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今日科技》2012,(6):26-26
特约主编:平湖市科技局局长邹勤良主编观点: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平湖市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强化转型发展中的驱动与支撑作用。要求科技工作着重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推进科技与金融合作;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发展,提升科技创业孵化能力,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引进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合肥实际出发,就是要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以实现创新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快全面创新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以上,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一、坚持全面创新改革,建立创新驱动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开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和全国全省两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实现"开门红",赢得"满堂彩"。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继续领跑全省创新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一路飙升。据统计,2013年1—2月,合芜蚌试验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7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4.7亿元、增加值509.5亿元、利润总额65.2亿元,分别增长22%、14.9%和36.8%。对外贸易呈爆发性增长,试验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2.2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金华区域发展已进入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为此,金华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指出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彻底改变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突破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缓解国际和国内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淮北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主抓手,紧紧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依靠创新驱动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开辟新空间、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合肥科技》2006,(8):3-4
近日,省委、省政府有关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指出,经过5年努力,把合肥建成全省科技创新辐射源、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到2010年,合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7.
今年来,奉化市政府围绕加快推进"实力城市、品质城市、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等领域求突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一、大力营造创新驱动氛围奉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奉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奉化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管理办法》、《奉化市"风麓英才"计划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在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上,重点向共性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8.
倪玉平 《安徽科技》2016,(12):16-18
正近年来,铜陵市深入贯彻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高举创新大旗,汇聚创新力量,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创了铜陵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局面,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铜陵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企业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达48.9%,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安徽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科技改革创新步伐,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效。面对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安徽省科技创新工作既面临着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改革动能,为转型发展提供更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201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研究出台"1+6"  相似文献   

10.
正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与中科大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大先研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合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科大先研院以打造"江淮硅谷"的雄心,逐步展示其无穷的创新驱动魅力。一、力破体制藩篱,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深化改革"成为热词,其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迸发巨大活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环保科技产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轮驱动",以环境科技支撑环境管理转型,把发展环保科技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我市环保科技产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环保科技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泸州作为传统的重化工、能源工业城市,在深入推进"六个  相似文献   

12.
《太原科技》2012,(4):112-112
2012年4月11日,中共山西省委常委、中共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在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中心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创新要素集中的优势,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盟的自主创新体系,走出一条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新路子,加快率先转型跨越发展、一流省会城市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朱策  邹宝德 《安徽科技》2013,(11):15-17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2013年4月,合肥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并连续两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开展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合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创新的精神、理念、模式、文化、资源全面融入到建设和发展中,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挖掘"技术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不竭之源。从我国国情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势来看,加快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崛起战略,成功跨越"资源诅咒"、"中等收入"和"腐朽老化"三大陷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从本市经济地位出发,重点推进地方工业发展 1998年芜湖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分别为4.9%、16.3%、8.6%,全省为2.3%、10%、13%;芜湖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水平,占全省总量的6.83%。为此“十五”科技规划应从第二产业量与质的飞跃入手,重点推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 二、从地理位置出发,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 我省以合肥、芜湖、蚌埠3个综合工业城市为纵轴,以安庆、铜陵、马鞍山为横轴,纵轴以合肥为中心,纵横以芜湖为结点,构成全省“倒T”型工业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6.
张振丰 《今日科技》2012,(10):21-22
临安位于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环境容量小、要素制约大。加快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既是临安立足现实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更是临安着眼未来科学发展的唯一出路。临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科技智慧临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进一步突出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到2016年,高端化低碳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50%以上,R&D占比达2.5%以上,人才总量达9.4万人。为实现这一蓝图,临安将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全力以赴抓好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前5个月,丽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受钢铁"去产能"等因素影响增速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1个百分点,其中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4.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9.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33.7%,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丽水市人民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补齐科技创  相似文献   

18.
张将 《安徽科技》2015,(2):14-15
<正>作为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滁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六大主导产业,聚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新型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一、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推动滁州市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两化"并举(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立市"战略,全面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6家,从业人员约11万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14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2家.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31亿元,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13亿元,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出口创汇8.9亿美元.合肥已成为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合肥高新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名位居第16位.  相似文献   

20.
《华东科技》2012,(4):53-55
毫无疑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作为当今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陕西、天津、浙江、安徽等省(市)政府将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纷纷出台一揽子科技新政。陕西:——建立全国"科技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