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3):397-403
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等研究方法,对安阳市5个站点1971—2013年的雾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1—2013年安阳全区年均雾日数和霾日数地域分布相似,均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特点.年平均轻雾日数以汤阴为中心,向周围递减,东部多与西部,平原多于山区.2雾日和霾日均呈现秋、冬季较多,春夏季少.3安阳全区雾日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1.4 d/10a.轻雾日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6.1 d/10a.全区霾日数1986年前为减少趋势,1986年后呈增多趋势,其中2006年后增幅趋缓.4安阳市平均年雾日数在2008年发生突变减少;全市平均年轻雾日在1993年发生突变减少,2001年发生突变增多;安阳站的年霾日数在2005年发生突变增多.5安阳市雾日数第1主周期为22年,轻雾日数主周期为24年,霾日数主周期18年.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川什邡市1959-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什邡市雾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强浓雾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年什邡市雾呈整体增多趋势,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月雾日数呈单峰特征;秋冬季强浓雾占全年频次的75%,出现强浓雾时的气象要素特点为温度低、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和风速小,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年、秋、冬雾日数均检测到有明显突变并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选取长江中下游城市武汉、合肥、南昌3站1970年~2009年近40 a夏季(6~8月)高温资料,分析3市夏季高温特征.3市夏季高温日数有增加的趋势,月平均气温也逐步上升,但月平均日照时数在减少.计算1970年~2009年武汉、合肥、南昌夏季高温日数与1、3、5月海表温度场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若1月热带中太平洋、北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则武汉、合肥、南昌夏季高温日数偏多,若3、5月热带中太平洋、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则武汉、合肥、南昌夏季高温日数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近40年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西省1971-2010年81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探讨了近40年来江西省夏季高温日数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周期性。结果表明,近40年高温日数在21世纪初明显增多,高温日数增加最明显的是赣州。全省有3个高温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赣东北、抚州、吉安等地,以横峰为中心的赣东北最为严重。高温(≥35℃)及强高温(≥37℃)日数具有12-13年和22年左右2个显著年代际振荡周期,极端高温(≥40℃)日数周期不明显。Mann-Kendall检验表明江西省夏季高温日数呈现"减少-增加"趋势,强高温日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趋势,而极端高温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各级高温的突变年份没有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利用井冈山气象站(代表井冈山景区)、宁冈气象站(井冈山城区)和泰和气象站(代表背景区域)1959-2016年气象资料,分析了井冈山山地气候特点,评价了井冈山旅游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1)井冈山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温度适宜。气温月平均值都在24.1℃以下,是避暑的天然胜地。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井冈山低温日数呈现下降趋势,井冈山秋冬季适合旅游的天数会增加。2)雨量丰沛,湿度宜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 896.7 m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高达210.4 d。井冈山降雨日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暴雨日数呈现增加趋势。3)云雾多变,日照偏少。全年日照时数1 381.2 h,多年平均雾日达104.5d。井冈山景区雾日数呈现增加趋势,井冈山城区(宁冈)雾日数下降趋势明显。4)井冈山的云海、日出、雨凇、彩虹等天气景观资源丰富。5)采用气候生理评价指标—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对井冈山旅游气候进行舒适度综合评价,井冈山适宜旅游的时间为4-11月,1年长达240 d以上。如果发生气候异常事件,气候舒适度会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了广西南宁市1996—2015年的霾日数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环流形势背景对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南宁出现的霾日数共计1 218天,平均每年出现60.9天。霾日数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冬季最多,占全年43.1%,其次为秋季,占全年30.8%,夏季最少,仅占全年的6.8%。1月是南宁霾出现最多的月份,7月是霾日数最少的月份。近20年来,南宁霾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4.2d/a)。本世纪以来,霾日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到2007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霾日数的这种变化特征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排放密切相关,特别是SO_2和烟尘排放量的变化。另一方面,霾日数也受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统计结果揭示,影响南宁秋冬季霾日数的环流形势主要分为三类:冷高压脊控制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和热带气旋外围型。当南宁受冷高压脊控制或入海高压后部影响时,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增多,易于霾日的出现。而受热带气旋外围影响时污染物浓度相对而言较小。  相似文献   

7.
