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解放以后,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台站网不断加密,天气预报业务日益扩大,这促使我国气象工作者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天气、气候,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东亚大气环流的特点有了认识,对于影响中国天气的一些系统活动情况有所了解,摸索出一些预报这些系统活动的方法,对于西藏高原在东亚大气环流以至在北牛球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对高原上的环流特点也有很多发现。  相似文献   

2.
朱抱真 《科学通报》1960,5(1):30-30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学术会議,于12月8—12日在北京举行。会議听取了“十年来我国的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研究工件”、“东亚大气环流的特征”、“西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十年来我国中长期预报的研  相似文献   

3.
西藏高原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果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西藏高原的大小,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应该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有巨大的影响。大致来说它像个椭圆体,东西长轴在3,000公里以上,南北的宽度也达到了1,500公里,而西风带的整个宽度也不过为它的三倍多。在垂直方向上它的平均高度到4,000米以上,占据了对流层1/3以上的空间,无疑地它是西风带中一个最大障碍物,它一定足以使西风带产生极大的扰动。  相似文献   

4.
季风与大气环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dré Berger 《科学通报》2009,54(5):533-534
人类有气象仪器记录的历史太短, 不足以捕捉气候系统全部的变率, 更难以用来预测未来数十年到数百年的气候变化. 重建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理解其机制和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在气候系统中, 由于季风的演化与变率对人类经济、文化和生活节奏的许多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其研究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亚洲季风受欧亚大陆和印度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及青藏高原的强烈影响, 是气候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气候学上讲, 季风区是大气对流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与热带辐合带密切相关, 对全球大气的热量和水汽传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通过地质记录来揭示季风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和机制, 对更好地理解季风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趋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绝热大气环流满足下列方程组乡U乡U佘+‘臀+F等十评器十鲁乡V9t一会(vl器)一命(。豢)一命卜器)一“F一”1十‘器十V等刊带十普一备小器)一备(、哥)一命朴器)+“‘一0,一卜百器十F哥十冰爵十影爵一备(;1器)一号(;1哥)一命(;2器)一。产11己lee!I|we!11||||Ies!….;9了9V砂RT.9评+一只二一=0, 叩=0。(1)x,少,P方向的网格步长是h,h,,;e是硬刁日曰三曰习曰习〔孔习〔1月已1日曰日曰日肠旧曰习曰日〔坦巨坦曰月〔理曰日石因〔夕三三坦巧旧巧坦囚日巧旧巧1日曰习刚网格点,其坐标值是x(e),少(晓),P(Q);晓士,是母的邻点,其坐标值x(母,)一x(Q)…  相似文献   

6.
用前期大气环流预报中国夏季降水的EOF迭代方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邦林 《科学通报》1991,36(23):1797-1797
大量工作表明: 前期冬春季500hpa季平均高度距平场与中国夏季6—8月的降水距平有较好的统计关系,从而可以利用前期大气环流场预报中国夏季降水分布,但是所用方法主要是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本文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预报方法——EOF迭代方案,并利用  相似文献   

7.
夏季乌拉尔地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夏季乌拉尔地区持续环流异常期间热带加热和瞬变波活动特征,提出了热带异常加热持续作用下,瞬变波与准定常行星波双向相互作用的持续异常形成和自维持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陶诗言 《科学通报》1957,2(7):214-214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尤其是中国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结构的问题过去研究得很少。1956年我国高空纪录有大量增加,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我们根据1951—1955年的资料,作出了7月亚洲上空850、700和500毫巴气流线图以及1956年7—8月200毫巴平均等高线图。在低层对流层大气的气流  相似文献   

9.
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世宇 《科学通报》1997,42(20):2196-2199
大气中的大尺度环流持续异常与灾害性天气气候相联系,是数值天气预报的难点,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迄今为止,对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研究多局限于冬季高纬地区的现象,如阻塞.在夏季,我国广大的地区,尤其是江淮流域的天气气候除了受来自高纬环流系统的影响外,还更多和更强烈地受副热带环流系统及其变异的控制和支配.陶诗言和徐淑英早在1962年就指出,长江、淮河流域的干旱或洪涝现象通常与持续异常的副热带环流型紧密联系,本工作就是沿着该思路,通过观测分析、数值试验等手段,试图揭示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以下简称WPA)活动的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跃男  张博  陈隆勋  何金海  李薇  陈桦 《科学通报》2008,53(15):1842-1848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 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 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对大范围大气热源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可以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间激发出一支沿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白令海峡-北极的热源波列, 这支波列可能会影响到北美地区. 另外, 当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时, 南亚高压偏东(西)偏南(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偏南(北), 年际变化上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相向而行, 背向而去”的关系, 而高原东部的热源强迫似乎是其一种热力解释.  相似文献   

