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施耐庵、罗贯中在《水浒传》中广泛地运用了“三” ,但“三”的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 :有的“三”是确定的“三” ,如宋江率部三打祝家庄、鲁提辖三拳痛打镇关西、三山聚义打青州 ;有的“三”是确定的 ,不过指的“三”的倍数 ,如九纹龙史进、八十一盏花灯、三千连环马军 ;有的“三”是不确的 ,而是代表多数 ,如凡事要三思、再三叮咛、三四五次。所有这些 ,在文学上、哲学上都将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处于一种男性视角下的被视地位,从创作角度来看是小说作者有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因而更多地关注于男性英雄形象,而对于女性有一种天生的蔑视;从接受者角度来看则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接受者狂欢化的一种欲望投射,这一点在水浒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王振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3)
《水浒传》的创作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其中石头神和玄女神话最为突出。《水浒传》张扬了“替天行道”的主旨,而石头、玄女神话因素就构成了“天”的内蕴,即天理与天意。不仅使小说在结构上保持内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而且在内容上强化了小说的安良、安民而匡时救世的主题色彩。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
"的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这已被中国和世界所肯定,她本人也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译者对"吃"字翻译的角度探讨她对原作语意、语境及典故的把握程度,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她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名翻译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读者和译者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水浒故事却源远流长.世俗社会的文化曾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故事本身,并对于后世记录和加工这个故事涂上了一种鲜明的颜色.这种世俗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当时在中国广为传播的道教.水浒故事产生的时代、水浒故事传播的时代、小说成书的年代都是道教日益影响中国世俗社会的重要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浒故事发生、传播和成书的道教语境. 相似文献
7.
8.
9.
邓鹏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87-88
《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大众化、简洁明快化、双生地域化和诙谐幽默化”的特点,它在促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遂平妖传》是文学巨匠罗贯中的作品,《水浒传》也是由他改编写定的,但是罗贯中对于两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北宋年间的两次农民起义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情况出现的其原因,一是作者本人的儒家道德立场,二是受已有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官吏选用制度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官吏选用制度是汉朝地主阶级为适应封建统治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拔统治人才的政治制度,包括察举、征辟、任子、考试、功次、赀选等。这种选官制度有利于吸纳各类人才,但亦存有积弊。 相似文献
13.
杨木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4)
宋代添差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现象。所谓“添差” ,即是在正员之外的额外差遣。在两宋时期 ,对于这支特殊而又庞大的添差官队伍 ,两宋政府加强了对添差官簿籍申报和俸禄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评话等的基础上成书,其成书之后又影响和推动着评话的发展,其中,扬州《水浒》评话便是重要的一支,它流派纷呈,并在情节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更大突破,是对《水浒传》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水浒>中鲁达、武松两个人物形象有相同点,即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忠信义气的豪侠性格、性急和嗜酒,不同点包括人生遭际和不同的智慧等. 相似文献
16.
《水浒》所描写的酒店的标识、酒库、酒楼、阁儿、座头、酒保、过卖、量酒、下酒、按酒等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杭州的饮食风情。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水浒》中有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宋元杭州方言,如"兀自"、"叵耐"、"不迭"、"没脚蟹"、"没巴臂"、"葫芦提"、"可怜见"、"不知高低"、"有首尾"、"皂丝麻线"等,对这些词语进行考析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小说文本,更透彻地认识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19.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是一部博采众书的《水浒传》续书。它通过陈丽卿、祝永清形象与猿臂寨的更改对《荡寇志》做了全面的颠覆;通过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的改写对《征四寇》做了变更;通过预叙的表现手法对《水浒后传》做了照应。《水浒中传》最成功之处在于对《荡寇志》情节的颠覆,俞万春借《荡寇志》对《水浒传》肆意反击的一套被姜鸿飞利用,这种借续书来对其他续书发泄不满之情的作品,在《水浒传》接受史上是一个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通过歌颂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贪官集团的种种罪恶,呼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梦想实现与儒家传统思想相一致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对事件的描写,还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水浒传》都弘扬了正气,所以,其主题就是“弘扬正气”。无斋主人的“梁山人物黑帮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