邓丽玲  唐昌秀  何钊 《科技资讯》2011,(17):130-131
本文利用巴马县喀斯特地貌雾1980年至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巴马县喀斯特地貌雾的分布情况和气候特征。30年以来,平均大雾日为19.3天,一年中大雾平均季节分布为秋冬季最多,春夏季最少,大雾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深夜23时至早晨6时。  相似文献   

8.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利用1951—2001年10个代表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51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和季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用Mann—Kendall法对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突变进行了检验,并对日降水量分级别讨论了各等级对总降水量贡献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1)该区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春季和夏季降水量分别有显著减少和增加的趋势;(2)除夏季外,其余各季和年的降水日数均为显著减少,且年降水日数减少的突变发生在1977—1978年之间;(3)由于年降水量的微弱增加和年降水日数的显著减少,导致年降水强度的显著增加,且年降水强度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4)年降水强度增加主要是由于暴雨(日降水量≥50.0mm)对降水总量贡献的增加,而暴雨对降水总量贡献的增加又是由于其对降水日数贡献的增加,因为暴雨本身强度的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根据宜昌市1952年~2008年57年间21个主要气候要素及其极值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年代际比较,揭示宜昌市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宜昌市6项气温因子中,有4项为升温趋势,2项为降温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极显著上升,1970年代中后期升温速度加快;年极端最高气温和37℃以上的高温日数表现下降趋势.2)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均为减少趋势,而年最大日雨量、暴雨日数为弱增加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显著减小,年最小相对湿度以1970年代为界,先增后减.3)年平均风速、极大风速、最大风速及大风日数均一致性减小,后两项为极端显著减小;4)年日照时数下降趋势显著.5)年雾霾总日数、轻雾日数、霾日数均极显著增加,而年大雾日数显著减少.可见宜昌市大部分气候要素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雷暴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年~2012年近52年湖北省68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夏季雷暴日数多少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东亚夏季风减弱是夏季和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3 d,平均为36 d.平均初雷日期在2月28日,并在波动中有弱的推迟趋势;平均终雷日期在10月6日或7日,在波动中没有提前或推迟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次峰在4月,7~8月雷暴日数较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7.2%.5~9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8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最显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雷暴日数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2%、59.2%、8.2%和3.4%,春夏季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4%.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鄂西南、鄂东南和鄂东北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地形对终雷日期、夏季和年平均雷暴日数影响明显,同纬度地区,山区雷暴日数比平原多.经M-K法检验,1984年是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年份,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着11 a、18 a左右长周期和3-5a小周期振荡,目前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正处于偏少期的中后期阶段.根据EOF分析,将湖北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反相型和局地型3种类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将湖北地区划分为多雷区、中雷区和少雷区三个雷暴等级.  相似文献   

11.
新疆石河子气象观测站1954~2017年逐月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滑动t和Yamamoto法联合检测多年来石河子气温、降水年及四季突变事实,结果发现:(1)半世纪来,石河子气温发生了以变暖为主的显著突变,春、夏、秋三季和年突变点在90年代中期1996~1997年,冬季在1984~1985年;(2)除秋季外,年和春、夏、冬三季都有降水突变,年、春、夏季以突变增加为主,年、春季突变点在1986、2001~2002年,夏季在1985年,冬季以突变减少为主,出现在1978、1994年;(3)气温、降水突变互有影响,1996年春、夏季出现的显著暖突变直接导致同年年气温的显著暖突变,1986年春季降水的突变增加直接导致同年降水的突变增加,1996年气温的显著暖突变引起同年年降水的显著减少突变;(4)不同突变检测方法灵敏性不同,应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增加突变检测点的可信度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年来宝鸡市人居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方法收集宝鸡1960-2013年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资料,利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各月份的舒适度等级和舒适度的季节特征。结果 1 2013年为近54a最舒适年份,5-6月,8-9月为全年最舒适月份;2宝鸡冬季冷不舒适程度下降,春季舒适日数增加,夏秋两季舒适程度变化不明显;3舒适度年突变以及春、冬两季突变显著,夏、秋两季存在突变现象,但不明显。结论气候变化对宝鸡人居气候舒适度发展总体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近数十年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气象台(位于市区龙华)近数十年气候资料前后时期的历史分析,并与同时期郊县气候记录对比,滤去区域气候因素的影响,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特征,发现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和能源消耗量等的快速增长,导致上海城市气候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城市热岛效应效著,城乡气温差别逐渐增大;城区风速和湿度渐次减小;雾日数和晴天日数减少,低云量和阴天日数增多;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和混浊因子加大.