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书是2004年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召开的关于中东生命之水的第二次巴-以国际会议的论文集,涉及中东水资源的许多方面,例如国际河流的水分配、水权交易、水资源利用冲突、国际水法、水资源需求管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废水处理等。  相似文献   

2.
 水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人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2186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8800 m3的1/4,是世界上13 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社会活动加剧、地理条件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得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需要面对水多、水少、水污染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水安全问题对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战略意义重大,关乎中国能否成为21 世纪全球最重要国家的发展态势,而提高全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水回用,提高水利用率和开发非常规水源是缓解水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展的时期,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持续增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生产、转化,水利、电力、核能发电的过程,生物质燃料、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4.
《今日科技》2010,(5):24-24
德国联邦教研部公开宣布了制定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框架计划。这是德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遭受威胁、原材料与能源供给紧张等问题采取的行动。新框架计划的科研涵盖面广,核心则是提高能效与原料生产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适应性战略,同时也要为深入了解地球系统而进一步建设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5.
水足迹与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足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介绍了水足迹的概念及由来,概述了水足迹的核算方法,以及食品-能源-水系统关联过程中的能源、食品和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未来研究应重视食品-能源-水系统关联研究方法,并运用“环境足迹族(水、生态、能源、碳、土地、氮、磷足迹)”指标评价人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表现,探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降低环境足迹的资源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水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气候变化与高强度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4个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导致突发性极端洪涝事件的不确定性增加,洪涝防治面临新的挑战;全球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禀赋和供需格局显著变化,水资源保障风险加剧;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变化过程与生境演变驱动机制复合性加剧;城镇化和大规模开发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上问题相互影响、彼此叠加,越来越显示出全局  相似文献   

7.
牛海州  李仪 《工程与建设》2023,(4):1113-1115
文章先对池州市“十三五”时期水资源和节水措施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探索皖南丰水地区水资源及节水措施有效性,对“十四五”时期水资源及节水进行提升布局。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水资源及节水措施面临基础设施、监管措施、节水意识、激励政策等不足问题。针对存在不足及共性问题,文章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并指明了“十四五”时期池州地区水资源及节水工作布局,并对类似池州等皖南丰水地区水资源及节水重点领域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今后皖南丰水地区水资源及节水措施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剧烈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大背景之下,水文水资源领域的技术进步支撑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也更加有利于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湖泊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例阐述了在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问题及其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的匮乏和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难题,除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之外,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手段在水再利用中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近些年来,"膜法"水处理工艺在能源、电子、石化、重工、轻工、食品等行业和人民日常生活及环保等领域均获得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从而引发或恶化一系列水安全问题。本文从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工程安全、供水安全5 个方面,综述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水安全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潜在产量影响的模型模拟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制定农业与水资源政策以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ThuSPAC-Wheat模型与CERES-Wheat模型,经田同试验资料率定后,利用北京气象站1951-2006年资料进行气候变化下冬小麦潜在产量的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过去55a冬小麦潜在产量有所降低,水资源消耗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辐射量下降.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表明,辐射下降引起潜在产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减少;CO2浓度增加潜在产量增加,水资源消耗量减少;气温升高,潜在产量和水资源消耗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对保护该地区水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GCM是当前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GCM分辨较低,难以直接应用到流域尺度.统计降尺度方法以其计算量小、易于操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气候变化研究中,弥补GCM在气候影响评价中的不足.本研究以东江流域为例,采用BCCR大气环流模式、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东江流域实测气象数据,应用ASD降尺度模型对该流域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ASD模型对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模拟较为准确,同时也能基本反映流域日降水的统计特征,由此生成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是可靠的.分析结果显示,东江流域未来时期(2046-2065)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降水减少较为显著,冬季变化不明显;而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较基准期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1月,中国政府通过《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首次正式提出于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该研究从中国2015-2050年经济、产业、人口等发展指标假定出发,预测出相应时期的能源服务需求量,并考虑已有能源政策目标的硬性约束,采用能源系统优化模型作为工具,对2015-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进行了测算,提出了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达到峰值的能源消费方案.并以方案分析为基础,从税制改革、促进天然气发展、推广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吸引民间资本等角度,提出促进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2030年达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致使南疆周边冰川大幅退缩,冰川融水增加,南疆水资源因此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幅增加.这打破了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风险愈加突出.根据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特点,考虑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冰川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以及南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结合度日模型、定额需水法、彭曼公式、潜水蒸发法和水压力指数法对南疆三地区水资源压力现状及未来潜在变化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南疆三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呈增加趋势;总需水量变化存在地区差异,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显著增加,和田地区则有所减少;南疆三地区水压力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水压力变化趋势与总需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1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南疆三地区的可利用水量将持续增加;需水量和水压力的变化趋势与历史时期一致.人类取水活动在未来水压力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区域内水资源失衡的时空分异性,以期为南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世界面临着水问题的空前挑战。2010年9月30日英国Nature发表封面文章指出,全球水资源危机极为严峻。同样地,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涉及资源、环境、能源、农业和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是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瓶颈。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工程的战略地位已经不言自明。备受瞩目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得到众多部门和专家的分析解读,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已取得的共识是:水利改革发展的聚焦点实际就是水利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洱海流域降雨量及旱涝变化对洱海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洱海流域降雨量时空分布规律,重点对流域内降雨量和旱涝气候变化及其对洱海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提供有关部门实施洱海管理、水资源调度运行和水环境保护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谢艳艳 《甘肃科技》2013,(24):88-92
运用文献计量法获取1990-2012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机构、人员、主题、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近10年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文献增长显著,中国科学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及响应是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有水资源、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等,研究区域主要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带为主,研究技术手段主要采用遥感、小波分析等。  相似文献   

18.
魏翠霞  邹志华 《甘肃科技》2012,28(14):53-54
H-GB浓缩分离技术是按照能源循环、再生利用经济的要求,经过对电厂冲灰水的处理,重复利用水资源,使电厂水资源的利用率更高,从而减少用新鲜水费用,降低电厂的运营成本,节约水资源的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评估的文献中,对大气模型中存在的显著的不确定性往往考虑不足.在很多重要的领域,GCM生成的长期预测很少能用于未来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因为其结果无法对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描述,也就是对水文变量增加或减少趋势的预测缺乏可信度.一项借助于14个GCM模型以及不同发展情景(包括基准情景)开展的径流预报集合分析研究验证了这一点.GCM的输出情景作为水平衡模型的输入这种方法用于多瑙河上游未来水文变化的预测.如果将这种预测情景用于预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化经济成本,更大的不确定性将会在经济数学模型中产生.著名的Stern"气候变化经济学"评论在水资源管理领域被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学文献中对Stern评论的观点存在很多争议,很多专家对方法的使用和结论提出了一些质疑,本文的实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进行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影响评估的学者们应该意识到不仅在GCM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水文-经济模型的耦合过程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敏感于全球气候变化,同时旅游业的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旅游地是特殊的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区域,旅游地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析,是旅游地制定与实施低碳景区政策与措施的基础.在构建基于能源消费结构的旅游地碳足迹测度模型的基础上,以黄山风景区为例,利用2006-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1)黄山风景区2006-2009年间碳足迹总量上升趋势明显,年均增长率为7%;2)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5种能源碳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能、煤、柴油、汽油、液化气;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分析表明,2006-2009年黄山风景区呈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