚类不但具有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且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日本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抑制α-苯并芘、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的致突变作用,能防止人体肿瘤发生。俄罗斯研究发现,茶多酚  相似文献   

10.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南京市紫金山24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24种植物中共检测出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醚类、酚类及烷烃类等8类165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萜烯和醇类为主。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白玉兰,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1.99%;其次是扶芳藤(66.56%)、青桐(50.30%)及冬青(8.14%)。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冬青,其含量占挥发性物质总量78.53%;其次是黄连木(72.99%)、荚蒾(66.69%)、枫香(58.81%)、麻栎(56.10%)、香樟(54.46%)及白玉兰(7.48%)。  相似文献   

11.
潘卫仓 《甘肃科技》2011,27(15):57-58
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是儿茶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是一种目前不能人工合成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安全无毒,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主要以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和应用前景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绿茶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同时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相关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集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6个内含物成分定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 5、0.910 7、0.970 6、0.922 5、0.964 1、0.903 7;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574、0.418、0.279、0.959、0.735、0.28。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更适合于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珊瑚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10年来中国珊瑚(软珊瑚、柳珊瑚和石珊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新进展;从珊瑚中分离出了许多结构新颖并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的类型主要涉及到甾醇类、萜类、含氮化合物类、长链脂肪酸酯和长链醇类.  相似文献   

14.
脂肪酶作为工业中常用的酶,以其可以拆分手性有机物的独特性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性醇类这一大类手性有机物在工业生产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脂肪酶用于手性醇类的拆分这一研究方向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脂肪酶在拆分手性醇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预测醇类增塑剂所含碳原子数以及羟基数对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醇类化合物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三类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依次为: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由此可推断,当醇类增塑剂含羟基数相同时,碳链越短,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当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时,醇类增塑剂中所含的羟基数越多,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6.
抗氧化类辐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3):8271-8276
抗氧化类辐射防护剂是通过与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反应,阻断重要生物分子由于辐射损伤引起的连锁反应,从根本上发挥抗辐射作用。对茶多酚、黄酮类、多糖等抗氧化类辐射防护剂的特性、抗辐射效果、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桑红源  王蕾 《科技信息》2007,(24):44-45
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提取技术、茶多酚的含量测定方法、茶多酚的应用等,最后对茶多酚的发展现状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对补充营养寄主的选择机制,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了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及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及野蔷薇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小果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5类16种,并以C15H24为主,野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7类23种,并以C15H24为主;小果蔷薇和野蔷薇同时包含3类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野蔷薇醛类(最高)和萜烯类相对含量较高,小果蔷薇醇类(最高)和醛类相对含量较高;野蔷薇芳香烃类(最低)和呋喃类相对含量较低,小果蔷薇酚类(最低)和萜烯类相对含量较低。研究表明,云斑天牛补充营养寄主小果蔷薇和野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呋喃类、酚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和芳香烃类,其中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高,芳香烃类和酚类相对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9.
柿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对柿叶的化学成分研究。研究表明柿叶含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类、植物甾醇类等化学成分并具有广泛生物活性。进而,为柿叶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烷酮烯醇硅醚的合成及其与氧化银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Me_2NSiMe_3为试剂合成了4个黄烷酮烯醇硅醚,收率很高。黄烷酮烯醇硅醚用氧化银氧化主要发生脱氢反应,生成黄酮,同时有少量3,3″-偶联反应产物双黄酮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