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带一路”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农业化工、投资发展和文体休闲等领域。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着手,系统分析“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国家地缘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以及中国在投融资体系、标准和规则对接、国际投资经验等方面面临的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香港的独特优势,提出香港在“一带一路”项目风险管理中可以发挥融资中心、国际仲裁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规则对接平台这5个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区域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54%、43%和81%,且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为严重;其中,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方面,东南亚占全球36%,南亚占29%;经济损失方面,南亚占40%,东南亚占39%;死亡人数上,南亚占48%,东南亚占37%。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加速增长,2010-2019年气象灾害次数较2000-2009年增长了约2.8倍,但死亡人数减少了将近76%。建议尽早尽快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气候服务。  相似文献   

3.
 基于1979-2018年“一带一路”区域再分析数据集(ERA-Interim)夏季逐日最高气温和格网化的人口数据,选取日最高气温序列的95%分位数作为极端高温阈值,采用改进的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AD)方法,辨识极端高温事件特征,并定量评估极端高温事件的人口暴露度。结果表明,1979-2018年“一带一路”区域夏季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值分别为11次、32.3℃和5.8 d,显著增加区域分布在中国东部、俄罗斯西部、中东欧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多发于研究区偏北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俄罗斯中部等,但事件的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度等地,事件持续时间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印度地区;1979-2018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年累计影响面积和人口暴露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近10年达到峰值。人口暴露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印度大陆和黑海周边国家,且高暴露度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暴露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气候、人口、气候和人口综合因素的贡献率相当,但近10年气候因素的贡献率明显增加。建议加强高温等极端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与区域合作研究,建立区域合作共同体,并培养和加强公众科学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明确指出,减轻灾害风险是全世界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区域和地方尺度上落实国际层面的努力与共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需要针对区域灾害与社会经济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综合考虑“一带一路”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性、孕灾承灾环境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协同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多层次、多元主体协同、覆盖灾害风险管理全周期,以域内国家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高层制定框架协议引导,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风险协同管理的模式。协同的内涵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协同、上下管理层级的协同、利益相关方的协同、灾害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协同等方面,即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链式协同,达成最大共识,汇聚各方资源,提高“一带一路”区域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户开展用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实地走访,获得目前国际用户在日常科研和业务中应用风云气象卫星的现状。结合国际用户的内在需求和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自身动力,提出进一步扩展卫星全球监测能力、提高“一带一路”国家获取卫星数据的能力、提升“一带一路”国家遥感应用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4个方面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沿线是地震、干旱、洪水等灾害的高发区域,防灾减灾需求强烈,但关于该区域的防灾减灾数据和信息服务能力相对滞后。面向防灾减灾知识服务需求,阐述了知识服务的起源和知识服务系统的主要特征,构建了以全球灾害元数据库、防灾减灾知识网络和知识服务系统门户为核心的防灾减灾知识服务框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并分析了灾害元数据标准、灾害数据产品、灾害知识应用、灾害案例共享等基础应用。重点介绍了目前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典型应用,包括孕灾环境基础数据知识服务应用、耕地干旱水平时空展示专题知识应用、蒙古国孕灾环境土地覆盖全要素数据服务知识应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历史灾害知识应用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草地产草量知识应用。从基于知识组织的灾害数据管理、基于数据共享的灾害资源导航、数据驱动的灾害信息产品、人工智能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面向应急的快速灾害制图和社交媒体灾害数据挖掘6个方面进行了知识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针对海外港口网络建设问题,通过现状对比、合作模式分类、经济贡献分析,研究了中国海外港口网络建设进展及成效,提出了完善中国海外港口布局、推动港产城协同发展、打造产运销全程物流体系、推动构建海陆联运闭环网络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采空区注氮参数与“三带”分布情况的关系,并利用研发的火源定位软件分析了注氮条件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注氮位置基本上位于散热带和氧化带交界处,但一般情况下,建议将注氮位置设到氧化带内。当注氮达到稳定后,可以发现氧气分布出现回缩并整体前移的现象,尤其是在进风侧氧化带范围大大减少的情况下,注氮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过量抽取地下水并非造成地沉的主因,应对密集的高楼大厦的荷载压力方向加以甄别.对地沉原因的新解是,地面荷载压力和地层支撑应力较劲的结果,从而导出荷应平衡理论.分析摩擦地桩荷载压力传递机理,发现地层具有整体的支撑应力,提出认识这种无形应力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进而研究它受压的因应规律,可利用它在城市地质片区的整体中进行调济和配置,在防治地沉中发挥中心作用,并可从中获得较大的资源效益.治理地沉的方向应在于增强地层支撑应力,应用沙桩可直接和间接增强软弱地质的支撑应力,力求使它能够和地面不断增荷加载的压力取得并保持平衡状态,就有可能保持地面永不“下沉”.  相似文献   

