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语篇理解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成果丰硕,其中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主要对于影响语篇理解的文本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探讨。文章从近三十年来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于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入手,综述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对于影响语篇理解的个体因素所进行的探讨和实验。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来,国外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主要对于影响英语语篇理解的文本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语篇理解的因素.结果证明,衔接手段,篇章主题知识和常识性知识都会影响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阅读者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国外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主要对于影响英语语篇理解的文本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语篇理解的因素。结果证明,衔接手段,篇章主题知识和常识性知识都会影响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阅读者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4.
从记忆中提取语篇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系统且规律的过程.在回忆过程中,有些事件回顾起来更完整,而在回顾过程中有些本不存在的事件也添加进来了,回顾事件的时候人们是在遵循一定的顺序,所以说形成语篇的记忆表征的过程是非常有条理的.  相似文献   

5.
英语语篇模式与阅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英语阅读文本具有语篇容量大、句式复杂的特点 ,单纯句子层面的浅层次理解难以实现完整理解。英语族人的文化、思维类型决定了其运思行文的倾向性 ,在结构上表现出常规的语篇模式。语篇模式是语篇的表义手段 ,“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可从语篇模式这一视点入手 ,理解语篇主题 ,实现整体理解。从具体的语言素材的语篇模式分析中可领略语篇模式对篇章理解的重要性。同时语篇模式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记忆中提取语篇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系统且规律的过程。在回忆过程中,有些事件回顾起来更完整,而在回顾过程中有些本不存在的事件也添加进来了,回顾事件的时候人们是在遵循一定的顺序,所以说形成语篇的记忆表征的过程是非常有条理的。  相似文献   

7.
语篇理解的过程,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读者对词汇、语句的解码,更是激活或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认知语境的可建构性、认知语境建构的主体性和认知语境的建构模式等所建立的认知语境影响人们对语篇的理解。语境的建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建构跟作者相似的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理解语篇主题意义及其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难的问题,作者提出对语篇的理解受语境影响和制约,语境包括读者的语言能力,背景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三个可变量,分析三个变量目的是找到一个提高阅读教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连贯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也是理解的基础,如何以获取的信息为线索构建语篇连贯是理解的关键.语篇理解离不开语境,从语篇推导语境可以利用词汇间语义关系的线索建立认知语境、激活图式.理解和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同时语篇理解对工作记忆造成巨大的负担.运用语篇理解策略可以加速语言处理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听力课上学生所面对的是以声音形式存在的语篇.学生语篇知识的丰富与否决定着学生听力的强弱,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语篇知识,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对语篇的预测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重视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文章整体阅读是学习英语的学生长期形成的英语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文中分析了语篇与阅读的关系,并且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语篇分析在阅读中的应用,提出学生观点的转变和教师方法的改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境十分复杂、难以穷尽。语境对话语的产生和话语意义的理解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体现在:依赖语境可以帮助受话 者听出“言外之意”、辨析岐义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语义上不合格或不规范的句子或词语推断出正常的信息、从模糊的意义推断 出具体明确的信息、推断出与句子意义相反的信息、进行省略、自动补充语意等。  相似文献   

13.
借助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分析理论,从语境、及物性、主位和衔接的角度对往年TEM8(以下简称专八)阅读理解文章进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构建语篇意义、感悟语篇深层含义的能力,为专八考生的备考及应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对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及调核重音的分析 ,试图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Halberda J  Mazzocco MM  Feigenson L 《Nature》2008,455(7213):665-668
Human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emerges from two representational systems. Competence in some domains of mathematics, such as calculus, relies o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that are unique to humans who have undergone explicit teaching. More basic numerical intuitions are supported by an evolutionarily ancient 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that is shared by adults, infants and non-human animals-these groups can all represent the approximate number of items in visual or auditory arrays without verbally counting, and use this capacity to guide everyday behaviour such as foraging. Despite the widespread nature of the 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both across species and across developmen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some individuals have a more precise non-verbal 'number sense' than others. Furthermore,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system interfaces with the formal, symbolic maths abilities that humans acquire by explicit instruction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there are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approximation abilities of 14-year-old children, and that thes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sent correlate with children's past scores on standardized maths achievement tests, extending all the way back to kindergarten. Moreover, this correlation remains significant when controlling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other cognitive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in school mathematics are related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uity of an evolutionarily ancient, unlearned approximate number sense. Further research will determine whether early differences in number sense acuity affect later maths learning, whether maths education enhances number sense acuity,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ertiary factors can affect both.  相似文献   

17.
18.
19.
《百合花》作为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优秀文本,就在于它面对强大的政治话语时代,并没有采取回避甚至抵制的态度,而是用人性话语穿越政治话语。人性话语作为主体是形象饱满的,政治话语是符号性的抽象的,政治性作为人性的补充而存在于人性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