观测实践证明:上海“城市发展”这个人为因素对当地气候确实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临沧地区40余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沦地区8县42年(1961—2002年)气温、降水、日照、风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统计检验分析表明,全区气候从1987年开始显著变暖。随着气候变暖,其它气候要素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暖冬增加,雨季提前、延长,雨日减少,暴雨增多,雨量分布发生变化,雾日、霜日、雷暴日数减少。但蒸发、日照、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变换和M-K检验的灰霾长期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9810-9814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正交分解、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对近40 a十堰市灰霾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十堰灰霾日数12月最多,最少为7—9月,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总数的70%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5.9 d/10 a。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年灰霾日数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是灰霾的两个急剧上升阶段。全年灰霾平均天数为23.3 d。灰霾日数区域分布为丹江口最多,其次为郧县,最少为房县。灰霾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8 a的显著年际周期,灰霾突变时期出现在2002年。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05年南宁市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近50a来南宁市的气温变化特征,通过气候变暖前后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对比,分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5年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温度变率为0.3C/10a,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位居第三,春季增温最小。年平均最高气温呈较弱的增暖,变率为0.13C/10a,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趋势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明显,为0.36C/10a。年平均日校差的变化则呈递减的趋势,变率为-0.23C/10a。在全球气候增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南宁市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强降水有增加趋势,高温天气明显增多,持续高温天气加剧,雷暴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减少。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城市化可能是造成南宁市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7年山西省资料序列完整的站点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山西省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季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不均,存在自西北向东南增长的趋势。同纬度上盆地极端降水阈值整体偏低,山脉西侧迎风坡阈值快速增长,甚至会出现西侧大于东侧的情况。从气候趋势上来看,夏季极端降水日数线性趋势线较均值线呈微弱下降;6月份上升趋势明显,且通过显著性0.05的检验;7月和8月份呈下降趋势,但显著性未通过0.05检验。山西夏季极端降水日数突变,整体表现为1960—1983年上升,1983—2017年下降,突变特征不显著;6月份极突变特征明显,突变点在1979年,1980年之后呈上升趋势,2014—2017年通过0.05显著性检验。7月和8月突变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应用1960-2007年九江地区10个台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九江地区年雷暴日数在31~59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4d,平均初雷日在2月中旬末,终雷日在10月上旬,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7%,秋、冬季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3%。雷暴日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峰、次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4月,一年中7月、8月雷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电日数的40%。庐山以南地区年雷电日数最多,属高雷区,庐山以北地区属多雷区。近48年九江地区雷暴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初雷日有所推迟,平均终雷日则有所提早。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1年~2010年鄂西北17个气象站霾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正交分解、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0a来鄂西北霾的长期变化特点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鄂西北霾日数1月最多,最少是7~8月,冬季占全年灰霾日总数的48%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3.8d/10a,尤其是90年代后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年灰霾日数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是灰霾的两个急剧上升阶段,全年灰霾平均天数为22.2d.灰霾日数区域分布为老河口最多,其次为丹江口,最少为房县.霾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8a的显著年际周期,灰霾突变期出现在2002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9—2018年的雾霾观测资料,对气候特征相近的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保定、高阳、徐水的雾霾日数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因观测方法的改变导致雾霾日数的变化,探讨产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与人工观测相比,自动判别会引起霾、雾、轻雾日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的霾增加最为显著;自动判别采取瞬间观测记录方式是造成雾霾日数偏多的主要原因;自动判别霾现象日数据记录订正方法使用后,相比订正前,霾日数据序列的连续性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