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12份冬麦品种研究了籽粒发育过程中灌浆期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在同一生长时期,品种问的同工酶谱有极大相似性,但有一定差异.在不同生长期,籽粒PPO同工酶不尽一致,随着籽粒成熟,同工酶多态性减少.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品种华成3366为材料,设置P2O5浓度为0、60、120、180 kg/hm2的4个磷肥用量水平,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显著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当磷肥用量为120~180 kg/hm2时,施磷对A、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无显著影响。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显著提高小麦淀粉的低谷黏度、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而对回升值和稀懈值无显著影响。当磷肥用量超过120 kg/hm2后,磷肥对上述淀粉黏度参数无显著影响。不同磷肥施用量处理小麦后,由其淀粉粒度分布、黏度参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当磷肥用量为0~120 kg/hm2时,增施磷肥通过改变淀粉粒度分布,即增加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峰值黏度等淀粉黏度参数。  相似文献   

3.
选用11个不同Wx蛋白亚基型小麦品种,研究小麦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征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胚乳淀粉粒的粒径范围为0.4~48μm,且最大粒径存在品种间差异。小麦淀粉粒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粒径小于1μm;B型淀粉粒(粒径10μm)占淀粉粒数量的99%以上,A型淀粉粒(粒径≥10μm)占淀粉粒数量不足1%。小麦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粒径分别位于4.0~5.9μm和21.7~23.8μm,峰谷位于10μm;A型淀粉粒占淀粉体积的40.4%~61.3%,B型淀粉粒占38.7%~59.6%。小麦淀粉粒表面积分布呈双峰或3峰曲线变化,双峰曲线的峰值粒径分别处于2.1~2.8μm和19.8~21.7μm,3峰曲线的峰值粒径分别为1.2,4.9,9.8μm;B型淀粉粒的表面积(占82.0%~90.3%)显著高于A型淀粉粒(占9.7%~18.0%)。3峰曲线中的B型淀粉粒的表面积又可分为B1型(峰值粒径为1.2μm)占表面积的46.9%~47.8%;B2型(峰值粒径为4.9μm)占表面积的38.2%~39.5%。Waxy蛋白亚基的完全缺失对小麦淀粉粒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表现为糯小麦的数量峰值粒径变大,1~10μm淀粉粒数量增加,1μm淀粉粒数量减少,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增加,A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降低。Waxy蛋白亚基的部分缺失对小麦淀粉粒的分布也存在一定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数和1~10μm淀粉粒数量百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与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数和1μm淀粉粒数量百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A型淀粉粒的数量百分数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高粒重(48号)和低粒重(154号)小麦株系是01-35(大粒)和6044(小粒、多穗)的稳定杂交后代,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取灌浆期(开花后17天)的小麦籽粒,提取代谢蛋白,双向电泳后,进行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两品系中分别鉴定了380和367个蛋白点,其中52个蛋白点为两品系差异显著性表达.将其中13个差异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查询,其中9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包括葡聚糖合成酶、葡萄糖-1-磷酸-腺苷转移酶小亚基前体、一种胚胎晚期富集蛋白等.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小麦籽粒灌浆其代谢蛋白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2-DE)方法,通过质谱分析、数据库搜索的结果对粒重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ichards方程对新春8号等6个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各品种的灌浆参数和速率曲线分析表明:新春6号、新春9号和Geleng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型品种;新春8号、宁春30号和新陇麦15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同步灌浆型品种。异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较大,强势粒较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早;同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不大。灌浆过程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26%、45%和29%.但所需的时间在强、弱势粒和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渐增期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持续天数、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活跃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延长灌浆活跃期对稳定和提高千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DS—10对小麦灌浆期光合作用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研究DS-10对小麦灌浆期光合作用重量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用130mg/LDS-10对叶面喷施可使光合生理指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净光合速率高于对照1.9倍。表明DS-10具有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肥状况对沙地小麦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水肥条件和不同砂土类型的小麦子粒形成及灌浆强度的测定表明,沙地小麦灌浆主要良现为灌浆期短(一般15-17天),开花至成熟持续时间短(30天左右),千粒重低,灌浆强度较高的特点。千粒重与旗叶单位面积干重、茎秆上部三个节间单位面积干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二叶、倒三叶相关不显著。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沙地小麦灌浆的重要因素,增施有机肥,可减少灌水,提高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于1993年以扬麦5号为材料,通过盆载方式,分析了高温和肥料处理对小麦花后籽粒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高温能降低叶片光合强度,加速叶片衰老;籽料形成期高温明显减少每穗粒数,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最终粒重;低速高温加速衰老,而高肥级缓解高温引起的伤害;高温和不同肥料处理并不发迹同一穗中不同粒位间粒重的分布和胚乳细胞数的分布现象;花后14天前高温促进籽粒胚乳细胞数的增加,而14天后高温则有抑制籽粒胚  相似文献   

9.
