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2.
论新诗发展的路向: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与散文等其它题材不同,是很讲究音乐性的。新诗要想在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席位,必须继承古诗的优良传统,必须重视音乐性。在创作中,走音乐化这条道路是新诗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音乐性是诗歌的体特征。诗歌和音乐紧密结合,一同起源,相互影响,同流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离开了音乐性,诗歌就不能成为它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创作与诗歌主张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以自己的诗歌实践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成果,他的新诗理论对当时中国新诗也起着积极的建构作用,对当时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化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历来中国新诗被视为受西方诗歌影响而远离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新体。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本文从本体角度阐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诸多影响,认为正是古典诗学的滋育和制约才造就了新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诗美流向。因此新诗变革的各种优劣现象都可以在古典诗学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6.
汤松波,作为新世纪广西诗歌中一位“离去又归来的歌者”,以豪迈而又略显忧郁的笔触行走在历史与自然之间,“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忆”和“对自然和乡土的眷恋”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的两极。以赤子的情怀抒唱出一曲曲温婉而动人、浪漫而质朴的赞歌,为新世纪诗坛带来了别样而清新的气息;他诗歌的简洁和素朴以及抒情性、音乐性和可朗诵性也为处于困境中的新诗发展带来了某种启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善于把握中西诗歌中的相通特质,并将诗歌进行智性的选择与转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卞之琳在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变主要体现在吸收艾略特、瓦雷里等诗歌养分时,又融入自身深刻的审美体验。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的选择和异变是大意诗歌领域的一个再创造,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新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他的诗短小精悍又哲思深远,并且在新诗的格律化方面有颇有建树。他将诗歌规律与诗歌所反映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形式和韵律都为主题服务,同时,又通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主题可观可感,强化了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0.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对于诗歌创作的繁荣,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新诗怎样“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如何在诗歌中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怎样达到诗歌抒人民之情,唱家乡、祖国之歌,达到完美的艺术形式?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广大诗歌作者,诗歌理论工作者和读者,一直在密切地探索着、关注着,在进行勇敢地开拓着,并且在创作和理论上反映着。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一生创作颇丰,被人提及更多的是他那至情至真的散文。而朱自清早年是以新诗闻名于文坛,并积极倡导和参与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专门的诗歌刊物——《诗》月刊,引导了当时新诗的发展方向。同时他还在新诗创作、新诗评论、外国诗歌的译介、扶持新诗人等方面均有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委婉含蓄和优美自然的民族风格,这既是中国诗歌创作长期探索总结的结果,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一诗风应该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以改变近年来新诗的张扬和造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李金发是 2 0年代中国诗人中的另类 ,他别求新声于异邦 ,引入西方象征主义诗歌 ,开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 ,完成了中国诗歌由以音乐为中心向以意象为中心的转型 ,并在新诗艺术建构中强行补足了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多解的一面。李金发诗歌的选择 ,代表了中国新诗的民族化、现代化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伊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现代派著名诗人,而且也是著名批评家和翻译家。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开创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他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把中国诗歌传统带进了西方现代派文化之中,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他深信中国诗歌能为美国新诗"提供具有伟大的价值和实用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了新诗从探索与实践到发展与创新的过程。认为相对于旧诗语言的精炼耐读、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的特点,新诗语言具有先天不足的特征;目前,新诗语言尚未达到很好地表达诗的内涵的需要,还应不断地思索、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诗要有体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是诗歌有效传达与新诗发展之必需。在当下这样一个非诗盛行、诗歌写作标准混乱、新诗出现危机的时期,强化新诗的体式自律十分必要。强化新诗体式自律,首先应走出对新诗的一些认识误区;其次应坚持以自由诗体为主,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自由体诗;第三应更多地从民族诗歌中汲取营养,探讨出舍乎民族审美心理需要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诗发展史的角度,论述新诗第一个刊物《诗》对新诗发展,在理论、创作、中西诗歌交流等方面的贡献、局限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大文学的背景下审视中国新诗的构建与发展,它在主动接受世界文学现代性的同时,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建构最初时的突破与传承,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诗现代性重建过程中的回归与寻根意识,中国新诗在努力寻找个性的自我和未来,构筑诗歌的心灵之城,形成20世纪中国新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而又长期评价不一的诗人。本文试就徐志摩的创作思想、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徐志摩的思想曾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诗歌在大革命失败前后有显著变化,但创作中积极因素仍占主要地位。尤其在艺术上,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用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他的诗独成一家,对新诗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