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于1985年10月中旬~1986年2月上旬选择在文昌北部锦山、罗豆、铺前地区进行甜玉米试验研究,采取每隔二天播一批种子(约15~20亩)的做法,对秋冬春季甜玉米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与甜玉米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与规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认为: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抵抗低温能力强4~5℃,在日平均气温13℃以上,湿度在60%以上,均能正常开花授粉与结粒;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技术与甜玉米的青苞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于1985年10月中旬至1986年2月上旬选择在文昌北部锦山、罗豆、铺前地区进行甜玉米试验研究,采取每隔二天播一批种子(约15~20亩)的做法,对秋冬春季甜玉米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与甜玉米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与规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认为: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抵抗低温能力强4~5℃,在日平均气温13℃以上,湿度在60%以上,均能正常开花授粉与结果;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技术与甜玉米的青苞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海南大学农学部与文昌罐头厂、文昌县国营罗豆农场、锦山区、铺前区合作,在海南岛北部(文昌县)大面积冬种甜玉米获得成功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海南岛北部(文昌县)冬种甜玉米的有利条件,引种前的理论探讨情况,制订的栽培技术措施,根据试验研究提出冬种甜玉米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了为在海南岛开发全国甜玉米生产冬种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海南大学农学部、文昌罐头厂和罗豆农场合作,在本岛东北部的罗豆农场于1985年晚秋和冬季与1986年早春三个季节种植“普甜01”供文昌罐头厂试制甜玉米罐头,获得成功。晚秋种1.38亩,平均亩产758.5公斤。冬种108亩,平均亩产571.6公斤。早春种38亩,平均亩产724.5公斤。本文报告了栽培上的九项技术措施及其具体实施情况,提出了海南岛东北部地区种植甜玉米应予重视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海南岛北部地区冬种甜玉米需要克服的三大不利因素——低温冷害、风害、病虫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低温阴雨、风害要调节播期;病虫害要选用抗病品种、注重穗期虫害的防治等防御对策。为在海南岛北部开发我国甜玉米生产冬种区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区自1981年冬—1987年春,已累积种植甜玉米达1800亩以上,部分鲜果穗出口香港,1986年春,文昌罐头厂在全岛首次加工甜玉米罐头80吨,已全部售出。为适应我区开发甜玉米新项目,经收集有关资料加上我们几年来的科研,生产实践,整理出几个甜玉米品种和加工工艺方面的资料向大家介绍。  相似文献   

7.
品质优良的甜玉米当着水果吃,近年来大受消费者的欢迎。由此使品种不同的玉米身份倍增。通常用途是煮饭或作饲料的老品种玉米,每亩收入约500元,而青苞鲜食的甜玉米,每亩收入最低1000元,高的可达3000元以上。还由于甜玉米种植投入小、生育期短,又有很好的茬口特性,可复种多种蔬菜,实现一年三种三收。现将5种高效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 冬暖棚春播 前茬收获后,每亩用多菌灵1-2kg混合优质农肥2500-3000kg,施地表深翻晒土2-3天,播前施二铵10-15 kg (二铵能促玉米早熟)结合铺膜做垄施入(平地铺膜不起垄)。地膜用70cm宽0.005mm厚…  相似文献   

8.
宁海县青珠农场四胜塘位于三门弯内下洋涂。未围海涂质地为轻粘土,一米涂层平均含盐量(氯化钠,下同)1.17%,酸碱度9.0。四胜塘总面积1,449亩,可垦种净面积1,209亩。1976年春大面积播种田菁,同时试种棉花20亩,平均亩产皮棉80.3斤;冬种大麦250亩,平均亩产76斤。1977年全塘垦种棉花、水稻、柑桔共715亩,占可垦种净面积60%,生长较好,300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达116.5斤,为新围涂地迅速垦种利用和植棉速获高产取得了经验。现将四胜塘棉花高产技术经验,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去叶和摘除雌穗对甜玉米干物质产量以及无机元素吸收的影响本文全面报道了摘除雌穗和主茎不同位置的叶片,对甜玉米干物质、籽粒产量以及无机元素吸收影响的结果,并特别强调了去除苞叶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1、1992年的5月~8月在日本广岛大学试验地进...  相似文献   