11.
空气污染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虽然近年来空气污染水平呈下降趋势,但相同质量PM2.5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强度.亟需突破当前仅基于PM2.5浓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充分考虑气溶胶的关键危害组分.由于大气组成成分和来源极其复杂,识别大气中未知污染物,尤其是高风险有机污染物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系统性回顾了通过环境分析和毒性评估,或结合生物分析和化学分析手段,从室外空气、室内空气和个体暴露空气样本中筛查高风险新污染物的策略和最新研究成果.面对空气污染所带来的持续挑战,提出需进一步优化筛查方法,呼吁从暴露组角度开展全链条多方位研究,以深化对大气中高风险新污染物的认知,为建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精准环境治理策略,推动新污染物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程純樞 《科学通报》1959,4(10):337-337
地球外面包裹着的这一整层空气,即大气,怎样在运动盾,这个极为复杂的問題,是近代气象学的中心課題。大气是一个整体,一个地方的天气只在較短的时日里就受到很远地区气流的影响。一个地方也因为它所处在大气的部位的不同,主要由这地区的气流特点,在平均状态上表現出它一定的特色——气候。天气預报,特则是中长期天气预报,和对自然改造有重要意义的气候学研究,如果下面对大气环流研究这一课題,在进展上就会受到很严重的限制,只能解决一些枝节問题,甚至于表面问题,而不得要领。从中学自然地理教科书到較专門的气象学教科书里,都有一定的章节,用不同的尺寸介紹大气环流問  相似文献   

13.
李国庆 《科学通报》1979,24(3):111-111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高原,是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因子之一。尤其是夏季高原上空的青藏高压不仅影响北半球流场,而且与南半球流场直接相关。文献[1,2]把青藏高压看作对流层上层的大尺度阻塞高压,对于低纬度纬向气流是巨大的障碍。最近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在低纬地区突出的加热效应,讨论了青藏高原对全球低纬地区平均经圈环流的影响,还研究了拉萨和南、北半球低纬遥远地区一些台站200毫巴高度变化趋势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瑞荣 《科学通报》1983,28(2):96-96
近年来,不少天气事实说明,从一个半球到另一个半球的过赤道气流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夏季西印度洋过赤道气流(索马里急流),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形成机制的重要影响就是这个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对这问题进行研究。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15.
1.引言数值模拟研究在大气和海洋科学中已比较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并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和有效的应用。数值模拟,或称大规模科学计算,在环境问题、河湖治理、古气候古环境复原、宏观生态问题,以至在某些地质和成矿过程等的研究中,亦已显示出或预示着必将有长足的发展,在推动各有关学科的发展上作出重要贡献。我国地学的数值模拟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上述各领域中都取得了成果。由于在大气和海洋学方面比较成熟,下面将仅就此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6.
17.
武汉上空中层顶附近大气环流的流星雷达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建刚  万卫星  宁百齐  刘立波 《科学通报》2003,48(10):1102-1106
利用2002年2~9月流星雷达的观测, 分析了武汉上空中层顶附近大气环流的特征. 在80 ~ 100 km高度范围内, 冬季纬向环流以西风为主, 在冬季环流向夏季环流转变的过程中, 3月到5月上旬中层顶附近出现纬向东风环流, 但在观测高度内, 5月中旬以后纬向环流基本上为西风. 经向环流主要吹向赤道, 峰值随时间向下移动, 7月份峰值达21 ms-1. 将每月的平均风与HWM93模式进行比较, 观测得到的北风的值、西风的最大值以及西风转向高度等都明显与HWM93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向元珍 《科学通报》1992,37(18):1677-1677
El Nio事件是一种全球尺度海洋-大气相互耦合影响的事件。中国许多研究确认,El Nio-反El Nio与长江、淮河、黄河流域以至全国的夏季冷暖旱涝、雨带变异、台风活动和渤海海冰等气象海洋灾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El Nin^~o事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传播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元珍  包澄澜 《科学通报》1992,37(18):1677-1680
  相似文献   

20.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志伟  李建平  何金海  江志红 《科学通报》2006,51(14):1717-1724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 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 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7~2003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指数时间序列, 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和前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 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 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 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 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 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 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 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 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 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 干旱少雨. 另外, 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I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这为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