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重学》是晚清第一部较系统地引进西方经典力学的译著,其中许多术语名词都是首次用中文表达。通过对比研究《重学》与原著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探讨《重学》中的术语及其翻译,并对其翻译的方法、特点、准确性给予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探究的方法,在细致搜集、探究文献的基础上,对《重学》中的物理实验和力学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重学》中的物理实验和力学理论对其后数十年的物理教学和考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重学》没有突破当时"会通中西"的学术框架,从而削弱了它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中的影响力,也部分遮蔽了西方力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与精密科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1859年墨海书馆刊刻《重学》毁于兵燹,现已难得一见.金陵书局和美华书馆分别于1866年和1867年重刊《重学》,以后其他书局亦多次重刊该书.在《重学》的英文底本、金陵本、美华本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金陵本与美华本在插图、数学表达、表述方式上有较大差别,推测美华本最接近墨海书馆本,并对《重学》文本流传做了补充.  相似文献   

4.
<重学>是晚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第一部较完整的介绍西方经典力学的译著,其中多数知识,特别是动力学知识是第一次传入我国.以19世纪以前西方力学成就和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的力学知识为参照,分析了由<重学>传入的力学知识及其特征,认为<重学>中包含了绝大部分19世纪以前的初等力学成就,与明末清初传入的知识相比更加系统、丰富.  相似文献   

5.
《电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较系统、全面地介绍西方19世纪电磁学的中文译著,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史和科学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电学》的英文底本和中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电学》译书的时代背景及原著者、译者的情况;梳理了中英文版本的《电学》章节和内容,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书中涉及的电磁学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归类整理并择要介绍,对电磁学专业名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对本书的翻译水平也给予了评价;最后,将《电学》与其前后出版的同类翻译著作做了比较,指出《电学》一书在电磁学专业翻译方面的开创性以及对其后诸多同类译著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汇编丛书《西学通考》,《续西学大成》,《时务通考》传播的力学知识,为理解晚清力学知识传播与接受的程度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原始文献分析法。结果 3种丛书不同程度地传播了西方力学知识。在知识内容方面,机械知识传播最广泛、完整。文本方面,《重学浅说》传播最广。知识体系的传播欠缺。结论 3种丛书中《时务通考》传播的知识难度最大,知识较为完整,且自成体系。但是3种丛书传播的知识都只是概念层面,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涉及得非常少,特别是原理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少有体现。这说明晚清知识分子对力学的理解与接受主要在基本的知识层面,力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测候丛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气象学的译著。通过对书中名词术语的翻译,并与今日名词术语进行对比,考察《测候丛谈》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情况,初步分析其对中国气象学教育和气象学知识普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厘清李善兰翻译出版西方天文学著作的主要历程,分析其翻译天文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李善兰是把近代西方天文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天文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通过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为中国传统天文学带来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天文知识,为落后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西化作了铺垫。《谈天》的翻译出版为清末科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影响着后来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势力不灭论》(1900年)探讨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物理学知识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方法 采用科学史研究的献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结果 该书是最早将能量守恒原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宏观理论物理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科学译,其底本是德国大科学家赫耳姆霍兹的名《通俗科学讲义》英译本中的一节。其中涉及第一类永动机、能的度量、能量的转换、宇宙热寂说、天体演化等许多科学问题。结论 该书是最早由中国人独立从西直接翻译的科学作之一,译的科学概念把握准确,名词术语处理得当,无论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史上,还是科技翻译史上均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薛小红 《科技信息》2013,(18):185-186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形式,又是各种语言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委婉语的翻译成为译者比较棘手的问题。《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17世纪的时候就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而享誉全世界。《红楼梦》语言独具风格,大量使用委婉语就是其语言特色之一。1980年,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英译本《ADream of Red Mansions》,其语言丰富多彩,弘扬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翻译目的论指出,目的准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同时,忠实准则从属于连贯准则,这二者都从属于目的准则。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红楼梦》杨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进而分析目的论对于委婉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1951至1966年期间《中国文学》(英文版)中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翻译情况,分析了该英文版中译者对于明喻这一修辞手法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研究指出《中国文学》(1951-1966)作品中明喻的英译以直译为主要翻译策略,其次为增加或删减喻底,译入英语隐喻的方式。译者采取的相关翻译策略与时代背景、英汉固有文化差异、《中国文学》(英文版)读者群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庞德的译作《神州集》,剖析了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的明确的翻译目的,及由其明确的翻译目的而决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追溯庞德翻译时的思维过程,进而探索《神州集》因其不忠、误译、漏译等饱受中国学者的非议,却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读者的赞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全新的英语世界获得第一次成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目的论为一些违反某些现在翻译标准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功能翻译核心理论是翻译学的重要理论,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分析了《夜宴》和《集结号》两部贺岁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该理论指导下,译者对电影对白采用缩减法、归化和异化以及重构等翻译策略,既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文化知识背景,又及时适当地对东方文化进行传播,同时兼顾译文的简明有效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艳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134-135,141
从翻译方向的《语言与文化》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与文化翻译能力,继而,阐述成绩分析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及教学对策。翻译专业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课程,学生对语言文化中的现象及其实质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在翻译中更自觉地掌握语言文化规律,培养文化意识,将语言文化知识与翻译有机结合,获得较强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惠更斯发明的摆钟在清初传入中国,其他力学成就是在鸦片战争后翻译的<重学>中传入的.对惠更斯所观测到的土星环和土卫六,部分中国人的了解比较早.他的光学理论和数学成就直到清末才被中国人接触到.这些材料为揭示从清初到鸦片战争之后二百多年来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脉络提供了一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翻译批评中的逻辑验证法主要是借助批评者的语言知识,运用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从句法结构的各个层面对原作和译作的语法和语义进行对照分析,并且对作品的写实部分进行逻辑分析与验证。文章拟用逻辑验证法评析英文小说《金银岛》的两个不同中译本,指出逻辑验证法是文学翻译批评乃至各类翻译批评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满族说部之创始神话《天宫大战》英译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实践中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最佳运用。  相似文献   

19.
周小英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3):27-29,32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从其独特的视角以一种翻译与评论相结合并立足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由于根源于不同文化,也由于两种语言本身的非对等性,在翻译和注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译和误释。选取他对《毛诗序》两段选文的翻译以及译文后面的评论,并对比《毛诗序》中的原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在西方汉学界和中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典论·论文》的翻译与评论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他将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翻译与文本细读,发现了其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命题,并采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创造性阐释。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以及他将中西文论进行双向阐释的方法给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