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飞 《广东科技》2013,(12):190-191
介绍了菌草生物质燃料特性和气化原理,并根据其燃烧特性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菌草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燃烧系统应用于工业锅炉的燃烧。  相似文献   

2.
《今日科技》2001,(4):53
近几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已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而高新枝术这类无形资产的流失,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仔细算起来,我国实施专利法15年来,至少流失了 113000项高新技术,数字之大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菌草技术。福建农业大学十多年来,在菌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研制成功了“菌草代木代粮栽培食用菌”、“香菇、木耳菌草发酵法栽培”等近2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然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中,只有3项申请了中国专利,外国专利只申请了1项。在绝大多数技术未取得专利…  相似文献   

3.
在5℃低温胁迫下,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0.5,1.0,1.5,2.0,2.5,3.0,3.5 mmol/L)处理菌草幼苗,通过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研究水杨酸对菌草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水杨酸处理能显著影响菌草的POD活性、MDA和相对电导率,其中,用2 mmol/L水杨酸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最显著,与对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用1.0 mmol/L水杨酸处理后,能显著降低菌草的丙二醛含量,用1.5 mmol/L水杨酸处理后,能显著降低菌草的相对电导率。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用1.0 mmol/L至2 mmol/L水杨酸处理能提高菌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能提高菌草的抗冷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巨菌草作为原料,化学活化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碱炭比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条件优化.通过模型分析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920℃、活化时间50 min、碱炭比4∶1,该条件下制备的巨菌草基活性炭实际碘吸附值与预测值相近,证明响应面法模型优化分析结果可靠.通过BET、IR和SEM等进行表征,表明所制备的巨菌草基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种类丰富,孔隙结构发达,达到了超级活性炭的标准,为巨菌草基活性炭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制备工艺参数及材料性能参考.  相似文献   

5.
菌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菌草替代木屑和棉籽壳作栽培配料,进行工厂化栽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研究.试验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栽培配方作对照,设置含菌草不同比例的配方3组,每组配方配制栽培50袋.结果表明,不同比例菌草配方菌丝满袋时间比对照缩短1~4d,生长周期比对照缩短3~9d,菌草可以促进杏鲍菇生长.不同比例菌草配方栽培杏鲍菇的生物率为73%~83%,单朵菇重72~91g,而对照的仅为71%和65g,菌草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商品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武夷科学》2019,(2):80-85
为评估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 z.x.Lin)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收集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巨菌草和裸地(对照)的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巨菌草生长1 a后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巨菌草对土壤性质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巨菌草具有降低土壤pH值和全钾、增加有机质、全氮、全磷、细菌、真菌、放线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等的作用;消除裸地(对照)的影响,巨菌草对土壤pH值和全钾的降低幅度分别为3.5%和4.6%,对有机质、全氮、真菌、放线菌、多酚氧化酶和脲酶的增加幅度均超过100%,表明巨菌草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菌草栽培食用菌多项专利技术,是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喜教授等人发明的。经近十年的实践和推广应用,除了已在国内32个省、市、区开花结果外,目前已在50个国家得以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5年以来,国家外经贸部把菌草栽培食用菌专利技术列为经济技术援外项目,到目前为止,有4次列为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项目,6次列为多边合作项目。该项目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推广和应用菌草专利技术的方法是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生产。到今年已为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埃及、巴布亚新几内…  相似文献   

8.
菌草无粪栽培白蘑菇和棕色蘑菇,按照营养成分的相关测定标准测定白蘑菇和棕色蘑菇的粗蛋白、氨基酸、多糖、脂肪酸等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与传统常规栽培蘑菇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草无粪栽培蘑菇的营养成分接近或略高于常规栽培蘑菇,其中菌草无粪栽培白蘑菇和棕色蘑菇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蘑菇高出28%和30%;氨基酸总量比常规栽培蘑菇分别高30.5%和20.13%,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常规栽培蘑菇分别高16.0%和14.2%;菌草无粪栽培蘑菇油脂含量与常规栽培蘑菇的油脂含量相近,所含脂肪酸组分不同,但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都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9.
2005年1月28日,南非夸祖鲁那他尔省农业部在德班市召开福建农林大学与该省菌草和旱稻合作项目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在此之前,福建农林大学从1996年开始,已经承担了国家外经贸部下达的菌草和旱稻技术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等项目,共先后举办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13期,共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盆栽控水的方法对巨菌草幼苗设置不同的水分梯度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巨菌草幼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巨菌草幼苗叶片鲜重、叶片含水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脯氨酸含量当含水量降低到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65%时开始迅速增加,表明土壤含水量通过影响巨菌草幼苗的吸水显著影响生长和代谢,同时,当土壤含水量降低时,巨菌草幼苗可以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来降低土壤水分不足对自身的伤害,具有一定的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核能作为中国的战略产业,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正在不断转型升级。聚焦于发电方向,中国推出自主三代压水堆技术,在快堆、高温气冷堆等具备第四代特征的核电技术方向实现突破,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际ITER 计划并顺利推进采购包计划,为“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总结阶段性核能产业科技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落实“三步走”战略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特别是对如何实现“热堆-快堆”第二步跨越、实现“快堆和聚变”第三步跨越进行了思考,并展望了未来核能科技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Eviews 8软件中分别采用OLS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和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 对中国中部3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进行分析, 发现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解释能力最强。在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模型中, 自变量资源依赖度的符号为负且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证明“资源诅咒”效应存在。资源依赖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制造业投入的影响为负, 制造业投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 “资源诅咒”效应的主要传导机制是对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 应重视吸引制造业投资, 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程度,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中西部地方性城市工业园区面临的土地资源、产业发展以及配套设施不协调的问题, 以园区为系统整体, 构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自然与配套设施”评价体系, 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 在滁州13 个省级工业园上进行运用, 为其升级改造重点提供方向。结果表明: 1) 园区协调度东高西低, 整体和单独系统的发展都不容乐观; 2) 园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自然与配套设施”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 77%的省级工业园应当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或者自然与配套设施系统要素层正向指标, 以提升园区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是大连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1月大连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提出将在2020年建设成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大连市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市的一定基础,但障碍因素依然很多,大连市应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方面推进制造强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朝阳沟油田Ⅲ类区块井网经过两次加密调整和重复压裂, 部分储层仍无法建立有效驱动体系, 油水井措施效果差, 剩余油采出程度低。考虑到对压裂缝扩展条件及非均质储层改造程度认识不足的实际情况, 通过测井与地震联合的手段开展油藏三维地应力场建模, 以弹性理论为基本依据, 预测非对称压裂缝全缝长扩展情况, 提出“相对应力”和“改造因子”概念, 给出相对应力?改造因子非线性经验关系式, 划定形成填砂裂缝的相对应力值范围, 并据此判断储层压裂后改造规模情况。研究结果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开发层系的选定, 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程度将起到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兼顾“质”与“量”、“时”与“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该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和系统聚类相结合的城镇化质量测度的新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5年~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的增长幅度为10.35%,3个研究时点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的首末位差(3.375 4、3.275 7、3.029 5)、标准差(0.825 8、0.804 0、0.732 7)和变异系数(54.19%、51.81%、43.57%)显示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差距但逐渐缩小.2)根据城镇化质量投影值的变化将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分为高质量、较高质量、中等质量、较低质量、低质量5种类型,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3)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是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制定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16地市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福射带动作用,并设立“六中心”.在这6个中心城市中,吉首市被寄于厚望,规划目标居于首位.鉴于此,选取武陵山片区吉首市为案例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吉首市创建中心城市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必须从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城市品牌等几个方面创建中心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