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以其多层次的美感特征引起广大读者不同的美感效应,阿Q的种种喜剧性行为事实上具有典型意义,其本质上概括了一种民族"劣根性"而使"阿Q"形象充满了一种悲剧色彩,从而体现了鲁迅的悲剧精神及创作心态。"阿Q"形象就如此以其高度凝聚的巨大内涵,以其丰富层次的美,诱发、调动、组织了读者的想象,并不断引导这想象向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向纵深层次扩张、探索,审美感受由喜转悲,从可笑转为沉痛,在片刻之中得到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多年来对阿Q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形象的启蒙及象征意义方面去思考,因而,忽略了形象性格结构中的错位关系,以及反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事实上作正是通过反讽的艺术表现,揭示出阿Q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的极端错位,从而取得其象征意义的。本在对《阿Q正传》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指出,阿Q典型性格的实现,就是其精神与现实、不正常与正常、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对立错位。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5.
对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典型形象的评价,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阿Q正传》“主要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以后,人们的看法,趋向统一;但是在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仍然说法不一,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即是唐弢等同志的观点。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胡才高 《科技资讯》2009,(6):202-203
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不难发现大文豪鲁迅与他塑造的不朽艺术形象阿Q之间是一对塑造与自我塑造的互补关系。鲁迅试图通过解剖阿Q这个典型案例,在畸形的文化废墟中搜寻建设新文化的契机,并用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姿态塑造着尝试超越的“文化自我”。阿Q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的“异端”,倾注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劣根性全部的怒与恨。同时,阿Q不仅仅是被塑造,他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塑造。经济(物质)突围的溃败使阿Q不得不转向精神-文化层面的突围。在阿Q四次“堂·吉诃德”式的文化突围中,贯注了作者所有的哀与痛。  相似文献   

7.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经典的人物,借助这个小人物,鲁迅先生完成了对中国国民性中固有的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而阿Q这个人物因其性格的普遍性,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常读常新的典型,不同的时代,总会赋予他小同的释读内涵.  相似文献   

9.
人们说阿Q,那就意味着是在讥诮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法”,很少会有人想到阿Q对革命的热烈和执着上去。当《阿Q正传》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写了阿Q要革命,是否在人格上是两个。鲁迅坚决地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见鲁迅是决心把阿Q要革命作为其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写的。然而一般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焕林 《科技资讯》2010,(36):240-240
鲁迅的小说是揭露封建传统文化的"吃人"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劣根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阿Q的被奴化、阿Q的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阿Q的造反,都深刻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沉闷与无奈。作为精神界的思想领袖,鲁迅指出:奴才的反抗最终还是瓦砾场上修补老例。要走出这个怪圈,只有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毁坏这厨房,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阿Q形象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精神胜利法是其核心。阿Q乃是蒙昧保守的暮年农业文化与近代野蛮腥秽的殖民主义工商业文明相碰撞的畸形病态产儿,在阿Q身上既有传统文化很深的烙印,又流露出了近代畸形的殖民主义商业文化的某些色质。同时,阿Q形象具有极大的夸张性、荒诞性,因而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和寓言色彩。而其精神胜利法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因此阿Q这一形象又具有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对阿Q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多分歧。作者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村无产者的典型形象,他的革命性带有自发的,盲目的、狭隘的特点,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其实质来说,不是哪个阶级所独有的,而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王玲 《科技信息》2007,(17):165
作者通过本文对阿Q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剖析,分析了阿Q所处的时代背景,鲁迅创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根本目的,指明了精神胜利法是对阿Q这一艺术形象性格的高度概括,通过具体分析说明的阿Q的性格要素主要包括:懦弱卑怯、畏强凌弱、自欺屈从以及麻木健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18.
在《呐喊》《彷徨》中,"鲁镇"、"未庄"、"S城"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一个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世界。鲁迅一方面揭示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越地底层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也力图去发掘他们追求解放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与贯通了我们民族走向解放与新生的可能。由狂人、疯子、魏连殳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形象谱系凸显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谱系的镜像。他们争取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冲动延续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同时又贯通了与底层民众的精神联系。他们致力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解放的愿望使他们在绝望中抗战而更加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写"阿Q形象概述"使读者对阿Q有基本了解."精神胜利法"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反精神胜利法"分析"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借此呼唤人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小说中,阿Q是个被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户,他具有复杂的特殊性格,本质上是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心理交态和人性异化,表现为退回内心和泯灭意志的双重人格。这种双重性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从而使阿Q这一个典型形象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