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称之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我国的企业通过参与和创建各类产业联盟,充分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围绕企业的需求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联盟、市场联盟、研发合作联盟和中小企业联盟等。  相似文献   

2.
欧盟、美国产业联盟发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产业联盟开始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据统计,1985年以来,产业联盟组织的年增长率高达25%。从1996~1999年,全美年收入在20亿美元的大企业,平均每家构建了138个战略联盟关系。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收入中,16%是来自各种联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产业技术联盟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布局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产业联盟的数量呈级数式增长。据估计,1996~1999年间,收入2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企业平均每家形成138个联盟。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要联盟有60个。进入21世纪,产业联盟已经成为国家、地区或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与合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国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当前,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全球新兴产业争夺的制高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以技术标准作先导,才能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从2008年开始,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并因信息技术的领先性和快速更新而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单一的载体和技术课题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复杂性要求,政府的技术分包体系、项目的联合开发、专业协会以及企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开发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由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的技术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在同质或者差异很大的企业间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你想象有多重要,它就有多重要!  相似文献   

8.
生物工程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非常富有活力的战略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而生物制药产业更是生物工程产业的先导和主流。近年来,我国也把生物制药的发展推向战略议程,但据相关部门对1000余家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知识和人才。企业发展的动力,已经开始从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依靠人力资本。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力资源中精华的部分,是推动企业发展最根本的要素。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无论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还是非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归根到底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鉴于此,企业要获得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加紧构筑其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筑企业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7,(21):48-50
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成立于2000年初,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批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入科技园,科技园进入起步阶段。在科技园成立之初的几年里,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教育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先后到首都师范大学视察工作,参观了科技园,并对科技园的建设予以高度评价。在这一阶段,科技园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后有7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科技园,产生了以“尊科育源教师备课系统及素材库”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受“需要一限制”二元矛盾驱动,必须以创新求发展。电子废弃物拆解回收产业是我国循环经济的最重要形式之一。被称为“电子垃圾第一镇”的贵屿镇电子废弃物拆解回收产业集群创新集成了诸多要素,如市场驱动、适当技术创新、高效回收、盈利、环保、劳动密集、产业集群、区域创新、政府管制等,凸显了一种适合国情的发展路径,其经验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富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要求规划项目紧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和材料等领域中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需求及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特别强调国家目标与科学问题的紧密结合和科学问题的提炼.这是我国科技界对基础研究认识上的突破.然而,长期以来以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基础研究一直并将继续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如何解决科学研究与国家目标的紧密结合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