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歧路灯>是清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活小说,书中记载了丰富的河南方言口语词汇,河南大学张生汉教授出版了阐释<歧路灯>方言词汇的专著<<歧路灯>词语汇释>,收词较完备,但小说中"古董"、"费气"、"厮跟"等词在今洛阳等地方言中仍频繁使用,张教授的专著中却并未收录,现试做补充.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田德蓓教授<<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述评>一文中"翻译不是解码的过程"以及将"解码"和"交际"截然对立等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所谓"码",即代码,是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规则,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2、解码即是释义,是语际转换以及意义产生的先决条件;3、解码与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对势不两立的概念.翻译过程中的解码是多层次的,除了语言层次上的解码外,还有文化、风格等层次上的解码.  相似文献   

3.
格鲁贝强调人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他不仅把"人的身体"理论化,同时也强调"身体的个人性",他把"客观上的健康与技巧"当作不可缺少的教育课题.格鲁贝把"我"作为世界的存在来把握,在"实体"(客观世界)和"身体"对比的过程中,把身体作为"关系"提出来,即"我"(精神世界)和"实体"(客观世界)通过"身体"进行交流物体验,从而形成了"体育身体性"这一概念.通过对"身体性理论"的认识旨在克服体育教学中主客观的分离,指出体育教育中必须做到身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三国魏晋南北朝既是分裂动荡黑暗的时代,也是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对人性、个性及人的价值追求--"人格审美",已成为时代潮流.于是,久违了的、由屈原创造的君子形象(兰蕙),自然地被赋予了新的"品格"人物品藻--以"美"自赏或(钅监)人.此时的君子(兰蕙),大抵已非屈原时代的安邦定国者,亦非汉末下层落魄文人,而是具独特个性又极富才情的士人阶层精英--"俊杰"(俊士、俊才、俊良、俊彦、俊秀).即便承<招魂>而以"兰蕙"写景,亦是"自我"的反映.若论此时"兰蕙"被赋予的新意,则是越八百年上承屈骚善与美的传统,又凸现"欣赏人格个性之美"的时代特色.相关史料及文学史上名家诗文,提供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论及了个人方言的构建及标准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个人方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贯穿于外语学习的整个学得过程,在外语交际活动中,个人言语风格受制于个人方言的发展水平;外语教育工作应将学生的情感、知识和正在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包括他们的语言知识和行为举止。  相似文献   

6.
<庄子·内篇>记载、塑造各类"物"和"人"的形象,这些形象内涵丰富,意有所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动物形象群、植物形象群、人物形象群各自的形象对照关系来分析由此产生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开封大学学报》2004,18(1):4-8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了解全国中小学方言使用与方言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对吴闽粤三个方言省区的七个县市2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采用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问卷调查对象有561位教师、1459位学生,访谈70余人。通过调查发现普通话在方言区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完全的教学语言与工作语言,但方言在校园内外的一般生活交往中还有较高的使用率,对方言的认同与支撑主要来自文化认同,中小学校中以方言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极少出现。建议推普工作仍应继续坚持;可给方言在非教学环境的使用留下一定的空间;方言教育应以家庭和社会为主,学校为辅。  相似文献   

9.
全文介绍流传民间的未刊医学著作<古脉法>,并就其内容与成书经过加以介绍.据此可知虽然自晋代王叔和<脉经>成书以来,中医即一直采用"独取寸口"这样一种诊脉方法,但古籍所述"分经候脉"的原始脉诊方法却被一些医家视为失传的脉诊精华加以"继承"与"阐述".然而<古脉法>中所叙述的"分经候脉"之法,并非早期脉诊方法的原始本貌,而是后世医家所创造的新的、体系化的"分经候脉法".因而言其为"古",不过是基于尊古、复古之心态.此外,由于这种脉诊方法保存于道教传人之手,故亦可作为深入研究"道教医学"具体内容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以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设计定向班"为例,分析了"订单教育"的特点及在高职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