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悲剧作品中 ,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悲剧形象 ,这些悲剧形象的审美特色呈现很大的差异 :在前者中塑造得最生动、最有特色的是英雄形象 ,人物性格单一 ,呈现出单纯明朗的美学特征 ;后者以描写具有优美品格的普通人为主流 ,人物缤纷繁杂 ,性格复杂多样 ,给人予繁富的美感 (英雄人物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新自由主义现代派和保守派中两个典型代表人物罗尔斯和诺齐克,对他们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进行比较。二者区别在于:一是在理论基础上,前者立意于"新契约论",后者则主张"反契约论";二是在正义问题上,前者主张"正义意味着平等",后者则认为"正义在于权利";三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前者秉承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一致的,后者则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兼有,二者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乃是同一主题和同一本质的两种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3.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 ,两部作品虽然描写的都是儿女情长 ,但侧重点不同 ,前者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 ,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 ,后者则偏重于对个性独立 ,自我约束的描写 ,突出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从对两部小说的对比可发现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不同的人格结构会造就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和李碧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也是文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传奇”,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多侧重于两者共性的总结,而对其作品之间的差异却涉猎不足。有关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前者多写世俗生活中无奈地生,后者则写奇幻世界里惨烈地死;作家创作情感层面,前者趋冷,而后者趋热,等等。她们作品之间的诸多不同,其根源正在于两者在女性意识和宗教意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单纯人物论     
单纯人物是一种理想化的审美范式,具有性格特质的单一性和性格运动的单向性。单纯人物的类型化不同于公式化概念化,前者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而后者则是反艺术的。单纯人物和复杂人物可以也应该互补。单纯人物不但可以屯当喜剧人物而且也可以充当悲剧人物。巧珍和惠芳式的单纯人物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表明了社会对于理想的呼唤与追寻。  相似文献   

6.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静静的顿河》的心理描写技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通过人物的眼睛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二、运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心理;三、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四、借助人物的歌声来表达人物的心理;五、通过人物对自然景观的感受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六、通过人物内心的激烈斗争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以湘西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贵生》,是用平静的口吻自觉不自觉地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缓缓道出湘西男子贵生的心理变化。其心理描写方法有:利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或借用别人的话语暗示人物心理活动;捕捉小说人物内心细腻的复杂多变心理展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以行动披露心理,尤其是用反常的行动来揭露微妙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平凡的世界》人物塑造的特点:尊重生活的多义性和完整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层次和心理历程,表现人物成长的过程;在重重矛盾冲突中真切地展现人物性格;以恰当的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晚清谴责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征.其叙事结构主要采用倒叙或准倒叙结构,增强了文本的叙事魅力;其叙事元素则增加了新闻和电报,扩大了叙事张力;人物设置的特征一方面是外国人形象在叙事单元里开始占据叙事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翻译、外交官等形象大量出现在文本里;描写方法的变化则表现为心理描写手法的普遍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谴责小说作家们的艺术尝试,是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屠格涅夫创作中有两种爱情范式:一是以心灵的吸引为基础的“理想型”爱情;二是以不平等的“奴役”为基础的“生活型”爱情,两者在产生过程、感情性质及人物设置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对比。在观念上,屠格涅夫肯定前者而摒弃后者,而在现实中又不得不承认后者总是击败前者,由此折射出他爱情观中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庞德和哈耶克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比较,两者不同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两者对待理性的态度不同,前者倾向于理性努力地重要性,而后者则比较注重经验的传承性;在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和阐述方面,前者则倾向于法律秩序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注重法律发挥的社会功能,而后者则把法律与立法严格地区分开来,认为法律就是自生自发的行为规则;最后,在法律的功能方面,前者强调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利益,而后者则认为社会利益是个空泛的概念,法律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强制力的干涉。  相似文献   

14.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深化主题、透露人物心理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六大作用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粳米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2004年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粳米价格关系的考察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要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而在粳米价格上涨时期,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则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之一《螺丝在拧紧》是一部描写人物心理的哥特式中篇小说。整部小说风格奇特,充满神秘感,呈现了叙事艺术的全新格局。詹姆斯通过层层悬念的设置,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实现对人物心理的独创性描写,并通过揭示人物深奥隐晦的心理活动,呈现人性的堕落以及善恶冲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碰撞而产生的微妙感受。本文以小说悬念设置为基点,深入分析詹姆斯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其写作技巧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人物心理,从而更深入地阐述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女作家萨拉·沃特斯以历史小说创作见长,其对服饰的描写又可称得上是其历史小说创作的匠心之所在。通过对沃特斯小说中服饰描写的分析,以把握服饰在表征人物社会地位,体现人物生存状况,传达缅怀过去、表达情感的人物心理状态等三方面的言说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静 《科技信息》2006,(1):24-18
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有着引人争议的作品。他的小说是传统的,因为大部分都是以事件和人物为中心的,而他的作品又是非传统的,因为他对问题、人物的赤裸裸的描写上。而他最突出的是他的心理描写,他对人类心灵的捕捉,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心理小说。本文旨在对他在心灵刻画、表现方法上面作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是“他者描写”的第一部湘西苗族志,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是“自我表述”的第一部湘西苗族志。两部志书作者结缘于1933年湘西苗族调查,前者获得后者助益良多,后者补正和完善了前者,体现了湘西苗族调查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