11.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剧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各类地质灾害严重制约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根据1922-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地质灾害数据,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地区地质灾害呈现出不规律的波动上升趋势,地质灾害发生规模与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2)印度是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国家;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南亚地区的尼泊尔、巴基斯坦,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等国家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3)“一带一路”区域在1922-2015年的年均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为82.3次/年,受伤人数75人/年,死亡人数292人/年。(4)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经济走廊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时,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合理的危险性评价,这有助于对有限的救灾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鼓励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在野外调查中的使用,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详细的一手灾害调查数据;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抗灾能力亟需提升,以此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能源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其天然的矿产资源禀赋,极具投资吸引力。能源矿产领域是中国与非洲众多合作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增强与撒哈拉以南地区能源矿产投资合作建设,将会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本文综合考虑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能源矿产储量、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地理情况及政治外交等,通过鱼骨图方法分析找出能源矿产投资的主次要因素,重点考虑能源矿产投资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构建了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能源矿产投资分析模型,通过评价指标选取、指标体系建立和指标权重分析,对主控投资因素进行研究和评价分析,得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能源矿产行业投资权重排名,其中能源储量大、地理适宜度良好是最大的投资吸引力;外交能力、法制环境和文化交融程度是投资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综合投资环境属于“优”。  相似文献   

14.
The uncontrolled growth in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generally contributes to an urban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at is socially,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unsustainable. This paper uses Karachi as a case study, which is the largest urban and economic centre of Pakistan, passing through an uncontrolled phase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research related to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o comprehe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then evaluates the existing transpor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system,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to determine if the current paradigm is moving toward or away from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Furthermore, the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ation are devel-oped to see what significanc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have given to urban transportation from a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point of view. Finally some strategies are suggested, adoption of which may lead to a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Karachi.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项目的推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为全面准确地分析中国能源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的影响,本文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六大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各选出一个代表国家,然后运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Multiregional Input Output Model,MRIO)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投资对东道国各部门的总产出完全拉动量、增加值拉动量、二氧化碳排放拉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相较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言,能源投资给沿线国家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可观,且经济和环境的成本收益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其中,对俄罗斯的能源投资效率较高,而印度尼西亚的成本收益值则较小.本研究可以为客观地评估我国能源投资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成本,促进能源投资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美国《科技与未来城市报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通、能源、建筑与住房、水资源、城市农业及城市制造业6个重点领域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引导,在城市不同领域且不断应用及持续发展过程;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是以城市片区为主体的试验单元,构建了信息、软件、结果、最佳实践的全国共享网络平台,重视联邦政府的引导和协调功能;探讨了美国《科技与未来城市报告》中智慧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指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暴露出重投资轻管理、重技术轻人文关怀、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建议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智慧城市的建设不等同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依托政府打造中国智慧城市共享网络平台、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学界、市场、市民)创新的积极性、需要国家政府统一协调引导及多范畴支持这4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从对地观测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减灾工作切入,梳理了全球空间技术进展,概述了“一带一路”空间减灾研究进展,并以滑坡为例,阐述了新技术支持下的空间减灾科技服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有助于加强丝路科技创新合作,还有助于加强国家外交战略互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均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这将对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区域发展带来极为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分别是面向国际和国内视野的着力转型升级的新倡议和新战略,两者之间如何形成互动和融合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和当前若干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对新型城镇化的可能影响,以及新型城镇化对“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时代背景与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全球城镇体系变化格局及其新发展,“一带一路”的空间路线图设计,与周边国家六大走廊的城镇网络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参与“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节点城市和门户城市等遴选与方案设计,以及注意推动国际合作中的风险防范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