10.
天气预报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玲 《天津科技》2014,(1):51-53
天气预报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天气预报的服务显得更加重要,在春种、秋收、冬种等一些关键季节与时期里,及时的预报服务能大幅度减少气象灾害对于农作物的伤害,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针对天气预报对于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性,围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口市番茄生产的正常季节是冬种春收。其产量虽然较高,但产值较低。本试验是通过引进耐热番茄品种,将播种期推迟到二月春种夏收,即反季节栽培。试种结果初步表明:泰引3号、扬帆2号等引进品种,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植株生长正常,座果率较高,产量与品质能达到当地正常季节栽培的水平。我们初步认为,泰引3号比较理想,可在海口市郊进一步试种。  相似文献   

12.
甜玉米     
萧山县种畜场在省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今年从北京、广东地引进试种了10亩甜玉米,获得成功,7月14日,省有关单位组织现场会,通过了评议。甜玉米鲜、嫩、脆、甜,具有玉米的特殊清香。其果实既可生吃,又可熟食,可当水果、蔬菜食用,其味道之鲜美,胜过了牛奶,超过西瓜,有水果玉米之称。甜玉米的芯、杆、叶,经粉碎加工成饲料,禽畜很爱吃。经试验,用它来喂猪、鸡、鸭、兔等家畜,增重比普通饲料快一倍左右。甜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到目前止,石河子市场尚未见有甜玉米供应。本研究的目的,是尽快为当地市场提供良好的甜玉米青穗,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种植者的收益,并提高甜玉米培育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方法:试验地种植甜玉米20份(C、H_1、H_3、TU、UC、22U、C加、U加、加U、U燥、U金、皮U、Uf、U_1、U_2、U_3、U_4、U_5、U_6、U_7),观察共性状,鉴定其适应性,通过姊妹交和杂交,利用花粉直感方法,测定不同材料,不同授粉组合的甜度和食味品质。 三、结果:现将表现较好的材料和授粉处理的观测结果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热、水自然资源及不同作物协调共生性原理,进行烤烟套种青食秋玉米及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在不影响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一季青食秋玉米的种植,亩产量800~1100千克,亩产值800~1100元,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而且探索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5.
永丰余生物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是昆山一家农业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业务,占地面积500亩。该公司致力于推广农业产业化技术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经营,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化管理,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北部地区冬种甜玉米开花期遇10℃≤t<18℃低温,能否授粉结实?本试验证实;当相对湿度在60—94%时,开花温度区间为(14.1℃,27.2℃),经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测定,均可结实。本试验初步观察到:开花时温度每增加1℃,平均穗粒数就增加16.02,平均穗粒数与开花时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北部地区冬种甜玉米开花期遇10℃≤t<18℃低温,能否授粉结实?本试验证实:当相对湿度在60—94%时,开花温度区间为[14.1℃,27.2℃],经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测定,均可结实。本试验初步观察到:开花时温度每增加1℃,平均穗粒数就增加16.02,平均穗粒数与开花时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广东甜玉米品种主要性状表现及品种选育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2006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资料为依据,分析了7年152个(次)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抗病性、单穗重、产量及综合品质等主要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熟期以中熟为主,早熟和晚熟品种所占的比例较小,优质早熟品种的数量有所增加。中秆品种占84.9%,处于绝对优势,矮秆和高秆品种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仅占7.2%和7.9%。育成品种对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3种广东甜玉米主要病害总体抗病性好,但抗性级别在逐渐降低。区试品种鲜苞产量大幅度提高,以优质、优质和高产并重的品种数量和比例稳步增加,育种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品种选育正在向优质、高产、多抗相结合的复合性目标转变。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科技》2009,(15):76-76
创建于1997年的潮州市三泰陶瓷有限公司,坐落于被誉为“中国瓷都”的广东省潮州市,是一家起步于1989年,集研发、制造和出口为一体的仿古“家居一园艺”陶瓷生产企业。公司占地面积为33亩,建筑面积达60000m^2.现有员工500余人,协作生产企业20余家。年生产及出口超过800个40呎货柜,创汇1000多万美元,产品主要畅销欧美地区。  相似文献   

20.
滇西北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的群落组成、结构以及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和苗木更新的变化规律.白马雪山西坡的长苞冷杉林为杜鹃一长苞冷杉林,分布于海拔3 500~4 200 m的范围内,林分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纯林,郁闭度0.5~0.7,长苞冷杉的平均密度为425株/hm2.该区长苞冷杉高度通常小于8 m,海拔从高到低平均胸径变化规律为19.4 cm→10 4 cm→11.2 cm.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都呈随机分布格局.更新苗木在海拔3 800 m左右的平均密度最大为19 300株/hm2,随着海拔升高或降低,密度都随之而减小.目前更新苗木低矮,平均高度通常只有10 cm左右,能否成功更新难以预料,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天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