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SCTPA)诊断肺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48例肺血管病变的MSCTPA影像表现,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 MIP)、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等.结果全部病例依据直观的二维、三维重组图像得以明确诊断,其中,肺动脉栓塞43例,肺动静脉瘘4例,肺隔离症1例.结论MSCTPA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组技术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病变全貌,对肺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价值,可取代有创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DCTA对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行全脊柱螺旋CT平扫及CTA检查,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VR法)对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相关部位进行重建,所得图像与MIP、MPR/CPR、SSD、3-D骨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方式对比,以评价其优越性,并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较全面地评价脊柱侧弯的相关表现。[结论]MDCT全脊柱螺旋CT扫描及CTA检查,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对脊柱侧弯做出全面的评价,可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制定手术计划,保证手术安全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A及MPR、MIP、VRP等重建处理后可显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业段肺动脉。受累动脉9支,其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4例,肺段及段以下栓塞苦8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FA)的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r对肺栓塞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08年2月。2010年12月经CT肺动脉增强扫描证实为肺动脉栓塞患者15例,并将图像进行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再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像学表现。结果通过64层螺旋增强扫描以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显示肺动脉栓塞累及的范围和肺动脉栓塞间接征象。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并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脊柱损伤患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Syngo 3D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用:Fly-Through作仿真内窥镜观察,全方位对病变部位、范围、解剖结构及邻近组织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椎体骨折36例,椎体骨折伴椎管狭窄13例,小关节脱位12例。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相应的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尤其是MPR及MIP对椎体骨折显示率为100%;仿真内窥镜能多角度观察病变椎管内形态及狭窄状况。结论:多层螺旋四尤其是MPR、MIP及仿真内窥镜的应用能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三维重建技术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鼻外伤病例采用16排螺旋CT行常规横断位非螺旋薄层扫描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观察鼻骨损伤细节,同时与二维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MPR、MIP、及VR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鼻骨骨折细节,并能明确的鉴别横断位所显示的非骨折性透亮线影。结论 16排螺旋CT结合MPR、MIP及VR等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有效的减少过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刘刚  杨立 《前沿科学》2012,6(3):49-58
随着多排螺旋CT的迅猛发展以及碘化胆管对比剂的不断升级,分泌性CT胆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有了显著提高.本文对分泌性CT胆管造影的发展历史、检查方法、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碘化胆管对比剂的发展史、对比剂的常见副反应等进行了综合性的回顾和探讨.作为有创性检查ERCP和PTC的替代和补充,分泌性CT胆管造影具有安全、简单、无创、检查时间相对较短、胆系充盈效果好等特点.CT胆管造影可为肝胆外科手术,腹腔镜手术、肝移植手术和介入治疗等制定手术计划,评估手术风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64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在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对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96例椎体影像资料进行了分析,患者摄腰椎X线片确定骨折椎体,采用1.0mm层厚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对所得数据1.0mm间距重建,应用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对源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多方面、多角度的二维图像,并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准确诊断腰椎椎体骨折及脱位,评价椎管狭窄程度、椎体压缩度。64层螺旋CT MPR重建技术对腰椎部骨折及脱位等能够快速、准确作出诊断,能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压缩程度,清晰观察骨折线,能够直观显示爆裂骨折椎体后缘骨折片突入椎管内的范围,可以准确测量椎管的前后径线。对附件骨折能够准确显示,直观显示椎体的滑脱改变,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64层螺旋CT MPR图像重建技术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有重要价值,对椎管狭窄程度的判断、椎管内后移骨块的范围、椎体压缩度的改变以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螺旋CT、B超、PTC(经皮肝穿胆道造影)三者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合理应用、临床价值及使用程序。方法:分析2001年7月-2004年7月间收治的6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使用以上三种方法的诊断过程及效果。结果:全组均采用B超检查了解梗阻的大致位置、程度、范围,再对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者24例采用PTC检查均成功,明确诊断者22例(占91.7%)。对胆管扩张不明显者44例行螺旋CT检查,明确诊断者42例(占95.5%)。全组术前诊断率94.1%。结论:对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应先常规使用B超,根据梗阻部位及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再选用PTC或螺旋CT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任宏艳 《甘肃科技》2023,(3):95-97+100
探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作用于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选取白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胆道梗阻疾病患者,均行CT扫描、MRCP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MSCT)、MRCP用于胆道梗阻定性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评价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MSCT定位诊断与MRCP定位诊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影像方法诊断良性病变结果无差异(χ2=0.297,P>0.05);MRCP定位诊断恶性病变准确率高于MSCT定位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5);MRCP+FST1WI、T2WI+动态增强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MRCP、MRCP+FST1WI、T2WI(P<0.05)。应用MRCP诊断胆道梗阻疾病能够准确定位梗阻部位,为医师鉴别恶性胆道梗阻病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43/51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24例,胰头癌22例,壶腹癌4例,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结果:47例穿刺成功(47/51,92.15%),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40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3例。4例穿刺失败均为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无法成功置入引流管;穿刺术后随访1周~12个月,1例胆管感染,1例随访3月死亡,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37例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内科胰胆疾病诊治中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胰胆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37例腹痛、黄疸、发热的患者行ERCP检查,必要时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行外引流及网篮取石。结果:93.7%的腹痛、黄疸病人能明确诊断,高于CT诊断率,86%的病人同时行内镜下治疗,代替了开腹手术。结论:ERCP对胰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效,同时进行EST可实现微创治疗,取代部分传统外科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判断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4例拟诊断为因颈动脉处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4例患者中有150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共341处。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5),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颈动脉狭窄基本可以替代DSA,作为常规怀疑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首选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头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加CTA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表现为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正常8例.而CTA检查显示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脉狭窄4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3例.结论:CTA可做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做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