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滇西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也是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地区。本文初步探讨了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开发的意义、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路以实现滇西北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  相似文献   

2.
吐蕃和南诏是唐朝初期建立于王朝西部和西南部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接触、结盟和对抗等和与战的方式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和贡赐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了南诏对吐蕃政治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民族关系上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3.
藏茵陈类民族药是青藏高原特有民族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开发利用价值.应用药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滇西北龙胆科藏茵陈药用原植物的来源和地区分布进行整理,总结出滇西北藏茵陈的品种共5属14种2变种,并对这些原植物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价值进行了描述,建立其分类检索表.根据各个种现代科学研究的情况(包括化学成分分析和引种驯化),提出今后规范藏茵陈药材的使用及开发更多替代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南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的服饰和居民建筑与云南滇西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等相衬,形成了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在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的服饰和居民建筑中蕴藏着藏民族与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希冀,也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文化,值得我们去探析解读它.  相似文献   

5.
云南藏族氆氇纺织技艺是滇西北部香格里拉境内,藏族居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并延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藏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维护藏族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随着香格里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变迁,给香格里拉藏族氆氇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香格里拉藏族氆氇纺织技艺进行了文字与图片的详实记录,并系统整理,从而为后期研究和保护开发提供文献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但人文环境却独特而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最近十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众多的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滇西北地区本身的地质原因造成其水土流失与山地灾害频繁,加之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滇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本文以滇西北地区香格里拉县三坝乡为例,以水土流失作为切入点,探讨在滇西北地区开展旅游业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并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理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土,喜洲则是滇西北军事、政治、交通的枢纽和重镇,是云南沟通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各民族联系的重要一环,历史非常悠久,文化也十分发达。正是由于喜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在民居建筑艺术中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构筑了撼人心魄的精美绝伦的“物态文化层”。应该说喜洲白族民居是大理白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反映了大理白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理念,并成为中国文化和建筑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遗产,不愧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一枝奇葩。深入了解和探讨喜洲白族民居的历史渊源和建筑审美理念,对进一步研究大理白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继而探讨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古代建筑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藏区民居建筑绚丽多彩,可谓雪域高原的一朵奇葩。而其门饰图案更是集藏传佛教与苯教文化内涵于一体,将物质与精神、宗教与世俗、实用与审美诸要素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通过对滇西北藏区民居门饰吉祥图案"妙莲"和"吉祥结"、"狮子"以及门饰色彩的分析考证,提出藏族门饰吉祥图案具有图腾信仰、藏传佛教和祈福文化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9.
诺邓村是唐代南诏时期遗留的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邑,被誉为"千年白族村",村中保留着上百院的明、清两朝古代居民建筑及古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和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玉皇阁等历史文化景观.近几年来,随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推动,诺邓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和文化界旅游界新闻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地区和滇南、滇西北相比,鲜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本文在相对的地域范围内,从地名袭夺、文化袭夺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指出:在文化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的今天,我们必须尽快抢救目前尚遗存着的各种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民族文化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文化以及旅游活动环境等层面对凉山民族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有利作用和不利影响作了较为全面、具体、深入的研究。文章并就加强凉山民族文化建设,为凉山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指出民族音乐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由此提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旅游体验为理论指导,在新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ASEB栅格分析法为研究工具,从新疆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现状出发,对新疆民族体育带给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的体验满意度进行深度研究,提出全程民族体育文化渗透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极具特色的新疆民族体育旅游设计的产品谱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一资源,将会造福于民族区域的人民。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雷山西江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既促进了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区域内原有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成为民族文化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民间美术纹饰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承载,寄托着传统文化的脉络。当今设计师应努力从中国传统纹饰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通过简单再创作,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法则,创作出中国原生的旅游设计品牌,让旅游产业带动中国民间文化的宣扬和延续。旅游产品设计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式,民间美术纹饰运用到旅游产品中是将文化以物化的造型表达出来,从而树立中国元素,打造中国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郭琨  明庆忠 《江西科学》2010,28(3):404-406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即通过旅游文化的主题定位和整合创新,保持当地的文脉,促进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它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且对旅游地和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区域文化风采的展现,更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中国旅游小费文化发展的历程及演变,得出了国家制度、相关法律、国民消费意识、民族精神四个主要因素阻碍了其发展。结合旅游发展的现实,认为应从认识中国小费的作用及特点、营造中国旅游小费文化氛围、正视小费文化的合理性、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薪酬制度等措施来推行我国旅游小费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于 1 998年底正式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 999年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给西部旅游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政策机遇。发展旅游业对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社会、经济等方面出现繁荣景象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生态及人文环境 ,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章认为 ,西部地区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在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确保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边境城市旅游开发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境城市旅游发展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文化融合(中外、多民族等)、国际与国内旅游交汇、口岸文化别具一格、国际化趋势明显等,但同时也存在旅游产业组织水平、口岸区域经济结构、旅游资源背景、旅游产品特色以及旅游线路组合等诸多条件限制。本文以位居我国北部中蒙边境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为例,探讨了我国边境城市旅游开发机制,即树立科学的理念、品牌和市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