变化的淹水条件对土壤磷素释放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农业磷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机理,选择太湖流域宜兴稻麦轮作土,模拟了变化的淹水深度、水土比、不同酸度上覆淹水等,进行了淹水土壤磷释放研究.实验表明:土壤释磷量随淹水深度成比例增加,同一淹水深度土壤吸附/释放磷量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实验得到一个临界水土比4:1,水土比小于4:1时,淹水中没有Fe2 溶出,且土壤磷释放缓慢,而水土比大于4:1时,磷释放强度增大,上覆淹水中开始出现Fe2 ,且随水土比增大而增加;碱性淹水条件时土壤释磷量大于酸性淹水条件时的释磷鼍,其中上覆水pH9.78时土壤释磷量最大,而pH3.7时土壤总铁和Fe2 释放量最大,但此时释磷量很低,表明淹水中水-土体系Fe2 -Fe2 氧化物氢氧化物胶体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淹水胁迫对浙江种源鹅掌楸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淹水时间处理下,浙江种源鹅掌楸叶片光合特征的变化为:淹水处理2 h后,鹅掌楸叶片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略有增加;淹水24 h后,叶片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则大幅度下降;淹水处理48 h后,3个指标达到最低值,与对照相比,降幅均在80%以上.这表明淹水时间越长,胁迫对鹅掌楸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抑制作用越严重.而胞间CO2浓度变化不同:淹水24 h前下降;淹水48 h后则大幅度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氮硫肥对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及主要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18和中筋品种陕农138为材料,采用不同氮硫肥水平进行处理,系统分析了小麦A、B淀粉的粒度分布、淀粉组成、膨胀势及糊化特性对氮硫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的淀粉粒度分布基本一致。A淀粉粒体积分布占总淀粉的74.95%~75.43%,但淀粉粒数量远少于B淀粉粒。A淀粉的直链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以及回生值高于B淀粉,而B淀粉有更高的支链淀粉、膨胀势和糊化温度。不同氮硫肥处理改变了小麦淀粉的粒度分布,进而影响淀粉的组成和糊化特性。在施氮(230kg.hm-2)条件下,强筋品种西农9718和中筋品种陕农138的A、B淀粉分别在硫肥施用量为46和56kg.hm-2时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膨胀势及较好的糊化特性。陕农138淀粉的粒度分布、组成及糊化特性对氮硫肥的响应比西农9718更敏感。适当的氮、硫肥配施有利于改善小麦的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施氮处理对稻米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梗稻“农垦57”和籼稻“IR36”两个水稻品种颖果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如下:(1)灌浆期颖果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籽粒灌浆天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籼稻变化明显快于梗稻。增加穗肥施氮量可降低灌浆初期颖果中可溶性糖含量、(2)颖果中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随籽粒灌浆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增加穗肥施氮量能显著降低颖果中直链淀粉含量、(3)颖果中支链淀粉在花后0-10d内增加较快,以后则保持较高比率缓慢地增长,施氮对支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分析仪(FBRM)分析测定了淀粉颗粒粒径分布,可实现了对淀粉在物理或化学处理过程中粒径变化的在线监测。考察了淀粉乳浓度、搅拌速率和介质等因素对FBRM测定淀粉颗粒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淀粉乳浓度的增加,FBRM测得的淀粉颗粒粒径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浓度达到10%时,粒径大小趋于稳定;在高浓度淀粉乳中,搅拌速率对淀粉颗粒粒径的影响较为显著,在低浓度淀粉乳中,则没有显著的影响;采用浓度小于50%的乙醇和异丙醇以及高于75%甘油作为介质时,可以得到较为稳定的粒度分布;不同种类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曲线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浆时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籽粒灌浆性状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稻品种新丰2号为材料,采用桶栽,研究了灌浆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对籽粒含水量、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快速增加期与相应粒位籽粒快速脱水期同步,强势粒在花后10~20 