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程度与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疑似脑梗死且发病在72h以内的99例患者,全部行CT脑部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实施核磁共振常规(MRI)成像,弥散加权(DWI)成像及脑血管(MRA)成像检查。对每位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予以计算。并且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计算出MRA对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为90.48%(19/21)、灵敏度为94.87%(74/78)、准确率为93.94%(93/99)。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计算分别是:轻度狭窄90.91%、中度狭窄92.31%、重度狭窄93.75%、血管闭塞85.71%,与CTA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良好,(K值≥0.75)。DWI能够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位置以及范围,而MRA则显示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连续2DTOF法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病变的MR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0例椎动脉病变病人和50例正常人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把正常人椎动脉平均分三段测量直径,得到MRA椎动脉正常值,左侧(4.1±0.79)mm,右侧(3.2±0.83)mm.350例椎动脉病变病人中,椎动脉扭曲26例,椎动脉狭窄320例(其中轻度狭窄85例,中度狭窄147例,重度狭窄88例),椎动脉完全闭塞4例.结论:MRA是椎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CT表现,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中,56例冠状动脉呈粥样硬化,26例钙化性斑块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病变25例,左回旋支病变14例,支架术后21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简称"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的结果.方法:将290例核磁共振影像(MRI)或CT证实有脑梗死的患者,分别进行MRA、颈部血管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颈部血管彩超结果的差异性.结果:颈部血管彩超与MRA在腔隙性脑梗死组符合率差别不大(分别为97.18%,99.30%),而在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大面积脑梗死组符合率中两者可出现明显差异(分别为81.73%vs 91.35%;88.89%vs 92.86%),总体符合率MRA高于颈部血管彩超(分别为93.62%,87.07%).结论:MR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准确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超,当患者颈部血管病变越严重时两者差异越大,且两种检查方法均与DSA有一定的差距,应仔细斟酌两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比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选取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肾细胞癌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双源多层螺旋CT对其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双源多层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癌细胞在排列方式上和平扫之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和增强扫描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22.22%的无短毛刺征出现了肾包膜侵犯现象,68.75%的短毛刺征中会出现肾包膜侵犯现象;病理和肾癌CT的Robson分期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征象和肿瘤内部结构存在相关性,双源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肾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在320排CT急性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44例采用320排CT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与54例单独行320排CT主动脉成像、52例肺动脉成像及48例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生成的图像分别进行对照,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三联组与对照组中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联组与对照组中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中段、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旋支近段及左冠状动脉旋支远段血管强化CT值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所有血管增强CT值均大于300 HU.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HP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单纯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比,图像质量无区别,对于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同时在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0例患者共40支血管无狭窄;7例患者12支血管无法评价,可评价16支血管当中10支有狭窄,6支无狭窄;3例患者共12支血管完全无法评价;300例患者共1 200支血管当中,785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415支血管无狭窄;320例患者当中15例检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心脏彩超估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师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轻度组患者NYHA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重度组NYHA分级Ⅲ,Ⅳ级比例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SPA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3组患者手术后右心室内径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3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6MWT均显著改善;轻度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重度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3%.结论二尖瓣置换术能够显著改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负担,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病理证实为海马硬化的71例癫痫患者并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MRI及18F-FDGPET/CT检查。比较这两种方法检出海马硬化的阳性率和准确定位率。结果: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阳性表现61例(61/71,85.92%),准确定位24例(24/61,39.34%),MRI对海马硬化阳性表现43例(43/71,60.56%),准确定位28例(28/43,65.12%)。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的阳性检出率较MRI高,但准确定位率较MRI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MRI,18F-FDG PET/CT对海马硬化诊断有较高敏感性,但病变范围较广,特异性偏低。若联合两种检查手段,将更有助于癫痫灶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17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其分成正常组与疾病组,疾病组中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分成轻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根据临床、心肌酶学、心电图又将疾病组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组,将各组的血清TBI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组血清总胆红素显著高于疾病组(P<0.01),血清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和范围呈负相关(P<0.01),急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对冠状动脉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有586支冠状动脉被评价,其中有钙化的血管283/586(48.29%)支;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214/586;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情况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的关系;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腰椎金属伪影的去除效果.