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历年山区公路水毁资料,对山区公路的水毁型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在机理进行了整理归纳,提出了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治理公路破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慧 《科学之友》2009,(4):150-150,153
由于公路的大规模开发使沿线周围的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气侯变异等,另一类是环境污染,使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以引起公路设计者及使用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林海 《科学之友》2009,(10):151-153
在介绍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景区公路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影响,结合公路建设中选线、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为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山区公路土质边坡绿化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公路建设应有生态公路的意识,逐渐让公路成长为永久绿色和天然结构,通过合理实施边坡绿化工程,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减少公路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红伟 《科学之友》2009,(2):36-36,38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过去修建的公路旧桥陈旧老化,破坏严重,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文章论述了对旧桥加强养护和加固的10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公路施工以及公路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公路绿化对公路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升泉 《科学之友》2008,(12):29-30
文章从山西省运城市近年来出现的山区公路水毁破坏现象出发,论述了公路水毁的现状、类型、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程雷 《科学之友》2008,(11):35-36
依据历年山区公路水毁资料,对山区公路的水毁型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在机理进行了整理归纳,提出了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治理公路破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论述了公路边坡破坏的主要型式与机理,并对公路边坡常见的防护形式作了简单介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公路边坡的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确保公路边坡稳定、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景区公路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影响,结合公路建设中选线、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为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北京市山区面积广大的具体情况,介绍了山区公路绿化的主要内容和绿化手法,强调了山区公路绿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福州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公路项目的总结分析,根据山区公路的工程特点,提出了山区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概括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典型山地土地利用变化与资源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区是土地分布最为复杂的区域,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都将影响山区生态功能的发挥,因此明晰山区土地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相应的资源生态效应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中国太行山区、横断山区以及黔桂喀斯特山区等三个典型山区,明确了其土地在垂直及水平方向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评估了典型山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以及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并以中国山地为对象,分析了近30年来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逐步改善生态、生活环境,逐步增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需要我们进行城市绿化。文章对城市绿化应遵循的生态、景观和经济等基本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向莆铁路八丘石大桥墩台及梁底开挖边坡的支挡防护设计的介绍,分析了山区铁路特殊地形地貌及桥梁结构约束控制条件下,边坡支挡防护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提出了一种更为优化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汾河二期北段恢复汾河昔日的湿地生态环境,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和野趣的总体规划思想,并从绿化规划设计原则、功能分区、种植设计等角度,突出了两个景点的地域特色和湿地风貌。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绿度变化及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系统变化已成为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视角阐释了2000—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3%~5%,或称变绿了,但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出现下降。约98.34万km~2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的地区面积为16.85万km~2,主要分布在高原中东部;约5.73万km~2的地区覆盖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中0.18万km~2的地区显著下降,主要位于西藏中西部。气候暖湿化和生态建设是高原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但局部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和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高寒植被退化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周庆 《科学之友》2008,(1):50-51
文章从多个方面对中西部山区公路病害进行了分析,说明公路病害形成和发生的自然因素和外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公路在选线、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防止公路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武邵某段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进行全面地介绍和总结,为今后山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