d灌浆速率较高,粒重和充实度增加迅速,而弱势粒则在花后15~20 d和花后25~30 d;籽粒含水量与粒重及充实度的关系因粒位和灌浆时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花后5 d和花后15~40 d,弱势粒含水量与其粒重及充实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花后10~25 d,强势粒含水量与其粒重和充实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花后5 d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花后15~25 d适度控水可同时提高强、弱势籽粒的粒重及充实度。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给有机肥在小麦高产和淀粉品质调优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07~2008年度在盆栽条件下以强筋类型郑麦9023和中筋类型豫麦49-198两种冬小麦为供试材料,研究增施有机肥对两种冬小麦品种产量与籽粒淀粉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处理提高了两种冬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同时提高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支链淀粉和淀粉支/直比例;降低了淀粉粒总量,且B型淀粉数量与体积减小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处理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的提高,但不利于这两类小麦淀粉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主设计的小比例尺模型槽,采用粗砂(1~2 mm)和细砂(0.075~0.25mm)按照不同质量比例制作模型,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颗粒组分对砂性土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模型试验研究发现,随着细砂含量由20%增加至100%,泥石流破坏形态由分级块体滑落向整体流滑型转变.利用GeoDog软件分析位移场,利用孔压计测量孔压变化.研究发现:分级块体滑落破坏过程存在明显的潜在滑动面的发展,孔压随裂缝的产生而耗散、随雨水渗入裂缝而升高,呈波浪式下降;整体流滑型突发性强,破坏前没有明显滑动面出现,孔压呈一次性陡降.通过测定启动过程单位时间启动量发现,流滑型破坏单位时间启动量大于分级块体滑落型.分层块体滑落形成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大,雨水快速渗透破坏坡脚,使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分层坍塌;流滑型破坏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小,后部高度饱和呈流态化推动坡脚土体快速下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初步分析了缩尺试验条件下降雨诱发泥石流形成形态机理,为降雨诱发泥石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赤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试验、扩展的DLVO(EDLVO)理论和凝聚动力学研究了粒度分布(粒径小于18μm的微细粒比例)对赤铁矿浮选的影响.浮选结果表明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与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有关,粗粒(粒径大于18μm)赤铁矿的粒度较大时或粒度分布均衡时(微细粒与粗粒含量接近)浮选回收率较高.EDLVO理论计算表明微细粒赤铁矿与粗粒赤铁矿之间存在吸引力,且吸引力的大小与粗粒粒度正相关;凝聚动力学分析表明粒度分布均衡时颗粒间的凝聚速率较大.这是粒度分布对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制备陶瓷涂层时,实验采用陶瓷原料粒度为5~40 μm,对陶瓷骨料的粒度和级配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涂层的耐磨性能与颗粒级配有关,在保持涂料配方不变的情况下,粗细颗粒含量的比值存在一个临界点,在此临界点之前,随粗颗粒的增加,涂层的耐磨性提高,当粗细颗粒比值超过临界点时,涂层的耐磨性能随粗颗粒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