方法:对40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者使用Force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复查,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虚拟能级为40~190 keV,间隔为30 keV)共8组.分别对8组图像的主观质量按照4分法评分.使用Friedman(M)检验评价8组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之间差异;用Kappa检验评价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客观评分为有、无伪影层面腰大肌CT值,并对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30 keV及160 keV图像主观评分明显优于其他组重建图像(P0.01),其中130 keV图像评分均值显著高于160 keV图像(P0.01);130 keV图像中腰大肌CT值,在有、无伪影层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少腰椎内固定金属伪影,得到高质量的重建图像,最佳成像条件为130 keV单能量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狭窄及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4例MCA或B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人资料.采用TCD诊断症状性MCA、BA狭窄并判定其狭窄程度.观察症状性MCA、BA狭窄及其严重程度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症状性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57.70%)明显高于非症状性狭窄组(36.60%).Logistic回归显示症状性MCA或BA狭窄、女性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60、2.010.无狭窄及无症状性狭窄、轻度、中度、重度症状性MCA、BA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7.2%、46.1%、65.2%和61.9%,各组间进展性卒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中度症状性狭窄组进展性卒中危险性最高.有良好侧枝循环代偿的重度狭窄病人的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33.33%,低于无明显侧枝循环代偿者的88.88%,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症状性MCA、BA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狭窄程度与进展性卒中密切相关,中度症状性MCA、BA狭窄发生进展性卒中危险性最高.良好侧支循环可能是重度症状性MCA狭窄进展危险较中度狭窄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探讨腹主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使用1.0T超导型MR扫描机,表面线圈、腰椎以及部分胸椎相控阵线圈。对48例病人进行腹主动脉3D-CE MRA增强扫描。检查时嘱咐患者屏气,于静脉内团注Gd-DTPA对比剂进行腹部动脉期相的扫描,用3D-FLASH序列采集图像;检查的病例96%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M IP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腹部动脉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其狭窄的程度。1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手术证实的病例中,3D-CE MRA显示腹部动脉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高质量的腹部动脉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注药流速与总量的合理性,合适的扫描序列,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变性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拟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1例(116个肌瘤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子宫肌瘤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1~5分.术后经病理检查判断肌瘤有无变性.将B超弹性图像评分与肌瘤病理检查有无变性的结果进行对比,并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判断弹性成像评分的价值.结果:病理检查报告未变性子宫肌瘤97个(83.62%),其中93个超声弹性图像评分为4分(95.9%);变性子宫肌瘤19个(16.37%),其中13个(68.4%)超声弹性图像评分为2~3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超声弹性评分4分作为判断子宫肌瘤未变性的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敏感性95.9%,特异性68.4%,准确性91.4%,以超声弹性评分≤3分作为判断子宫肌瘤变性的标准,其敏感性68.4%,特异性95.9%,准确性91.4%.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分≤3分可以作为判断子宫肌瘤变性的初步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是探讨3-D DCE MRA诊断主动脉疾病的价值和限度,并与磁共振成像(SE/GRE)作对照. 1材料和方法 49例怀疑主动脉疾病,男37例,女12例,行SE/GRE检查共52/9人次和3 D DCE MRA检查共52人次.分析比较SE/GRE和3-D DCE MRA的主动脉造影资料,以IADSA/手术证实的22例为重点,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经卡方统计学检验.  相似文献   

18.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评价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拟诊冠心病患者329例,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将两种检查结果 对比分析.结果 329例患者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183例,其中CAG阳性136例,CAG阴性47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146例,其中CAG阴性115例,CAG阳性31例.平板运动试验检出CAD的敏感性为81.4%(136/167),特异性为71.0%(115/162),阳性预测值74.2%(136/183),阴性预测值78.8%(115/146),预测准确性为76.3%(251/329),假阳性率为25.7%(47/183),假阴性率为21.2%(31/146);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较多支病变者易出现平板运动试验假阴性.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筛选试验,与冠脉造影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不同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A心律不齐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心律不齐12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超快速螺旋100 k V Flash模式扫描,B组120 k V Flash模式扫描,C组行双能量(100 k V,140 k V)螺旋扫描,对3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为97.6%,97.8%和99.2%,平均有效剂量A组(0.80±0.05)m Sv,B组(1.63±0.14)m Sv,C组(8.73±2.95)m 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0 kV Flash模式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可作为心律不齐低剂量冠状动脉CTA临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运动平板实验(Exercise Testin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例运动平板试验检查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4岁。对运动实验阳性的5例,阴性的2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运动实验阳性的5例中冠状动脉造影4例显示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1例冠状动脉正常;阴性的2例中l例为小血管病变,l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结论运动实验是早期诊断冠心病重要的检查,运动实验阳性冠心病可能性大,多为大血管病变。实验阴性冠心病可能性小,但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少数为小血管病变。应结合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对可疑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